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双周评第一篇:李存刚散文阅读札记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病患散文,主体的经验与体温

    新世纪以来,散文写作的题材领域发生了悄悄的变化,由原来的大题材,如乡村、都市情感、历史随笔、文化反思类,或者笼统的总称,如抒情、叙事、议论类,转向细化与专注,从而增加了散文题材取向的纵深性。李娟的边疆牧场系列,塞壬的打工笔记系列,梁鸿的乡村调查系列,格致的女性心理成长系列,等,皆是其中显目的表征。题材的狭而深,不仅意味着经验的支撑,这些经验既是独特的,又是绝对真实的,还意味着主体心性的介入,即思维和体温的直接介入,如针入肉体般进入自我和他人的心灵经验,从而具备了过去散文中缺失的疼痛感和覆盖性。

    除开上述的列举,最近几年病患题材散文的集中涌现,亦可恭列其中并形成小小的涡旋。而病患题材的开掘方面,需要提及的是来自四川的散文作者李存刚,他的《住院部日志》及《一病区杂记》系列相对集中和通透,将病患者的日常现实以及极端变量一一呈现出来,不同的故事和人生片断,以及某些相同的人性,得以在系列散文中统摄在一起,从而丰富读者对人性理解的向度。

    提到病痛,在物理特性上,其与患者、医生、医院、住院生活、亲属等因素总是密切联结。而在精神层面,病痛或者病患,无疑是一种日常的极端状态,所透射出的复杂人性尤其尖锐而清晰。不仅在审美观照上给人以触动,系统书写也会朝向社会学意义层面,这种极端状态也让我想起学者吴飞先生的系列文章《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虽然走的学理剖析的路子,其社会学意义更为突出,但文学的处理一旦从个别走向一般,即特征化的路子,自然也会将这一层面的意义纳入文本之中。

    疾病,在某个意义上,也是个巨大的隐喻存在,作家史铁生透过这一隐喻,在哲学层面得以探微索隐。明末江南一文人,因为自幼及长一直体弱多病,后来竟然爱上自我的病痛,并将病痛美学化。这些皆是疾病在精神层面升华的结果。李存刚在文章中也引述了桑塔格的判断,即疾病是人生的阴面,这个阴面无论长短,皆会与我们每个人遭遇,面对这个人生的必然组成部分,李存刚在《一病区杂记》系列中,先从疾病的物理属性入手,从病房、医生、病区这些单元出发,逐渐深入,以抽丝剥茧的手法切入病患者的身体,切入他们和亲属的心灵世界。与纪实文学不同的是,这个散文系列中的篇章皆可独立成章,作者连缀众多片断的基本手法是叙事,其中包括冷静的自我立场,准确的呈现,事件的原生态性等因素。而在这个系列的开头,作者作出一个似乎与冷峻风格不符的设计,即讲述了一个有传奇色彩的老医生的故事,这种异人志的手法在吸引读者的关注度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小故事仅仅是这个系列的铺垫,拐入正题后,一个冷静从容的叙述者开始出现。

    作为一个观察者,李存刚在这个系列中,不仅将目光投向病患者本身,其余波还旁及医院、病患者家属这些因素之上,比如中医院的制度设定,家属们的别样故事,皆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篇章加以处理。从某个意义上说,这是宽阔的社会现实在医院这个特殊单位内的投影,能够审视这些阴翳的当然是为思考者,或者可以这样说,作者不仅在呈现着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思考着特殊性和复杂性。

    从话语呈现的角度上观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系列文本中有一个从朴实向着灵动转换的趋向,比如《欲望的俘虏》、《一瞥》这两章,因为过于忠实于描述带来的韵味的丧失逐渐得以恢复,也因此使文本有了更大的弹性。

    我一直认为,散文阅读的深层空间是读者与作者心性间对话关系的建立。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作者心性甚为突出的系列写作中,主体的有一种倾向使我有了某种警觉,即场景叙述背后作者不觉间显露出来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比如一个篇章中涉及的迟到问题,比如主体对一个偷窥者的肉体惩罚,还有就是对一个打水者的驱赶。主体的这些行为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理想的道德意识之上。当代学者朱学勤先生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对此意识有系统的反思和批判,而我要强调的是,对于散文书写者来说,这个意识的存在,意味着创作主体与对象间的一种紧张状态。紧张状态来自于我们和日常生活间的现实关系,一旦进入写作状态下,却必须要加以超越,只有这样,个体的关怀才有可能趋于玄远,才能将自我真正的洞开,从而抵达忘掉自我,融汇于外在的高远之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