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跃进渠畔的徜徉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当我伫立在豫北安阳县都里乡李珍村西的跃进渠分水闸旁,看着华北平原的大河——漳河的河水,在大渠里汩汩而流,默默滋润着这一方曾经异常干旱的土地时,我的心情是轻松的,也是沉重的。轻松的是安阳县中西部山区的群众,因着这一庞大的引水工程,得以大大改善了缺水的生存环境。沉重的是在兴建跃进渠的10余年间,共牺牲了108位豫北人民的好儿女,同时因工致残500余人。这一份沉重,是一种心田内里的沉重,很长一段时期我都不能释怀。
    一直以来,我都想着要为跃进渠,为那108位烈士,写一些文字。这念头几年来也一直在我心里存着,但我一直没有落笔,我不能轻易落笔。跃进渠,它是我心中的一个大欣慰,同时又是我心中的一种痛,一种深切的痛楚。我不肯轻易落笔,是因为我怕自己这些松散的文字,实不足以表达对修建大渠而牺牲的烈士们的敬畏之情;怕自己这些轻便的文字,最终轻描了这些烈士们的群体形象,淡化了他们的精神。这108位烈士,是我心中长久积郁着的一个块垒,这不是轻易就能拿出来晾晒的东西。对这个块垒,对这些沉重的往事,很多时候我不忍去触摸,而只愿意——珍藏。
    让我在这里来做一点少不了的简介吧。跃进渠,是河南省安阳县人民历经十余年艰苦奋战,以惊人的毅力,在太行山区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引漳入安灌溉工程。它始建于1958年,历经19个春秋,几经曲折,于1977年全部竣工。因在大跃进时期开工,故以“跃进渠”为名。它有总干渠、南干渠、东干渠3条干渠,全长147公里,加上支渠和斗渠总长达840公里。其间共建桥、闸、隧道和渡槽等设施572个,大中小水库和池塘807座。共计完成工程量1008万立方米,投工4000万个,投资6000万元。如今在总干渠和分水苑所在地的都里乡,建有“跃进渠纪念馆”,以铭记那一段峥嵘岁月。
    跃进渠灌区,属全国大型灌区之一,它惠及安阳县西部11个乡镇和外省县19个村,有效灌溉面积18.5万亩。总干渠长在分水闸口又分为东西两条干渠。东干渠流经6个乡镇泄入漳南干渠,南干渠流经5个乡镇泄入南海水库。灌区蓄水库塘的总蓄水能力有4600万立方米,已形成引、蓄、提、灌相结合的灌溉系统。自1972年开灌35年来,共计引水30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600万亩次,促成粮食增产15亿公斤,为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整个跃进渠上,有着10余处规模、难度都相当大的标志性工程:群英渡槽是最大的空腹式石拱渡槽,长70米、跨径50米、最大高度31米;东方红洞洞身最长、天井最深,建时塌方也最严重,长1491米;跃进洞是一咽喉工程,长527米;东方红渡槽单孔跨度最大、建筑高度最高,长118米、跨径64米、最大高度47米;红旗渡槽是规模最大的一座两孔,每孔净跨61米的双曲拱U型渡槽,通长185米,最大高度45.5米,一眼望去气势不凡;清凉山大洞洞身最长,达2275米,底宽3米、高4米;银河渡槽是一座路渠两用双曲拱矩形渡槽,长146米,单孔净跨63米,上可通车。
    这一条条干渠、一座座渡槽、一个个隧洞,还有几百处堤坝、水闸、支渠和斗渠,都是安阳县人民10余年间,胼手砥足,以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儿干出来的啊!这里是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的交汇地区,县境西部山岭绵延,地表径流和湿地较少,冈岩裸露,石漠化坡地和干涸沟谷多。缺水,也就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一个因素。巍巍太行,悬崖陡壁险恶难当。在此兴建水利工程,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动用大型现代化施工机械,也是绝非易事的。且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正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但朴素的信念,往往是最能带来行动的力量的。
    为着能把北部的漳河水引入县境,改变家乡缺水现状,心性质朴的安阳县人在毫无现代化施工设备的情况下,誓以血肉之躯,去扭转山河的态势。让漳河水进太行山,再改变方向由北向南流,这是亘古都不曾有的事情。太行山傲立而无声,漳河水汩汩而无语。它们也用将信将疑的眼光,默看着工地上忙碌的来往人影。这些修渠人大青天当房、荒野地当床,吃着老咸菜、嚼着红薯面窝窝头,以最“原始”的建筑工具木杠麻绳荆条筐、扁担镢头手推车,还有大锤铁钎等,用肩挑、用背抗,凭着与生俱来的吃苦下力,向祖祖辈辈贫穷的命运挑战。这些粗糙的工具,在他们寒冬皴裂的手中,却焕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那时候父子两代人,甚至祖孙三代人齐上工地的例子比比皆是。那真是一股子义无反顾,誓要漳河水扭头,誓要太行山让路的劲头儿啊!施工中峻崖崩落、涵洞塌方是难以避免的事。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排除哑炮,在岩石滚砸中捐躯,在一个个险恶的场地上赴难。有些人被突然爆炸的哑炮炸得肢体分离,有些人被翻滚而下的山岩砸得面目全非。那些个惨烈的情景,深深地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里……在无比坚韧的修渠人面前,太行山被彻底感化了,终于把它那坚硬的沙页岩、石灰岩松动开来,让出了一条水道。来自黄土高原的滚滚漳河水,也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按着安阳人民的意愿,转身流进了大渠里。
    整个跃进渠共穿越了400余个涧谷,削掉了300余个山头,打通了149个隧洞。大型渡槽17座,其中最长的将近1000米,最高的有12层楼高。当我抚摸着位于分水苑管理处的烈士纪念碑时,我心中充溢着一种无言的感动。看着那碑上的一个个名字,我的心是静而凉的,同时又是悲而壮的。这些过早离世的小伙儿和姑娘们,如果现在还活者,都已是含饴弄孙的年纪,已是夕阳红一般的岁月了。战争年代肯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在和平年代,在绝大多数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这些抛洒热血的烈士们,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悲壮。是的,悲壮!那一个个我从不曾接触过的名字,此时在我眼中却是那样的生动,那样地具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跃进渠也是全县人民不计小集体和个人得失,精诚团结的杰作啊!安阳县的轮廓大致呈长方形,西部属太行山区,中部是丘陵岗地,东部属华北平原。当时全县有20余个公社,东部地区的群众在跃进渠建成后,并不能直接从中受益。但在那样一个讲互相支援、讲协作奋战的人民公社时代,有着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观念的东部群众,自觉服从于全县大局,在工地上大干苦干的劲头儿,丝毫不亚于西部山区群众,着实让人感佩!30余个春秋悠悠过去了,今天的跃进渠仍彰显着难以磨灭的风采,500余座桥梁、隧道和渡槽挺立如初。这真是一座座无言的丰碑啊!
    在那些个艰辛的岁月里,共有500多人在工地上落下残疾,108位烈士在施工现场默默地倒了下去。在这些牺牲者当中,有好多人都还很年轻,他们还尚未嫁,还尚未娶,还是童男,还是处女。他们还没有品尝到情爱的炽热和甜蜜,就“孑然一身”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今天我伫立跃进渠畔,想到长眠在这一片莽莽山地的烈士的英灵,我感慨、敬仰、深思......这是108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正值春花绽放、秋月行空般的年纪。可他们殷红的血液,却浸入了这方祖祖辈辈缺水、年年月月盼水的土地;他们青春盎然、豆蔻芳华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豫北的山野之间。每念及此,我都眼眶热热的,湿湿的,从心田里涌动起一股悲壮。为他们,也不只是为他们,也是为那么一个时代。为那个服从国家建设大局,不顾个人安危,无私无我的堪称伟大的时代。
    但这些烈士和众多建设者的功绩,似乎已长期被人们淡然而忘却。其实在豫北安阳(安阳市辖安阳县、林州市、殷都区等9个县、市、区)这一片热土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开凿处两条“人工天河”:一条是林州市的红旗渠,另一条就是安阳县的跃进渠。两条大渠都是中国水利史上世罕其匹的壮举,是史诗般的巨制。跃进渠也被称作是红旗渠的“姊妹渠”,但遗憾的是很多安阳人,对于它都知之甚少。多少年来,大约是红旗渠在海内外的名声较响、影响较大,以至于在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不大知晓跃进渠为何物,当然就更难以谈得上对其精神的传承了。对于这种状况,笔者以为实在是安阳县精神财富的一大损失。
    跃进渠建成之后,一直是安阳县人民的一大骄傲,是全县人民在豫北大地上创造的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的最大奇迹。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片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共产党的领导带来了生命之水,是全县人民的苦干带来了幸福之水。跃进渠是规模庞大的一笔物质财富,更是无比珍贵的一份精神财富,是中原大地上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几十年来,跃进渠一直以坦然屹立的身姿,坦承着安阳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跃进渠精神。这是在10余年的奋战历程中,全县人们用汗水和血水凝结而成的。平素我们一提到丰功伟绩,总觉得是大人物的专利。其实不然,这些默默无闻的中州儿女,着实建起了一项足以彪炳史册的伟业。
    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已是更加物阜民丰的时代,想起多年前那一个个流星般短暂而光华的生命,我们唯有——肃然起敬!今天的人们对那一个时代,对那一些修渠的人,已经淡忘了许多。他们的冢上是青青的荒草,他们的荒冢,不管是迎着朝阳还是衬着夕阳,都是一种独绝的意象。那时的豫北山乡,摄影一点也不发达,以至于他们大多数都没有留下自己的照片,以至于我们难以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但我想他们的面容,一定是满含着“憨厚、纯朴、决绝、无我”。这八个字,已是涵盖了那一时期豫北青年的精神风貌。也只有这样的“憨人”,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业绩。
    斯人已去,但他们的治水功绩和风范,长存于天地之间。对这些30余年来长眠在豫北大地的英烈们,我们唯有——感恩!如今在跃进渠通水35周年之际,领我倍感欣慰的是,跃进渠纪念馆也已建成,即将对外开放,以方便省内外群众参观感怀,回顾那一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汲取那么一种人格的力量。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是为那些在和平年代,为改变家乡面貌而英勇献身的年轻烈士们!他们坚毅的群像,永远定格在了我心目中。我知道这些文字,在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也许是不大合时宜的。哦,就当是自弹、自唱、自吟和自颂吧。
    谨以此文,献给三、四十年前,为修建跃进渠而流尽热血的108位豫北人民的——英雄儿女,略表对他们深深的敬意!就以朱德元帅的两句历久弥新的话,做为此文之结吧:
    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