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卖烧饼的婆娘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卖烧饼的婆娘

      古老小镇的闹市上,有一家老字号的“烧饼店”,烧饼店的第三任男性老板早丧,老板的婆娘继任老板一职,带着儿子继续经营烧饼生意。但来此吃烧饼的顾客,依旧不改口的叫她老板娘。老板娘衣着打扮很另类,(但据说全是为了招揽生意)虽然奔四十的人了,棕红色的长发烫成爆炸式的波浪型,一年四季都是裙装,上衣除冬季御寒而紧裹,其余时节,领口均开的很低,显山露水,深深的乳沟似乎永难填平的沟壑。走起路来扭腰摆臂,摇胸晃臀、尽显风骚,伴以娇嫩的嗲声,吸引来盈门的顾客。
      五年前,老板在世时,本分地做着生意,老板娘也衣装朴实,少言寡语,整日有忙不完的活计,被老板差来谴去,像一条温驯的母牛,来店吃烧饼的新老顾客根本不在意有她的存在。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淡去。花开花落、寒来暑往,在人们急需时,才会光顾烧饼店,全是为了解决肚饥问题,烧饼店的生意并不红火,但还凑合着经营。就是这样一家可有可无的小店,从老板的爷爷到老板爹到老板,一代一代地延续着。
      老板撒手西去时,儿子不谙世事,还属于等吃待喝垂髻顽童,大事小情不能指望儿子,生意全靠老板娘一人打理。但“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古训告诫人们要避瓜田李下之嫌,因此,门可罗雀。生意的惨淡加上丧夫之痛,老板娘身心交瘁,一病不起。此后,小店锁门,老板娘母子也随之“消失”,随着人去屋空,人们渐渐淡忘了曾经不可或缺的烧饼店。
      去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时节,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烧饼店经过粉饰装修从重新开张了。灯箱装饰的豪华招牌、“德味烧饼”的洋店名,赫然醒目;优质服务的承诺,伴以卡拉OK超分贝的音律,使小店焕发着生机。盈门的顾客,生意用“兴隆”形容已远远不够。小店新潮的装饰,新潮的服务承诺,老板娘新潮的装束,大师傅南腔北调的吆喝,花枝招展服务小姐的来往穿梭,构成了小街的一景。光顾小店者络绎不绝,但以年轻人见多,他们有买烧饼充饥的;有凑热闹的;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小店之变,另人刮目相看。众人皆用惊疑的目光重新审视老板娘:她精明中透着能干,沉默中孕育着生机,不落伍的作派正能说明穷则思变,之所以变,是为了生存,生存是要讲究质量的。老板娘的一句粗语道破天机: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车到山前必有路是因为急中生智。
      原来老板死后,留给老板娘孤儿寡母的是一道多解的方程,但答案只有一个适者生存。老板娘的一病不起,是在蓄积充足的生存力量;一时消失在古老小镇上,是去拜师学艺探求振兴小店之路。老板娘之变—小店之变—社会之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