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当硝烟远去

2020-09-17抒情散文潘霞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41 编辑

  当硝烟远去文/潘霞看过电影《海角七号》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段发生在1945年的凄美爱情:受战败波及,一名在台湾的日籍教师被遣返回国,不得不放弃了他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41 编辑 <br /><br />  当硝烟远去
  文/潘霞
  看过电影《海角七号》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段发生在1945年的凄美爱情:受战败波及,一名在台湾的日籍教师被遣返回国,不得不放弃了他的台湾恋人,回国的船上,他痛苦万分,在七个无眠的夜里写下七封情书,表达了深深的爱恋与不舍。60年后,他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七封没有寄出的信,还有一张泛黄的少女照片,于是,就照当年的地址,寄往台湾。思念的酸楚,配上男声的日语念白,更令人对这段战争时期的跨国爱情不胜感慨、唏嘘。
  无独有偶,对于92岁的抗战老兵周福康来说,他和日本恋人边见须惠子演绎的正是这样一部现实版的《海角七号》。
  2014年中秋节,萧山抗战老兵团聚会,被邀请的10位抗战老兵欢聚一堂,重温抗日旧事,观看纪念片时,他们的眼眶湿润了,92岁的周福康老人更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他走上台,庄重地敬礼,用颤抖的声音唱起抗战老歌《在太行山上》。那一刻,笑中带泪,歌声中,往事纷沓而来。所有的苦和难都可以一笔带过,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再见到往日的恋人。“我们当时互生好感,是很纯洁的友谊,我希望能再找到她。”
  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她的样子,他刻在心底,包括那一段美丽的缘分。
  1940年,日本对中国的狂轰滥炸进入高潮阶段,偌大的国家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书生纷纷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国难当头,17岁的周福康也自愿离开学校报名参军,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国军70军参加抗日战争。在70军80师,部队多次和侵华日军作战,因为上过中学,有文化,加之表现出色,周福康很快被提拔重用,从二等兵到一等兵又到少尉,1945年被调遣到台湾接受日军投降时,22岁的他已经是个中尉军官了。
  风华正茂,年少有为,美好的人生画卷正徐徐展开,爱情也在这时不期而至。
  到达台湾后,部队进驻新竹,驻扎在国民小学,没有任务的时候,性格开朗、爱唱歌的周福康总喜欢去音乐教室,好听的钢琴声常常令他流连忘返。那天,当悠扬的琴声再次流淌的时候,周福康又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和着美妙的乐声,他忍不住哼唱起来。他的歌声惊动了正在专注弹琴的女孩,她回过头来,冲周福康礼貌地笑了笑。
  周福康顿时脸红心跳,一瞬间,怦然心动。那个美丽的女孩,就是国民小学的日籍音乐老师边见须惠子,时年20岁。虽然语言不通,俩人也只是互相点了点头,但是穿着军官服的周福康英俊潇洒,器宇轩昂,也给正值妙龄的边见须惠子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这之后,周福康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音乐教室,每次看到边见须惠子,他就表现得好像刚好碰巧经过,然后顺理成章地站在钢琴边听她弹琴。有时,是他唱歌,她跟着调子把曲子弹出来,俩人的合作和谐自然。时间一久,一个对视的眼神就足够默契,对于未来,他们有了相同的愿景,憧憬着将来可以一生相守。
  作为战败国的公民,边见须惠子的心情是复杂的,她不相信周福康会爱上他,一再腼腆地追问:“你是中国国军将校(在日语中,将校是指少尉以上的军官),怎么会看上我呢?”同样,军官如云,她又怎么偏偏看上他呢?爱情从来是不可预知的,69年后,周福康忆起往事,仍掩不住甜蜜的笑,“那谁知道呢?爱情就是比DNA的遗传学还要复杂。”
  爱情穿越国界,相知无关语言。
  “如果没有战争,我们会走到一起。我们之间相爱,相敬,相互倾心。”然而,生于乱世,有太多的东西无法把握,离别,是战争的常态。
  1945年11月的一天,周福康照例去音乐教室找边见须惠子,钢琴前,却看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一位中国教员说,所有的日本教员已经被集中起来,即将遣返日本,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周福康的头“轰”地一声,一时五味杂陈,伤与痛,无助与绝望,缠绕交织在一起,而更多的,则是无奈。
  离开的那天,他从新竹赶到基隆港去送她,码头上,悲伤的边见须惠子孤单站立。面对这份无望的感情,周福康强忍悲痛,他请中国教员帮他翻译三句话讲给她,第一句是“我来看看你,以后再也没法见了”;第二句是“最后一次向你告别”;第三句是“我会很想念你”。当翻译到第三句的时候,周福康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请求教员不要再说下去了。作为军人,在这样的场合,他必须承受战争带来的一切,成功、荣耀,以及摧毁与残酷。
  没有预想中的拥抱,只有含泪对视的眼睛,咫尺之隔,已是天涯,爱情从此流离失所。
  无法遗忘,哪怕时间再漫长,爱和思念,开始在心里疯长。
  一个月后,一个消息让周福康震惊了:一艘撤侨轮船在开往日本时,碰到日本海军遗留的水雷,爆炸沉没了,船上的人无一生还,而边见须惠子,很可能就在那艘船上。哪怕消息再准确,周福康却始终坚信,“她一定还活着,还是那样漂亮,还在小学校里弹钢琴,教音乐。”
  1946年6月,内战爆发,驻守台湾新竹的国军70军接到命令:“开赴内地,和共军作战!”周福康随部队返回大陆。但是,他痛恨战争,是战争让他的爱情变成了漫长的、无望的等待。
  两年后,因为对打内战没有兴趣,周福康悄悄脱下军装,回家了。边见须惠子,成了尘封在心底的记忆,一触就会痛。
  《海角七号》第一封信的结尾是: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1955年,因为参加过国民党军队,周福康被叛反革命罪,入狱15年。1970年刑满释放时,他已经快50岁了,韶华已逝,发秃眼垂,处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中,饱受强负荷的劳动和没完没了的批斗的折磨,当年的英俊军官已垂垂老矣。周福康唯一幸福的时光,就是回忆在台湾与边见须惠子相处的点点滴滴,钢琴前那个温柔优雅的身影,他一直无法忘怀。在台湾的那段时间,成了他此生最开心的日子。
  几多变故,一生孤苦无依的周福康从呼伦贝尔农场辗转来到杭州石桥沈家村,最终,又回到老家萧山坎山。除了领取几百元低保费,他靠捡破烂补贴家用。虽已耄耋,但周福康身体健康、思维清晰,每天都用一台捡来的破收音机听新闻,看书的习惯也一直保留着,捡来的书,他总要先翻看一遍,他的心里,始终思念着边见须惠子,希望再见面的时候,他仍然能“配得上她”。
  近70年的时光流逝,非但没有泯灭少年时的记忆,相反,因为心之一隅始终安放着一段纯真的爱情,边见须惠子这个名字和她的音容笑貌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战火和硝烟都已远去,永在的,唯有爱情。无法厮守终老,但是周福康说:“想着和她在一起的时光,我这一生都很幸福。”
  2014年,杭州关爱老兵志愿者多方查找,抗战老兵周福康的故事终于被公诸于世,“寻找69年前日本恋人”更是引起了多家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站在成堆的破烂废品中,周福康双手举着写有边见须惠子名字的牌子,希望帮助他完成这最后的心愿。
  70年,脸上的皱纹,佝偻的背脊见证了曾经的沧桑,爱情,因为战争的无情更显弥足珍贵。
  2014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方军和日本《读卖新闻》驻中国记者牧野一同采访了周福康,忆起此生唯一的恋人,身着破旧衣服、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92岁老人眼圈泛红,他动情地大声喊道:“边见须惠子,你在哪里?”
  这一份见或不见都在那里的思念,终于让积聚了70年的力量爆发出来,因为太过投入,周福康眼含热泪,声音听上去有些沙哑,“本来,我想我这捡破烂的老头也没必要再去找她,……唉,其实,我还是很想再和她见一见的。”
  听着方军给他策划去日本见曾经的恋人的行程,周福康的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他幻想着能与边见须惠子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于愿足矣。他还想起了他们的初见,那曾无数次回放的画面仍然清晰如昨,腼腆和羞涩重又浮现在他的脸颊,就像1945年那个22岁的情窦初开的青年军官。
  尽管牧野记者试图通过《读卖新闻》帮助周福康寻找边见须惠子,但是,“曾经在台湾新竹的一所小学教过书,回国时乘坐的船可能被水雷炸了,生死未卜”,凭着这仅有的线索去找寻一个70年前的人,还是“完全不知该如何下手”。
  “啊,彩虹!但愿这彩虹的两端,足以跨过海洋,连接我和你。”这是《海角七号》第六封信的结尾。故事的结局是,那份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爱情感动了送信的年轻人,尽管当年的地址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几经周折,七封信件的主人的地址终于找到了。
  只是,山的那边,海的那边,边见须惠子,你可曾听到初恋情人那含血带泪的呼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