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海子:在麦地安息,或者生长

2021-12-23叙事散文阿贝尔

??
????
??   在夜色中
??   我有三次受难
??   流浪 爱情 生存
??
??   ——海子《夜色》
??
??3月22日。离海子的祭日还有4天。海子是1989年3月26日走的。前几天,江飞在新散文说,过些天他又要去海……
??
????
??   在夜色中
??   我有三次受难
??   流浪 爱情 生存
??
??   ——海子《夜色》
??
??
  3月22日。离海子的祭日还有4天。海子是1989年3月26日走的。前几天,江飞在新散文说,过些天他又要去海子墓祭奠海子。我在四川,离安徽很远,不能去看海子,我在网上留言,要江飞代我为海子献一束鲜花,没有鲜花野花也行。不知江飞去了没有,代我献花没有。昨夜下了雨,淅淅沥沥的。我做爱后,失眠了。我又一次感到春天的可怕,春天的抑郁的可怕。我想到26日,想到山海关的那段慢车轨道,想到安徽怀宁查湾的海子。安徽下雨了吗?海子他冷吗?
??  
  在百度搜索海子,在海子网站的封页读到几句诗。“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 爱情 生存”。这样的三次受难,不止海子有,我也有,很多人都有。但我们的受难却在被时间慢慢风化瓦解,海子的受难则被定格在了一截冰冷的钢轨上。早上雨停了,地面还很湿,好久都不曾有过的积水,映照着毫无遇见性的天空。坐在电脑前,闲置了网络,关掉mp3,想清净地为海子写些字。隐约传来鸟叫,不够响亮,但却饱满,像是也沾了夜雨。侧目望去,花椒树还是光秃秃的,鸟就在上面蹦跳。远处也有鸟,叫得更欢,更急。太阳照在墙上,有些眩目。海子写了那么多的太阳,那么多与太阳有关的事物,太阳它知道吗?
??  
  我早已像对待但丁一样对待海子。我读他的诗句,想他在世时候的情形,在两个世界与他对话,感觉他充沛的电力。我记不得多少海子的诗句,就像记不得多少但丁的诗句一样。但每次读到,内心都会被照亮,精神都会被过滤,血肉都会被营养。我跟海子不是朝朝暮暮的情人,而是地下接头的伙伴。他挽歌的诗句是我们的暗号。爱海子,是因为他诗句的美,是因为他绝望的选择。艺术与生命的共融,魅力是形而上的。这爱,是尊重和崇敬,是追念和承认,是欣赏和趋向。世俗世界不认可的灵魂、艺术、极端的情绪以及唯美,我们来认可,我们来膜拜。对凋零的花瓣的记忆,挽救着我们最后的堕落。人类世界存在的绝对价值在灵魂与美,而非物质和道德。爱海子,爱但丁,不只是我们个人的品位,也是我们人类的核心品位。残存着这样的爱,人类才不至于变得庸俗头顶。
??  
  海子的诗句究竟写了什么、是属于后浪漫主义还是印象主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喜欢那些诗句,我们读到那些诗句就会感觉是在收割麦子、稻穗和向日葵。不是普通的麦子、稻穗和向日葵,里面有远古的纯粹和灵魂的苦难,有混沌的爱情和暧昧的金子。把海子的诗句归入一个流派或一个时代,是急功近利的。西川说,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的诗人,他所追求的“大诗”的理想、他对真理和永恒的超越性探究、他对生命的终极存在的关怀与眷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世俗生活无法共存的。西川可能是最为接近海子内心的人。海子也憧憬“在尘世获得幸福”,并在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表达了这一憧憬:“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的想象中,他最终把祝福留给了世人,自己却选择了对尘世的弃绝。
??  
  对自身生命的弃绝,再现了海子抒情姿态的彻底性和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海子迷恋哲学,目光向内,精神视野聚焦在生命存在的漩涡深处,整个抒情都具有哲学的深度与高度。而作为天才的他又有土地般旺盛、卓越的原始创造力,独创的“麦地”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能量。从内向外,从灵魂到肉体,海子一次性燃烧了自己。海子不是一个警示,而是一个启示,在继朱湘之后,他又一次以死告示现代中国、告示世界灵魂和艺术存在的必要。
??  
  前些天,在新散文论坛读到“再见苏丝黄”的祭奠海子的文字《在高河》。以前读过黑陶写的类似的文字。后来喜欢上黑陶,跟那些文字不无关系。现在,我更加喜欢“再见苏丝黄”。一个这样理解海子的女子。迄今为止,还没有谁写海子的文字能这样吸引我,让我的目光和心灵之光在一种清晰的感性的接受中移动。文字呈现的场景、风物和人都是能够想见、理解的。我不理解的是“再见苏丝黄”这样一个女子,就算写诗,懂艺术,怎么能够如此贴切地进入一个16年前就自绝尘世的天才。
??  
  1989年初春。岷山丛中。我在阔达中学的校园里翻阅《诗歌报》,知道了海子自杀的消息。已经是4月了。春天的气息并不明显。报纸上选发了海子的《秋》(外三首),末尾附录了骆一禾、老木和西川的“申明”。就在刚才,我从书橱里找出了那张《诗歌报》。报纸早已发黄,海子的诗歌不知什么时候已被我剪下贴在了一个空白笔记本上。海子的名字被黑框框着。“用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在沙滩写下:青春。然后背起衰老的父亲/时日漫长/方向中断/动物般的恐惧充塞着我们的诗歌/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这便是《秋》。“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聚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这还是《秋》。“优秀的青年诗人海子,怀着对理想世界的热切渴望,于1989年3月26日告别了我们,他圣洁的灵魂永远安息了,年仅25岁。海子去世前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室任教。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诞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农民家庭。1979年9月来到北京大学法律系求学,此后不久就开始了短暂而艰难的文学生涯。在9年中,在与生活、与世界、与心灵的艰难而勇敢的搏斗中,他留下了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其中大部分尚未发表和出版。他杰出的、天才的才华在中国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愿海子勇敢和圣洁的灵魂安息。”这便是一禾、老木、西川的全部“申明”。落款是1989年3月31日。诗和“申明”原发于内蒙古的《草原》。   喜欢海子,才喜欢一禾、西川的。我的朋友雨田见过海子。在北京。两次,1987和1988。海子死后,雨田写过一篇纪念文章,我在绵阳南河他的租房里读到过,大都是一些记载他与海子、一禾、西川见面的细节的文字。间或的感叹是深沉有力的。海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怎样一个诗人,我至今也不甚清楚,就像我至今不清楚但丁一样。我爱海子,因为我爱诗歌,我爱与这个世界不融的脆弱易伤的生命,爱艺术化的个体。那些年,冰河正在解冻,尼采和叔本华正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客串,我们钟情的诗句是:“死亡是一门艺术/我要让它分外精彩”。海子死了,不一定全是为诗歌,我记住了山海关,记住了慢车轨道,记住了抑郁的3月26日。海子死了,我在1989年初春的岷山里静坐,拒绝去伙食团吃饭,把磁碗砸在葡萄架下面。1989,我24岁,海子25岁。   事隔一年,在成都光华村一间破旧的房子里,我听到一位当时颇有分量的诗人谈到海子,口气是不屑的,甚至幸灾乐祸的。太阳已经升起在西南财大的上空,白茫茫一片,与女朋友缠绵一宿的诗人刚刚起床,纵欲过度的眼睛明显浮肿。我在简易的沙发上落坐,接住诗人递来的紫色茶杯。沙发是海子两年前坐过的,茶杯是海子两年前喝过的。1988年夏天,海子举债去西藏,途径成都时与这位诗人见过面。诗人就这样,像接待我一样接待过海子,并与之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海子是脆弱的,民间的,没有金属的理论支撑,也没有庞大的诗歌专制的保护。我坐在海子坐过的沙发上,嘴唇接触着海子的嘴唇曾经接触过的杯口,想象着海子从西藏背回北京、后来砌在他坟头的彩石碑,感觉到一种与海子的物质的接近。??    在已逝的16年里,我不是时时都能想起海子。一年或几年中偶尔的怀想,依旧能感觉那种灵魂的纯粹与亲近。海子死了,他的诗句却在生长,从北京到安徽,从汉语到英语,像年年春天查湾的野早野花,清新,自然,带着麦子原始的气息。   1989年,我为海子写过一首诗:“我们选择花朵/不背蜜蜂的思想/花开在园里/选择我们的时候/选择了生水与空瓶/倘若手接近花朵/一夜之间就结实丰硕/我们的选择/只是插栽诗意的死亡/我们还言语什么/在鲜花盛开的车站/我们错过了回家的时光/黎明 柔情蜜意地行走/水在别人的杯里/我们暗淡的内心/泊着落花流水的清香”。
??  
  最近几夜,连续地失眠,连续地想起海子,有雨或没雨,有风或没风,脑子里清晰如画,麦地,灵魂,燃烧的夕阳,时间,镀金的诗句,生绣的慢车轨道,海子有过、我也有的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   海子,在麦地安息,或者生长。
??
      2005年3月24日于四川平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