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平民英雄

2021-12-23抒情散文马克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04 编辑

           平民英雄东北边陲,有一座名山——中国最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在长白山西南腹地,有一座小城——驰名中外的人参之乡抚松。在抚松山高……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04 编辑 <br /><br />           平民英雄
  东北边陲,有一座名山——中国最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在长白山西南腹地,有一座小城——驰名中外的人参之乡抚松。在抚松山高林密、野兽出没的碾盘沟,默默地生活着一个孤独的白发老人。他的名字叫李广顺。
  李广顺貌不惊人,名不赫世,却有着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抗日战争时期,他凭着对抚松一带莽莽林海的了若指掌,当过抗联队伍的“五号交通员”,引导部队躲过无数次日军的铁壁合围和扫荡,带领战友们出奇制胜狠狠打击敌人,受到过扬靖宇将军的表扬。他是放山人,是抗日救国的功臣,曾冒险将一份3000多字的我军情报用油纸包好囫囵吞下,翌日便出,使情报得以完好保存;也曾凭着挖掘野山参的一技之长,赚回70万大洋,支撑抗联队伍军需达6年之久。他在战场上因伤致残,丧失了生育能力,但无怨无悔……
  他的功绩,他的贡献,使他赢得殊荣,1949年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当然,在解放后他也有资格和理由谋求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然而,他眷恋着大山,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碾盘沟,依然住他的地窨子。
  在他34岁那年,姑姑看他单身一人怪可怜,四处张罗为他娶媳妇。可李广顺不愿意,他知道自己下身残疾,娶个媳妇进门不是坑人家吗?思来想去,他索性躲到山里挖参,好久好久不见人影儿。
  长白山是富饶的,它藏天然之秘,蓄万古之灵。林海之中生长着著名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李广顺有着大山一般的宽阔襟怀和坚强性格,独身一人守着这座天然宝库,靠着山的恩赐打发着清贫、寂寞的日子。他父母姐弟都被日本关东军杀害了,没有家似乎少了许多牵挂,因而很少回村,连唯一的亲人姑姑家也是几年不登门。他有他的痛苦和欢乐,别人无法知道。
  1969年10月的一天,姑姑病危,姑表兄弟哭着来找他。他赶回村里,姑姑紧紧抓住他的手,眼里满是泪水,好半天才哽哽咽咽地说道:“广顺啊,我最放心不下的是你!别再钻老林子了,回来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老人期待侄子点头,可是李广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只伤心流泪,却怎么也不点头。他有愧呀,愧对姑妈的一片苦心,愧对姑妈临终前的希望。
  在乡亲们眼里,李广顺是英雄,是功臣,论功行赏也该占个一官半职,再怎么也用不着做钻山人。大伙对他的所作所为不理解,说他是呆子,有精神病。姑姑一死,别人又说他是不娶媳妇气死了亲姑。他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调皮的山野孩子甚至跟在他背后“疯子”、“疯子”地喊叫。
  姑姑的死,带给李广顺的远不止是丧失亲人的悲痛。他的心灵受着煎熬,生活来源也发生了危机。那年月,他守着山不能靠力气吃饭,开荒种地说是搞资本主义,挖参采药也成了“尾巴”要割,批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饿肚皮的日子实在难熬。李广顺把积攒多年的关东“三宝”擦了又擦,用纸一包包捆好,封存起来。他要告别地窨子,回村参加集体劳动了。可是十几天下来,他就对着山发怔,失魂落魄了。原想自己一个人在山里饿肚子,谁知出山看到的是更多的乡亲没饭吃,怎么闹到了这种地步?他见不得乡亲受苦,一天夜里偷偷跑回山里地窨子,把捆好的包又一个个打开。他豁出去了,哪怕被抓住割“尾巴”,也要去外县收购站卖了这些存货,换回钱来接济生活贫困的乡亲。果然,不几天,村子里的人家看着饭桌有了惊喜的神色。
  然而,僧多粥少,到头来还是莫可奈何。李广顺空有一身钻山本事,只能唉声叹气。粉碎“四人帮”后,参乡大地终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抚松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家家靠山吃山,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李广顺回到了大山,仍然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窨子里,吃的也仍然是粗茶淡饭。他似乎苦惯了,吃得苦而享不得福,手里有了余钱也不买新衣服,不穿新鞋子。几套缝缝补补的旧军装,还有姑姑生前替他缝制的两套纽袢便服,他一年到头地换着穿,也从不觉得亏了自己。
  有人不相信,靠挖参、养植人参而发财的人随处可见,他李广顺一手挖野山参绝技哪里去了?要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他利用战斗空隙挖参就赚过70万块现大洋啊!是的,李广顺的一套放山本事是值钱的,他也真的赚了钱,但对自己却是十分的吝啬。这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中秋前夕,我走进了李广顺住的地窨子,亲眼所见,除了墙脚一个木箱子上醒目地摆放着老人的全套放山家什—— 一根油光锃亮的索拔棍、一条暗色红绳、一只鹿骨签子……便再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东西了。睡的土炕上,有个用两块破木板拼成的“桌子”,它既是老人的饭桌,又是摆放锅碗瓢勺的厨桌。这样的家一贫如洗,简直不是家啊!
  说起李广顺老人,如今人们莫不啧啧称赞。他亏自己,却从不亏别人,心里成天想的是如何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他放山的收获累累,但日常油盐钱还常常靠挖草药去换。那些野珍山宝,他有他的用场。他不仅将无价之宝——那棵特大野山参无偿献给了国家,被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还把省攒下的13.2万元捐给了村小学。
  1994年夏初,李广顺老人走进了抚松县城。这是他多年来难得的一次进城,小城的变化让他又惊又喜。恰巧,县里与德国人搞合资,要成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还要建一条200多公里的出山一级路,他听说建厂和修路资金有缺口,工程开工了,领导干部纷纷自掏腰包,带头集资和捐款,就想自己也要做点什么。这一想,使他没去百货商场,没去剪头理发,而是到了建厂工地,又出县转了一圈。一番实地察看,一番追根刨底,他弄明白了工程对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于是倾其晚年所有,把最后的“老底儿”全捐了出来。
  那是数十棵昂贵的野山参。
  俗话说养儿防老。李广顺没有儿子,也曾担心老来无依,因而在壮年时就有意在大山深处的“干饭盆”“迷”下了数十苗野山参,视为儿子。那是他存在山上的养老金,从来不曾对人提起过。采挖那天,他沿着曲曲弯弯的羊肠道,一直向北走,穿过几十公里的原始森林,再翻越两座大岭,看到面前耸立的盆形群峰就是鸡冠砬子,才坐着歇了会儿气。这是个什么地方啊!大晴天也是雾气腾腾,白茫茫一片,遇上阴天下雨天就黑沉沉地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再加上野兽时呼时应的吼叫,阴森森的像地狱一般恐怖。方圆几百公里虽有大小几十个乡镇,数万户人家,但哪怕是放山能手,也很少有人来闯这“迷魂阵”。李广顺把养老的珍贵野山参“迷”地这儿,实在是不用担心被别人挖走,也深藏着自己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动它们的内心秘密。但这次,为着支援县里的经济建设,他来了,挖走了,捐出去换成了建厂资金。捐献野山参那天归来,李广顺躺在炕上,直愣愣地望着地窨子顶,老泪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县领导的劝阻声似乎又在耳边响起:“您是老革命,老功臣,这么多年我们没有很好地照顾您,怎能再忍心接受您这么珍贵的捐赠呢,你还是留着过老吧。”唉,良言一句三冬暖!有领导这份心,已经足够了。
  厂建成了,公路修通了,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一级公路零公里处的功德碑要镂刻上李广顺的名字,可老人执意不肯。他说,我不图稀这个,我是老共产党员啊。
  今年八月,李广顺老人终于要离开地窨子了,县里来人陪伴在八十多岁的老人左右,接他去敬老院安度晚年。乡亲们跟着送了一程又一程,在百姓和政府心里,这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平民英雄,依他个人一辈子练就的放山本事,他完全可以过上有专人侍候的小镇富人生活,但他没有。他的心属于家乡,属于对一个高尚目标的追求,老人年逾古稀,白发红颜,除了右腿有点残疾,走路不太利落,身子骨还十分硬朗。那天,天空好蓝好蓝,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散发着沁人的芬芳,村里的乡亲们恋恋不舍地把他送上了轿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