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汉明长城在山丹有个“约会”

2021-12-23抒情散文丹心
蓝天、白云、羊群、芨芨草;戈壁荒野、山峦叠嶂、汉明长城并行。5月6日,艳阳高照,朔风萧萧。我们带着一份虔诚和一份怀古的心情登上山丹县新河驿长城的烽火台,循着久远的历史跫音,放眼望去逶迤的长城尽收眼底。风骤起,从长城脚下吹起的风呜咽着仿佛在给……
  蓝天、白云、羊群、芨芨草;戈壁荒野、山峦叠嶂、汉明长城并行。5月6日,艳阳高照,朔风萧萧。我们带着一份虔诚和一份怀古的心情登上山丹县新河驿长城的烽火台,循着久远的历史跫音,放眼望去逶迤的长城尽收眼底。风骤起,从长城脚下吹起的风呜咽着仿佛在给我们讲述数百年来汉、明长城这两位老人在这里的“约会”的经过和这些年来相依为命的故事。   不顾一路的劳顿,陪同我们前去的山丹县文化局党总支书记周春林和县委宣传部的陈文亮拉着我们沿长城狂奔。长城就在我们眼前,贴在长城的土墙上我们聆听着曾经金戈铁马,战鼓作响,激烈鏖战的声息。抚摩着风蚀雨淋的长城,我们的心仿佛在一刹那间凝滞了。风越来越大,我们只好走进山丹新河驿长城博物馆暂避一时。此时,周书记满怀激情地给我们讲述了山丹汉明长城相会.       万里长城在山丹连绵百公里   山丹境内明长城与汉长城的壕沟相距5米至20米,由东至西穿越全境,尤其是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共98.5公里,现存较为完整的有60多公里,烽燧66个。周书记略沉吟片刻,抬头望着长城博物馆里的示意图浅水深流地给记者讲述有关山丹长城一些鲜为人知的景况。他说,名贯世界为全球四大文明古迹的中国万里长城,在山丹县境内蜿蜒连绵近百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山丹明长城位于山丹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汉明长城脚下,是新开发的旅游景点。312国道穿越古城墙豁口,东西两边城墙绵延,新河驿恰位于长城与公路交叉口2642号里程碑以东2.5公里处。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古驿站,现存遗址为一正方形土堡,边长70米,总面积4,900平方米,墙体上宽3米,下宽5米,黄土夯筑,墙内存一驿井。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坐汽车过往的游客可在驿站或2642号里程碑处下车,骑骆驼或坐木轮马车,亲自走一段2. 5公里长的“丝绸古道”,体验古人在丝路上长途跋涉的苦乐。这里还设有长城峰火台和长城博物馆。经有关专家多年研究和考证,确认在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乡古丝绸之路有两条并行的长城,一条是由黄土夯筑的高大城墙及深沟、墩台、城堡构成的明代长城;另一条距明长城时近时远的壕沟是汉朝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为保护丝绸之路修筑的今甘肃省永登县至酒泉市的长城。   据山丹县文化局党总支书记周春林介绍,山丹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列障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另一类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并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明代修筑长城时利用了汉代长城故址,因而大部分汉长城被压在明长城之下。但也有个别地段,明长城改变了路线,使该处的汉长城被保留下来,于是形成了两条长城并列的奇观。   长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指着一旁的汉、明长城遗址告诉我们,长城在山丹由东向西蜿蜒并行百余公里,平行横亘于312国道两侧,相距10-80米。汉长城以山为塞,以河为阻,平地深挖沟壕,所掘之土堆于壕沟两侧形成坡塄,再配套峰燧列障,构成漫长而又完整的防御工事;明长城主要用黄土夯筑而成。沿长城西行,在明长城脚下有嘉靖年间的古驿站,建筑布局规模宏大,四周围墙保留完整。为了将有些古迹和珍贵文物完整地保存,此处建有长城文物陈列馆,馆内存有明代女性木乃伊、武士盔甲、古兵器等文物。   同时,在此还有一处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0年)的古驿站(新河驿)。驿站座落于明长城下,规模宏大,虽站内设施已化为乌有,但围墙却保留完好,站内尚有一口干涸了四百多年的驿井。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郁兴趣。到此考察的国内外人士日渐增多。如今,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一条风景艺苑线。   的确,当你凝神屏气浏览完陈列馆的文物时,又可攀上烽火台登高望远一睹大漠长城的壮观。在此游览,可赏文物,登长城,走驿道,射箭竞技,还附近的店铺或农家品尝山丹风味小吃,尽情领略塞上风情,感悟古今历史沧桑。         在风中领略汉长城   风一阵紧,一阵松,好似在抑扬顿挫地给我们讲述有关长城的风雨沧桑。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公元前120年。当时由于匈奴的强盛,霍去病采取迂回战术,经居延奔袭祁连山北麓的匈奴部落,大败匈奴。这就留下了很有名的“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后汉武帝在河西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置张掖郡、敦煌郡。为了保障丝绸大道的畅通和商贸往来,开始构筑河西长城。山丹境内汉长城就是这个时期筑就的。   我们沿着汉长城的壕沟走了大约20分钟,由于风刮得猛,只好停下来,坐在壕沟边,支上耳朵听长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述。据介绍,山丹县汉长城当时由汉将路博德负责勘察修筑。路博德,西河平州人,以右北太守从骠骑将军霍去病有功。汉武帝任路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路博德又率军到河西,驻守删丹(山丹),开始筑建河西长城。根据当时删丹地理条件,勘测线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沿龙首山脉南麓,挖壕沟,铺“天田”(用作侦察敌人出入踪迹的沙田),筑烽燧,建亭障。山丹县境内汉壕沟现存定羌庙(现为绣花庙)、柳沟帽盔山、石峡口烽燧,并在谷内设置列障驻防,还有丰城堡金山烽燧、东乐乡西屯烟洞沟烽燧,现遗迹犹存。我们看着眼前的壕沟,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当时的一幕幕景象:士卒和百姓,汗流浃背地增筑堡垒,修造烽台。十里一堠,五里一障,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风小了一些,我们继续前行。壕沟越来越清晰,洪水冲击的壕沟犹如一道道疤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间。          阳光下抚摩明长城   下午的阳光与风好象无关。风怎样刮,如何刮,但都刮不去灿烂的阳光。强烈的光线,刺的我们浑身不自在,汗水渐渐浸透了我们的衣衫,我们依恋地离开汉长城来到明长城。   看着黄土筑就的边墙,我们无语。县委宣传部的小陈打破了沉寂的局面。他告诉记者,山丹明长城保存较为完好并且容易观赏得到的一段,是从绣花庙到新河的长城口一带——这里地势较高,降雨量少,又因远离村落而较少受到人们生产活动带来的破坏。对于路过此地漫游丝绸之路的游客而言,在整个河西走廊,山丹新河的长城口是惟一距公路最近,城墙又较完整的地点。因此,那些满载中外游客的大巴也就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在长城口停一下,让游客观赏长城、拍照留念。   长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回忆了明长城的曲折历史。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巡抚赵载负责堵塞山丹至高台的山口、关隘,这是山丹在修建明长城的第一步措施。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兵部尚书翟銮奉命阅视长城防务,发现诸多问题,九月上报修嘉峪关。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545年),由指挥庄得负责在西夏筑建的山丹城基上扩建山丹城,把周1里260步的小城扩建为7里290步,建筑山丹城实际是建筑明长城的第二期工程,过了北山就是蒙古统治的地界。山丹城扩建后,又分别加强了山丹城周围的关隘、堡寨,新河驿就是在此时从长城脚下迁到现址的。   研究明长城的专家们将山丹明代长城修筑的年代分为三个时期:明前期(公元1368年--公元1447年);明中叶(公元1448年--公元1566年);明后期(公元1567年--公元1620年)。山丹新河长城口附近的长城修筑年代在明中叶的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即公元1547年--公元1548年,略晚于嘉峪关城垣(公元1541年)。明朝经过“土木之变”以后,北方的游牧部落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视为当务之急。在明中叶的百余年间,建成甘肃镇、固原镇、山西镇、辽东镇等9个长城重镇。同时,将西起嘉峪关东止鸭绿江的长城全线分为9个防守区,每个防守区约有士兵10万,山丹乃至整个河西走廊明长城及其防务属甘肃镇。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蜿蜒于山丹大地的长城墙体上,每相隔一段就有一个突出于墙面且较高大的“墩”,一般人常误以为是烽火台,其实那叫“马面”或“敌台”,平时可方便守望,战时便于射击敌人。在山丹新河长城口公路边的就是“敌台”。而烽火台则多孤立在长城沿线附近的山包、丘阜或四周视野开阔的地面上。如新河驿以东的“七里墩烽燧”。长城沿线的城堡除了有正式的城门、城楼、角楼、马面等战术性防御设施,还在城门外筑有“瓮城”,如峡口城堡。新河一带的明长城墙高在五米左右,顶宽两米左右,顶部外侧(北边)加筑有矮墙,现存残高约五十厘米,是为“女儿墙”。          风动景变长城岿然   一路的风,一路的走。我们在风中疾行,在疾行中和长城一路交谈。这适时的风啊,触动着我的灵魂,洗涤着我的心灵。这风,吹动着一页页历史,吹过一个个人物,吹尽了人间沧桑。在风看来,它为长城引吭高歌,它为长城载舞助兴,它和长城一路西行。栉风沐雨中的山丹汉明长城不仅书写了历史,而且见证了时世变迁。   长城边,最顽强的植物是芨芨草,它们一丛一簇扎根在坚硬的土地上,抵挡着流沙,更让干涸而苍凉的茫茫戈壁呈现出生命的绿色。除了芨芨草,还有一种叫不上名的黄色碎花,花瓣十分鲜艳。它们是长城边的汉子和柔情似水的姑娘,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相亲相爱。它们依偎在长城的怀里,留在风的记忆中。风动景变。守护在长城边的芨芨草,骆驼蓬和一些不知名的草,用自己坚强的生命诉说着长城的伟大,壮观。风吹着,长城边生活的农民,迎着风,护着他们赖以为命的“山珍”——野蘑菇,和长城逶迤而行。汉明长城则像两条巨龙匍匐向前。   夕阳西斜,在血色黄昏中,我们在长城脚下目睹着汉、明长城的遗迹,看着这段让人心潮澎湃的长城,聆听着远处传来的牧羊人呼唤羊群归家的声音,我们暂时终止了脚步的行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