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渐行渐远的农谚

2020-09-17叙事散文河西村夫
渐行渐远的农谚梁正虎我常常想起小时候跟父亲种地的情景。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父亲先是感叹着——春节过完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准备干活儿吧。父亲先找出搁置了一冬的农具,叮叮咣咣,敲敲打打,检修一番。我们还沉浸在年的欢乐中,老大不愿参与父亲的农事

  渐行渐远的农谚   梁正虎   我常常想起小时候跟父亲种地的情景。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父亲先是感叹着——春节过完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准备干活儿吧。父亲先找出搁置了一冬的农具,叮叮咣咣,敲敲打打,检修一番。我们还沉浸在年的欢乐中,老大不愿参与父亲的农事活动,即使父亲喊我们给他帮个忙,我们总推推拖拖,说时间还早呢,地皮还冻着,急什么,况且我们还穿着新衣服呢。父亲则说,正因为地皮冻着,才好往地里运粪呢。如果地消冻了,车轮陷进地里,那就费劲了。父亲一边干活,一边给我们说:“农活儿就讲一个节气,什么节气干什么活儿是老祖宗早就研究好了的,一点儿也马虎不得,误了节气再去干,肯定好不了。有句农谚不是说“宁在时前,不在时后”吗,说的就是这个理儿。”父亲搬出了农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是一个尺码,我们不得不行动起来。   在耕作的日子里,歇息间隙,父辈们攀谈的时候,常常提到一些农谚,我最爱听了。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我们这儿,提耧播种就赶清明这个节气;“立了夏,偷偷摸摸又几架”,这儿是说,还有一些秋庄稼,比如油菜,胡麻,需抽空种给,它们就适合这个时节种植;“立秋不出头,拔上了喂老牛”,立秋一到,小麦还不出穗,那就迟了,气温下降,籽粒不饱了,真是“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啊;“白露犁地一碗油,秋分犁地半碗油,寒露犁地白打牛”,同样说抓不住时机,效果就不一样了。秋分,寒露,天气渐冷,土质变硬变僵,不活泛了,而且得不到充足的日照,犁地也就显得意义不大了;“春争日,夏争时,万事宜早不宜迟”,从这句谚语可以看出,人们忙碌的程度要以“时”来计算,远远超过春季以“日”来计算,这时节,人人起早贪黑,头顶烈日,抢时收打,唯恐天公不作美,雷雨倾盆,那样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这些农谚,都说明种庄稼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不然就会落个“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结局。   是啊,那时候,我就从父辈们口口相传的农谚中,体会到,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学习中,总是拖拖拉拉,无所事事,那么他将来耽误的就会很多。   当然,除了抓紧季节,种庄稼还需踏踏实实,精耕细作。如果“人哄地一天,地就哄人一年”,“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灌溉不整地,等于白费力”,“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一年的庄稼两年的苦”啊,就连饲养牲畜也是马虎不得,偷不得懒,“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父亲虽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他大致情形是知道的。我幼时顽劣,上学时稀里糊涂,做作业敷衍了事,能骗就骗,能瞒就瞒,得过且过。父亲知道了,先是一通训斥,而后用这些农谚延伸教育我们,干什么都不能粗枝大叶,毛毛草草,要认真精细,才会有所成果。这粗浅的理儿,谁都知道吧。父亲反复絮叨这些农谚,这些农谚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成为我人生的一笔精神财富。   那时候,我学习写作,但因才气不够,一封封稿件投出去了,却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总产生一种沮丧之感,看着同龄人下海经商,捞了光阴,我还痴迷于文学,无所建树。于是,情绪一时激动,卷上厚厚的草稿,打算一焚了之。当我到一块地头,正要点燃这些稿件的时候,父亲问我干什么,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他呵呵笑着:“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庄稼不成年年种嘛,人活着要有个盼头!”接着,他又向我诉说着种庄稼的不易:“最可气的是,一年下来,眼看麦子就要收了,谁想,夜里来了一阵冰雹,给你打个稀巴烂,一家老小一年的口粮就这样没了。可气归气,恨归恨,第二年还不是按时节继续耕种。”   父亲的那句农谚——“庄稼不成年年种”,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且给了我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勇气。   想一想,我们一路走来,在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农谚回响在我们的耳畔,而且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万物土中生”,“庄稼地里不打粮,万家买卖倒了行”,“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等等等等,我们都是吮着农谚的乳汁长大的。那时候,父辈们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将这些农谚流传和继承下来,内容涉及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这些农谚句子比较精炼朴素,句式错综复杂,再加上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构成了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精炼深刻,发人深思,富有生活气息的特点。象“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这一句,运用了婉曲的修辞手法,把两种作物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特点,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表现的淋漓尽致。自然界的旱、涝、风、寒,无时不威胁着老百姓的农业生产,这迫使老百姓不得不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谚语,用这些鲜活的饱含哲理的农谚指导着庄稼人的耕作和生活,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辈又一辈。   如今,种植方式,生产方式变了,农药、化肥、地膜、激素大规模地使用,已改变了生命的密码。有了暖棚,人们可以不管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了,种田实现了机械化,人们再也不需要那么艰难地向土地弯腰了。如果你不想躬耕于田间,你只需要带着钱,在地头等待,就可以播种、收割。那句句鲜活生动的农谚渐渐不再提起,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土地不再需要这么多人了,象我们的下一代,看起来永远不需要学会种田,即使上不了大学,坐不了办公室,也要进城务工,土地渐渐开始闲置撂荒。大量青年开始涌向城市,他们偶尔回来,连自己家的责任田都找不到,父子俩真正坐下来说话的时候,内容都设计楼房、小车、大笔款子,心理压力太大,谁还有心情絮叨那些老掉牙的农谚呢?我们不再关注天文、气象、历法、节气等方面的常识,其中包括星宿、“三九”、“三伏”、春社、秋社这类传统的东西,很自然,即使真正遇到和这些内容相关联的农谚,我们也似曾相识了,读不懂了,象“參不落,只管种”就是一例。现在真正照看土地的,普遍是些老人,虽然在机器的帮助下,粮食产量没有任何影响,但庄稼地里很少有人认真地劳作。地里施用了除草剂,可以把杂草一扫而光,整个夏天,庄稼地里不见有人除草,田埂上不见庄稼人坐下来攀谈庄稼攀谈收成,是他们好吃懒做了吗?田野里空空荡荡,田埂上杂草丛生,野鸡成群,偶尔有蛇类出没,这不能不让人产生恐惧,村庄仿佛在一夜之间变老了。   当我独自一人在地里劳作的时候,多么盼望来一个老农,我们一边抽烟,一边呱嗒,呱嗒雨水、收成、生计,当然还要呱嗒这活灵活现的农谚。可是没有,没有人再说农谚了,没有人再用心去听农谚了,它跟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在这寂静里,我分外地想起我和父亲种地的日子,当然还有那些渐行渐远的农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