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解词:削足适履

2021-12-23抒情散文江湖一刀

??老师让学生用“为了”造句,一个孩子写道:为了穿鞋,每个人都长了两只脚。这当然是笑话,明显的因果倒置。但它让我想起了脚与鞋的问题。
??光脚,还是穿鞋,这可以选择。上海有句土话,穿鞋的怕赤脚的。或许原因在于,穿鞋的会有所顾忌,而赤脚的,……
??老师让学生用“为了”造句,一个孩子写道:为了穿鞋,每个人都长了两只脚。这当然是笑话,明显的因果倒置。但它让我想起了脚与鞋的问题。 ??光脚,还是穿鞋,这可以选择。上海有句土话,穿鞋的怕赤脚的。或许原因在于,穿鞋的会有所顾忌,而赤脚的,可不太讲规矩。如果你是赤脚大仙,或正准备成仙,别再往下看了。我是穿鞋的,还要讨论穿鞋的问题,怕浪费你时间。 ??选择穿鞋,接下来的问题是:穿什么样的鞋?这当然也可选择:草鞋、布鞋、皮鞋、凉鞋、拖鞋,或者旅游鞋、松糕鞋、运动鞋、绣花鞋。不同鞋,代表不同心情、状态,甚至代表不同的人生、命运。高三那年,老师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这是决定你们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紧要关头。农村的孩子当然明白,皮鞋、草鞋,是两种前途和命运。当然也希望能穿上皮鞋——那是80年代,考大学,当城里人,穿甩尖子皮鞋,是我们的渴望和梦想。 ??当然,即便同是皮鞋,也还有质地差异,样式区分,尺码类别,如果是在超市里,尽可随意挑选。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只有一双鞋,而它,又不很适合你的脚,怎么办? ??想起了“削足适履”。履就是鞋。鞋小脚大,便削脚一块,以适应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条件的生搬硬套。此语出自刘安所编《淮南子·说林训》。在讲述了两个因坏人挑拨,而致父子兄弟相残的故事后,他评说道:“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这当然是不明智的。 ??刘安是打比方讲道理。“杀头而便冠”(砍掉一块头皮人便戴上小号的帽子)的事,可能不多,但“削足而适履”的,一定大有人在。我揣测,就像郑人买履一样,这词语背后,也该有个典故:有人(或许就是那郑国人)买鞋回到家里,发现脚太大,穿不进去,便将脚削下一块,以适应新买的鞋子。这当然是荒唐可笑的。哪有那么蠢的人?不知道去换大号的鞋子,而只知削砍自己的双脚?足,那可是自己的骨肉啊,猪也知道痛的,何况人呢?因此,千百年来,我们对“削足适履”的故事,不过像笑话一样听,少有人当真。 ??有个成语,叫“量体裁衣”。毛泽东曾拿它打比方,反对“党八股”,还说要“看菜吃饭”。比量着身体的长短、胖瘦来裁剪,制作的衣服会更合体,这固然是好的。同样,倘能比量着脚的尺寸来定做,鞋子不仅会更合脚,而且据说,舒适的鞋也能养脚的。这固然也是好的。不过,在自给自足的时代,比如说在三国时,找刘备刘老板(《三国演义》中,他出场时的营生就是“织履贩席”),或许比较现实,但在批量生产的规模化时代,恐怕就有些理想化。现在到商店里买衣服,再多的钱,怕也难买到100%合意的。 ??买鞋,则更是如此。衣服略微大些,或小些,还可将就。鞋,稍大稍小,都难以忍受。 ??小时候家穷,我们穿的,全是母亲做的布鞋。一般得在过年时,才能有。现在还记得,秋冬农闲的夜晚,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的情形。母亲做鞋手艺不错,无论圆口,还是青年鞋,都挺有样式。但鞋的大小,到底不好掌握,很难适应我们不断生长的脚。所以,新年里穿着新鞋,和伙伴打闹,或串门走亲戚,固然“洋盘”,却不免有大有小。大了,不跟脚,穿起来是浪的,像船。小了,又夹脚趾,硌后跟,有时甚至夹磨出血泡。偶有抱怨,却也只能抱怨。大冷的天,不穿不行。又是过年,没新鞋穿,也不行。若是鞋大了,母亲便会找厚布给我们垫上,说:“穿一段时间,脚长大点,就好了。”若是鞋小了,则会说:“新媳妇都有一辣,新鞋子都有一夹。多穿几天,多挣一下,就好了。”在这样的安慰和教训里,三五几天下来,那略有些夹脚的鞋子,也被撑得饱满熨贴了,跟脚合脚了。 ??谁都知道,穿鞋,最重要的是合脚,保暖。但,也还有美观的成分,所谓足下生辉。有时,明知鞋夹脚,也还得忍着。比如,古时女人缠小脚,穿绣鞋,既有不得己,怕也有为美而牺牲。尽管那三寸金莲,在今天看,是扭曲、畸形而残酷的。再如,芭蕾是美的,那样轻盈妙曼,芭蕾演员更是美的,那样姿态翩翩。但谁知道,脱下舞鞋后,她们那“芭蕾脚”,是多么畸形丑陋?“压脚”是她们的必修功课,长时间踮着脚,使全身重量积于脚尖。而芭蕾鞋尖,总有一小块钢板,脚尖便立于其上。铁比肉硬,长期踮脚而行,脚怎不成畸形? ??将婚姻比作鞋,说,鞋合不合脚,只有脚趾知道,如“寒天饮水,冷暖自知”。即如此,那么婚前的恋爱,或择偶,就像郑人买履,谁都会有一些条件或标准,身高、长相、气质、收入、住房等等。照此标准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是一回事。好不容易找到的那个,或者说那双鞋,是否真就非常巴适、合脚,又是一回事。如果穿上后才发现,那鞋虽光鲜、花哨,或高档、前卫,但对你的脚来说,却过大、或过小,那该怎么办? ??有人说,天下鞋子何其多,何不换那一双?这话有道理。所以就有不少的人,认识不久就争着抢着结婚,婚礼进行曲余音尚在,又吵着闹着要分手,准备再换鞋子。但对更多人而言,婚姻毕竟不是穿或脱鞋子那样简单。买来的鞋子,不大会有感情,但婚姻,多少都曾投入感情。正因这感情在,所以,很多时候,尤其是婚姻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舍得放弃,而宁愿忍让——忍受、谦让,即磨合。而大多数的婚姻,便正是经过这样的“磨”,达到了最终的“合”,合脚,跟脚,也养脚。所以有人说,婚姻,有时需要削足适履。这倒应了老家人爱说的一句话:“三天穿不上脚的,是好鞋,三天穿得上脚的,是草鞋。” ??削足,还是换鞋,无非是一种权衡和选择。也就是说,看谁更重要。足重要,还是鞋重要——即使只用脚丫子思考,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但事实上,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个问题。其严肃性和严峻程度,并不亚于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 ”。 ??比如说单位,你当然有选择的自由。但问题在于:供你选择的鞋可能很多,但喜欢的鞋太少,喜欢而又适合你的,往往更少。好不容易看中的,在审看和决定前,你肯定有过考量、比较,感觉或许会合脚,真去了才发现,并非如此。它可能极像灰姑娘的那双水晶鞋,娇小,高贵,闪闪发光,却并不适合你的粗手大脚。同事可能傲慢小气,斤斤计较;领导可能脾气暴躁,刚愎自用,甚至偶尔给你“小鞋”穿。但木已成舟,你所面对的,是一双尺码既定的鞋,你没法改变,是削足适履,还是另择高枝?你当然可以选择后者,但再次寻找,是否就真能找到,那双完全称心、如意、合脚的鞋? ??往开里说,社会其实也就是一双鞋,而且只有一个型号,每个成员,都是一双脚。有人会感觉鞋很合脚,更多的人,要么感到夹脚,要么觉得脚太大。这种情况下,改鞋当然是一种办法,但这个社会,谁都比谁牛,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那双鞋无论怎么改,都不可能适合所有人。适合你的,必然会伤害别人。迁就了别人,受伤害的,是你自己。那么,可不可能一人一双鞋呢?可能,除非社会不存在。但社会不存在了,你又在哪里? ??当然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削足。古人说修身,这修字,除修炼、修养、修为外,我觉得还应包括:修整。修整以适应,这很被动,也最难。道理上说,谁也不愿意,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在这样做着。想想,其实也很简单。人生也好,社会也罢,踮起脚跟远远地看时,可能是美好的,真的到达了,才发现并非那样完美如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得收敛,得删削,得削足适履以适应。 ??因为,这世上,几乎没有一双完全合脚的鞋子。 ??既然如此,对于我们,尽量选一双合脚的鞋,是最好的。如果不能,那就只好削足适履。但即便是“戴着镣铐”,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跳出最美的舞姿。就像那双鞋,尽管可能有些松动,或有些夹脚,但毕竟,它也能替我们阻隔路上的石粒,和路旁的荆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