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岷州•净土

2021-12-23抒情散文刘玉红
岷州·净土这里是花儿的沃土,这里是当归的故乡。如果你在都市高楼冰冷的空隙里穿梭得太累,那么就来这岚气缠绵的松林之畔,静静地聆听清冷洮河吟唱千年的乡音……——题记一.不愿出嫁的姑娘一个红脸蛋的小女孩要出嫁了,要嫁到遥远的山的那边。女孩伤心地哭……

岷州·净土
这里是花儿的沃土,这里是当归的故乡。如果你在都市高楼冰冷的空隙里穿梭得太累,那么就来这岚气缠绵的松林之畔,静静地聆听清冷洮河吟唱千年的乡音……
——题记
一.不愿出嫁的姑娘
一个红脸蛋的小女孩要出嫁了,要嫁到遥远的山的那边。女孩伤心地哭了,她说她要学习,要考大学,要走出这座大山。和她一样大的她当作姐姐的班主任哭了,她同桌的学妹哭了,她年轻的妈妈也哭了,将要举行的婚礼就这样散了,那个花布做的书包又成了她的伙伴。大山里面二十岁左右的女孩都将面临出嫁,都市少女们青春花季的初始,在这里被那块大红头巾粉饰成辉煌灿烂的人生。刚刚躲避过世俗的流言,又要尝试着托起明天的希望!在这遥远的大山深处,掩藏了多少梦的破灭,心的凄凉!那依然闪烁着童真的眼神怎么能看穿一个生命延续的历程;那依然惦记着皮筋和毽子的心灵又怎么能领悟那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


山啊!这深绿色的、险峻的大山!你依仗着着自己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的根基和力量,居然硬扛着这一代代女人的希望和忧伤!
二.大山深处的高楼
有很多往事已经成为历史了。全国各大高校的校园里终于有了从这僻远的大山深处走出的身影。这里即使是最深的山沟里几乎都少不了一幢崭新的建筑,世世代代居住在茅草房的老农不仅看到了这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和这令他门瞠目结舌的高房,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了国旗,听到了国歌,第一次在自己那本发黄的人生字典里找到了那个令他们心仪半生的词:希望!“报答父母,报效祖国!”,每一张稚嫩的脸孔都充满着求知的欲望,这是他们每天至少要高呼三遍的校训,这是对当代少年理想的启蒙,也给了他们一个人生的坐标。这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铭记。


他们每天都要从遥远的大山深处走来,带着淡淡的晨雾、泥土和花草混合的那股远离尘世的气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料这十六个字的重量,在这个世代贫穷落后的地方,在这以前的千百年里没有谁试图举起过,也没有谁能够举起哪怕是其中的一角!“我要刻苦学习,争取让我的家乡不再这样穷困……”在亲耳听闻了一个到学校时被雨水淋透了衣服的小学生如上的话语之后,我想了很多,想到了眼下那多少有些古怪的所谓的素质教育,我非学子,亦非师者,却总觉得一种莫名的感慨和汗颜!
三.一亩半地的使命
这里真的就是中国的国中。这里既有北方的干枯荒凉,然而却不乏江南的温暖和湿润。这里有葱郁的森林浩瀚如海,这里有油绿的草场牛肥马壮。奔腾的洮河穿城北上,筏子客的后人们用羊皮筏子这古老的道具装点着这条维系着千万子民的母亲河,重现着一个世纪过后惊鸿一瞥的瞬间。这里依然贫困,依然落后!也许只有社会学家或者经济学家才能赋予它的存在一个正确合理的答案。然而贫困并不代表着什么耻辱,因为很多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经历过贫困。他们所能固守的依然是上天造就、先祖遗留下来的那些永远都不会增多的目前人均不足一亩半的耕地,我想可以理解,在平均亩产不足200斤的陇中大地上,靠一亩半地养活一个人那是存在着怎样的困难!


没有过山穷水尽的困惑,就很难有柳暗花明的创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里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大的帮扶和关注,如今这里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当归之乡,中药材产业正在蓬勃成长,山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前进就需要一条路,一条在艰难的探索中同舟共济、齐心合力所夯就的康庄大道。


2006年7月18日写于岷县西寨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