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瑕瑜互现 瑕不掩瑜 ——剧本《皮五辣改行》读后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从小就听过有关“皮五辣子”的传说,不是浦琳所著的自传体小说,而是根据这个母本衍生出来的一个个小段子。后来又有了扬州评话和电视剧,后者的编剧还是圈内著名的邹静之。没想到事隔多年,在相关故事的印象日益轻淡后,又与“皮五”狭路相逢。这一次的机缘来自新编扬剧《皮五辣改行》。与众多题材相近、体裁不同的“前辈”不同,该剧至少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线索更集中
      相比小说、评话和电视剧,剧本做了减法,这是可以预期的,是戏剧这一文体的内驱力使然。它不容许洋洋洒洒、枝枝节节,于是作者立主脑,减其余。大砍大削后,干净爽利,一目了然,主线突出,易于把握。
      二、矛盾更尖锐
      这是一个显著的优长。没有废话,没有冗赘,开场就是由吹吹打打到冷冷清清,皮五要娶,孙氏拒嫁。皮五期望以实际行动改变孙孝姑对他的看法,想方设法为她打官司报仇讨公道。如此,矛盾推进到他与县官身上。这是一对尖锐、炽烈、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过程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皮五一方有倪四帮腔,县官一方有师爷帮忙。四人斗智斗狠斗心机,背后斗的是胆量、毅力与担当。读之已然十分过瘾,若在剧场观看,相信必定淋漓酣畅。
      三、人物更单纯
      或不如说是“提纯”。全剧人物不多,而这不多的几个人物也没有过度复杂化,每人各有一醒目的特点,呈现出来的便是异常的清晰和强烈。比如皮五之“赖”(早期)与“智”(后期),孙孝姑之“烈”与“苦”,倪四之义气,县官之贪婪,师父之奸狡。就连着墨不多的张妈妈,满城都躲瘟神似地怕着皮五恨着皮五躲着皮五,唯独她为他的婚姻大事操心跑腿加张罗,总不会单单为了那几个佣金吧?跟皮五这样恶名在外的人“做生意”她就不怕白费力气、颗粒无收?我们以一个“善”字来概括她,想来应算是恰如其分的。王老板、张老板、李老板作为一个群体,特点就是胆小怕事、明哲保身。轿夫、吹鼓手等作为一个群体,特点就是淳朴开朗、不失俏皮。正因为作者很少或根本没有试图写性格多元的圆形人物,而只是抓住每人的一个侧重点,浓墨重彩地发挥,因之能以简驭繁,在有限的篇幅内让众角色有辨识度,让人迅速记住这些主配角们。当然,太过提纯的后果,是皮五和孙孝姑的形象塑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一点后面再说。
      此外,该剧的唱词生动、口语化、鲜龙活跳,是真正亲近民间、体验生活、观察百姓的剧作家才能写得出的。那一段段唱,收得住,泼得出,风趣,简洁,利落,传神。作者不追求雍容典雅,神光离合,而是旗帜鲜明地吸纳街巷俚语,创作出充满市民气、泥土气的干脆响亮的词句来,使剧本的气质与主人公的气质高度统一。这绝非表示作者不加选择,不会加工,恰恰相反,近年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所谓“原生态”,无不经过艰苦的打磨,是千锤百炼后的返璞归真。本剧同样如此,我们看《皮》剧唱词中排比句式的适当运用,比喻手法的灵活使用,长短句的参差搭配,处处显示出作者在这方面的老道的功力。
      该剧还有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里面出现的“扬州元素”比较自然,没有脱离情节地硬塞。数量上,也没有泛滥。有句话,由评者说出可能有欠妥当,但我仍想在这里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保留剧本在这一点上的节制,不要给戏剧增加额外的沉重负担,人为地贴上太多“本市标签”,违背艺术规律地把好好一出戏弄成“文化名片”、“旅游指南”、“民俗大观”。
      该剧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如果吹毛求疵一下,可以说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一、这出大戏,有太重的“小戏”味。
      读完全篇,觉得热闹有余,回味不足;好看有余,思考不足;故事有余,境界不足。它有机趣,但少深邃;有意思,可缺意义——假如“说不完古今英雄和草莽,骂不够大奸大恶似魍魉,讲不了男欢女爱一双双,赞不尽忠孝仁义万古传扬”就是它的意义,未必太浅太表层了。剧本的气氛是有的,气象、气势则无。它满足于设计种种精巧的小机关,但没有组装一台大机器的勃勃野心。编剧能让人紧张,让人开怀,固然见功夫;但让人震动,让人悲欣交集、一言难尽才更不易。
      笔者的直观感受,是作品缺乏意味深长的细节,直抵人心的段落,触及灵魂的华彩处。喜剧并不只是负责娱乐,从头笑到尾未见得就是成功。它一样可以喜中含悲,笑中带泪,发人深省。苏州滑稽剧团的《顾家姆妈》是个好例子,有论者称它“笑到极致泪自流”,这应当是当代喜剧努力的方向。皮五为什么会堕落?有过什么隐痛和不堪回事的往事?他从富家子弟沦落成无赖,不会在为人行事中毫无体现。孙孝姑对父亲的怀念能不能不要那么空,那么平,而是更走心,更多一点实质的内容和具体家常的动人?除了报仇,除了刚烈,她的个性能不能更有层次感,揉进一点别的什么?这也是我之前所说,这两个人物过于单纯(单薄)所造成的遗憾。剧作家在写戏之前照例是要给每个重要角色写人物小传的,而不是就戏写戏。虽然不会在舞台上正面地一一交待,但这些“前史”剧作家是应当心中有数的。他吃透了过去的他们,才能刻画好当下的他们。
      孙孝姑对皮五从拒绝到接受,有好几个情感上的节点可以放大;皮五最终被接纳,也许首先不是大喜而是“付出那么多,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的心酸?在孙孝姑、张妈妈的引导下,皮五重新找到人生方向,感到自食其力的骄傲时,难道不该有一大段反应内心转变的核心唱段吗?
      我发现剧中对手戏太多了,主人公面对自己心灵的独处场景太少;推动情节的戏太多,借着情节剖析人性、烘托感情、深化主旨的戏太少。这就导致剧本过于往轻巧的路上滑,很多需要挖掘的地方轻飘飘地放了过去。
      第二,故事中有几个可商榷之处。
      我在前面说,该剧故事有余,境界不足,并不是指故事层面就无懈可击。我对古代扬州的婚嫁礼俗不够了解,但以一般情况来说,皮五通过媒婆,合法地走完所有程序,事到临头,不会因为孙孝姑说不嫁就真的认了倒霉吧?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有后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得了孙孝姑自作主张吗?皮五辣子素以刁蛮著称,但观其对孙孝姑抗婚的反应,简直温和宽仁到了极点。再怎样一见钟情,也不能把皮五瞬间感化成一个这么好说话的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让皮五、孙孝姑从小青梅竹马,后来皮五家道中落,他也自暴自弃,二人来往遂绝?但多年来孙孝姑还是皮五心中的“女神”,街上偶然一瞥也要念她好几天的。有这样一笔,他才能尊重孙孝姑的选择,忍受她的指责,接受她的拒绝。有这样一笔,孙孝姑也才能最终接受他,而不仅仅是他使她的父亲沉冤得雪令她受了感动。
      皮五最后斗败县官,招数失之简单,让人难以满足。借助魔音盒也好,别的小道具小事件也好,总要能够让读者和观众信服。可否在前面某处渲染一下县官怕鬼,后面皮五告状时就打听他为什么怕鬼:原来是县官曾经草菅人命,内疚神明,因而心中有鬼。试看草菅人命的“菅”字,不就是上面一个“草”,下面一个“官”吗?皮五在倪四的协助下弄明白了原委,抓住县官的弱点大做文章,直到谎称冤魂显灵摧垮其心理防线,就水到渠成,而不突兀了。
      总觉得魔音盒不是个理想的元素,笔者一时没有想透,期待作者在斟酌后有所突破。
      三、一头一尾各有一个小瑕疵。
      开篇人物介绍,说皮五辣子“为街头地痞无赖”,容易让不了解这个传说的人误认为本剧的男一号是个反面人物,还没读,先抵触。建议在上句后加“后因爱情而转变”。
      终场提示“【皮五、孙孝姑、倪四在伴唱中下。”台上岂不空空如也?建议让皮五等人继续留在台上,剪影做说书状,余人各做倾听、鼓掌、大笑状。伴唱起,幕落。
      总体而言,《皮五辣改行》有着别样的光彩,有着泼辣的生机,有着扎实的基础,同时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眼下是瑕瑜互现,瑕不掩瑜,日后则有望打造出一部很有分量的精品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