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惆怅如客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惆怅如客

1
    又一个村落消失了。
    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庄,紧靠我们住宅小区的后围墙,推开卧室窗户,便能看见几排灰色鱼粼样的屋脊,像倒扣着的一本本大书,炊烟,灯火,红砖墙,晒衣绳上各色衣服和被单,农用三轮车,院落杂物,门前篱落,鸡鸣,狗叫,小孩哭闹,散碎人语,共同构成大书的繁复内容和芜杂气质,谁家高过院落开满白花的鸭梨树是书封面上诗意一笔,构成“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清凉意境,环绕小村的梧桐则是大书无意设计的花边,“静锁一庭烟雨”或“静植一方晴荫”。
    每天清晨,小村里总有人扯着悠长的嗓子叫卖:割——豆腐了。割字声音拉得老长,“豆腐了”三字收尾极快,可以想象割豆腐的动作,入刀极谨慎,下刀后却是稳准狠的。我从来没见过那个卖豆腐的人,小区里不允许小商贩入内,想象中却是一个面容糙旧的中年男子,微胖肚腹,丹田之气醇厚,骑平板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车上托一盘白生生的豆腐,盖着湿湿的笼布,豆香浓郁,逢人凑过来便迅速跳下车,掀开笼布,“要多少”,手脚利索的切下一块,入秤一秤几乎不差分毫。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几百年前,诗人陆游蛰居京华小楼,晚上聆听春雨湿漉漉地入梦,清晨又被深幽小巷里卖杏花的声音叫醒,想到春光已深,故园的老杏树欢天喜地开满娇白杏花,又在时光里悄无声息败落一地,像老家粉嫩的小侄女,无人疼爱弄得满脸泥污,不由心里一酸,默默盘算起归期。而今这小村卖豆腐声,也总在每一个安谧的清晨把我拽回小时候,想起老家院子里白生生的洋槐花开得一嘟噜一嘟噜,想起麻雀在窗台上跳来跳去找食吃,想起母亲用手掌小心翼翼托回一块豆腐,想起厨房里飘出诱人的菜香……。
    刚到小城安家时,我也有诸多不适应,像一株根系柔软的植物,对城市坚硬的水土不服。我固执地排斥鸽笼一样的房屋,冷冷清清的邻居,厚实的密不透风的防盗门,从猫眼鬼鬼祟祟窥探外面,楼梯间用打量贼一样的目光打量陌生人,但不久即被同化,或者说与原来的自己异化,我也成了提着挎包目不斜视时刻保持微微矜持的住户之一。现代楼房的格局便是如此,人与人互相隔离,彼此疏离,憎恶孤独又依恋孤独,缺乏安全感却并不想和别人打成一片,各自蜷缩在钢筋水泥的笼子里,远离大地和泥土,成为鸽笼里一只只日夜焦虑,不安,红着眼睛的鸽子。
    苏轼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人在江湖常常身不由已,但苏轼的灵魂是自由的,出入儒道佛之间轮番平衡内心,游荡山川水泽之上适时安抚人生惆怅,所以他的内心凄而不苦,悲而向上,在荒无人烟的岭南大吃荔枝,也能咂磨出故乡情味,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诗句。现代人的灵魂和身体大抵也是分离的,只是人们往往顾念肉体繁华,常常忘了灵魂荒寒。灵魂这小东西,其实是奢侈品,至情至性之人才配时时拥有,就像一句诗:翠色和烟老,人如翠般纯粹,灵魂才如烟般依偎。
    于我,只有在每天清晨熟悉的卖豆腐声里,失散的灵魂才会赶来,与我会合。
    可是,有一天早上,我推开窗户时,突然发现小村不见了,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一块平展展的空地,一台黄色挖掘机犹在拖动宽大链条来来回回狠命辗压。

2
    我所居住的小城,每天都有新变化。
    随着城市格局迅速扩大,小城像一只蜇藏的章鱼,在咸腥海水的诱惑里缓缓伸出巨型爪臂,向四面八方扩张开去。那些散落在城市缝隙间的村落,民居,老房子,像海里的小鱼小虾,统统成了章鱼吸盘下难以逃脱的食物。它吞噬它们,消化它们,然后又像灵活的变色龙一样,改变自身颜色和构造,竖起栉次鳞比的楼房,扩出四通八达的街道,盖起豪华商场,超市,公园,游乐场,电影院。
    大跨越发展,大开放格局,给一个小城注入前所未有的兴奋剂,就像海里的章鱼拼命伸出所有爪臂,试图以   自身为轴心连通东海,西海,南海,胸怀全世界。
    据说章鱼有一个习惯,对各种器皿嗜好成癫,渴望藏于空心的器皿中栖身,人们据此常常用瓶子、罐子诱捕章鱼。强大的章鱼是否也觉得收回八爪蜷缩在瓶子里才安全舒服呢,就像婴儿蜷曲在母腹中的姿势一样。但章鱼样子的小城已经收不回来了,世界正在连接成一张大网,做为网中星罗棋布四处掣肘的一个结点,它没有收缩的余地。莫名想起麦田里的稻草人,大大张开手脚,目光空洞,虚张声势的样子。
    一位七十多岁爱写诗歌的老人曾经找我谈心,她掏出写在孙女作业本纸上的诗给我看:
    我是一个农民,却失去了土地,
    我是一个人,却失去了自由,
    我是一个老人,却失去了回忆,
    我站在十七层的窗台,看一片秋天的叶子缓缓落地。
    老人说起她的老院,老屋,自留地,鸡,猪,门前枝叶婆娑的樱桃树和碧绿的菜园子,眼里含着泪,嘴唇干裂,上下噏动,像一只离开水的鱼用最后的唾液在濡湿回忆。我看着她写在诗后的简介:赵爱婷,一个曾经拥有土地又失去土地的农民,凝视良久。现在她住在帝都花园17楼,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不会自己乘电梯,十天半月不下一次楼。
    一天下班回家,刚扭开防盗门锁,邻居张大妈从门缝里探出一颗头来,笑吟吟地对我说,大东超市晚上七点以后蔬菜全部打折处理,很便宜,你记得有空去买啊。
    大东超市,小城新近建成的最大一家超市,开业以来,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吸引顾客,听说每天客流爆满,超市门前方园一里左右都徘徊着寻找停车位的汽车。
    我在周末抽空去了一次超市,在人流摩肩接踵的食品区流连好久,蔬菜区,熟食区,水果区、肉类区、手工作坊区,那些堆积如山色香俱全的食物让我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站在秋天的稻田里,看着沉甸甸的谷穗在身边轻轻荡漾,那种跳宕,饱满,沉实和喜悦,不由喉间微微发紧,呼吸急促。
    大东超市的食物给我的震撼,就是这种多而逼人的感觉,我满怀惊喜的看着,闻着,问着,甚至一股脑儿买了玉米面馍,红薯面饸饹,生食,熟食以及一大兜打折的蔬菜。晚上回家特地熬了小米绿豆稀饭,青椒炒饸饹,摆上切成条状的玉米面馍和生腌菜心,模仿许多年前的傍晚,老家的黄昏柔和而没有棱角的降临,一家人围坐在门前青石板周围,就着简陋的咸菜和粗粝的糁汤,香甜地吃着晚饭,有洋槐树稚圆的叶片悠悠飘落下来的情景。月亮升起来了,从窗口探视过来,此时,彼时,在向晚的夜色里渐渐重叠,混淆,氲氤出一种甜蜜而怀旧的气息,我兴致勃勃地端起手中的碗,吃着吃着,流着泪想起母亲,原来,有一种深藏于心的味道,是超市里买不到的。
    大东超市的前身,也曾经是几排农舍,我上班时从那里经过,家家门前扎竹篱笆,种鲜灵灵的菠菜,西红柿,豆角,壅成排笔管一样的葱,南瓜蔓如青蛇蜿蜒缠绕上篱笆,开五角状软沓沓的黄花,翻开刺剌剌的南瓜叶,便可见青绿条纹的大南瓜以硕大的叹号或问号形状悬垂于叶片之下。晚上涌入超市买打折蔬菜的人们排成了长队,他们也许并不知道,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过最自然最原生态的菜蔬,黄瓜如晨露般鲜脆,菠菜叶长满阳光的纹路,西红柿飞着朝霞的绯红,而大大的南瓜怀揣着土地深厚的情意……
    超市批量堆进的食物和田野农人亲手伺弄的果蔬,就如同灯光和阳光,药水和雨水,喷雾和晨雾,有着本质的差异。打折蔬菜只是商家的噱头,诱导人们逐渐习惯过一种快捷,便宜,打折的生活。
    周末,朋友约我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装修豪华的放映厅里,只坐着寥寥几个人,我和朋友手捧爆米花和可乐,陷在柔软舒适的座椅里,享受着阔大银幕上虚构的爱情故事,享受着密闭空间里带有专属意味的优越感。虚拟的情节,逼真的音效,生动的演技,曾经引诱观影者多少真实的泪水和欢笑,已经无法计算了,影城就是这样一个以假意搏取真情的地方,但许多时候,人们愿意放弃真实的生活,花钱在这里购买一段轻松时光,一次真情流泻,一场浓缩在两个小时之内的没有遗憾的爱情或人生。银幕内外,孰真孰假,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恍惚了。
    从电影院出来,阳光刺眼,市声和尘埃潮水一样扑涌过来,我们回到了生活,影城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在真实和虚拟之间切换人生,就像在阳光和阴影里切换自己的影子,但影子其实一直是孤独的,哪怕你把它藏在看不见的阴影里。
    电影院的前身,也曾经是一片麦田或一爿村庄吧,那里曾经有养眼的春色,自在的鸟鸣,也有劳作生息的人们真实生动如电影般的人生。就像海子诗里说的那样:泥土高溅,扑打面颊,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3
    村庄在减少,高楼却越盖越多。
    近些年,小城房价节节攀高,即使在一二线城市房价大幅动荡如过山车的大环境影响下,小城房价依然如旷日持久的高烧病人,体温居高不下。开发商如蝇嗜血,纷至沓来,一窝蜂开发出诸多“天和家园”、“锦绣花园”、“佳美居”、“天下城”、“学府居”等等温馨诱人的住宅小区,大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和抱负。居住城郊脑瓜灵活的农民们也纷纷效仿,几家联合拆房子,征耕地,摇身一变成地产商,建起一幢幢小产权楼房,虚位以待,等君入瓮。
    我有一次驱车经过小城西郊,惊讶地发现道路两边全是新建的楼房,清一色红顶黄墙,数数大约有几十幢,绵延一公里还长,这些曝晒在阳光下无人居住的房子,半壁明亮,半壁黯淡,在车窗外高低起伏,向生生不息的潮,拍打着这个无限繁华又无限寂寞的小城。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杜甫,担心人们没有房子住,忧心忡忡的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诗句,今天我却在隐隐担忧,因为这广厦千万间,又有多少人失去了家园。
    小城一位身价过亿的煤矿老板,跟着风向转身投向房地产,一口气开发太阳城,月亮城,花城三处府邸,结果开盘之日正赶上房地产市场萎顿不振的几年,资金周转不灵,银行催还利息,小区后续配套建设跟不上,缴纳房款的买房户天天堵门闹着退款,煤老板万般无奈,竟然喝药轻生,幸亏发现及时被抢救过来。许是在生死瞬间,体悟到卸下负累的轻松,魂魄归来的安然,他自此勘破红尘,看透生死,把所有房产低价转手他人,厘清三千烦恼丝和尘世一切烦恼,剃度空门,一心向佛。
    青灯佛影里,一切繁华皆成烟云。佛说,一切皆空,他说,空即一切。
    更多的楼房还在如雨后春笋往外冒,开发商也许有人笃信佛教,但他们大多信的是佛的慈悲和法力,他们虔诚的烧香拜佛,祈求房子能卖个好价钱。
    许多房子卖不出去,便空着,住进日月和风,还有空空的岁月。房子也是有灵魂的,如果它奔爱而来,才叫做家,如果它奔钱而去,就只能叫商品房了。开发商们习惯用计算器噼里啪啦计算出每平方米的价钱,房子的总价值,优惠额度,首付,月供,贷款年限,供买主和口袋里的钱默默比对,磋商,选择。在开发商这里,房子是一种商品,只和货币对等。
    只是,住不进高楼的人望楼兴叹,住进高楼的人生活却未必就此高出一等,月供还不上的,生活拮据事事哀的,亲戚上门催债要钱的,乡下父母住过来矛盾重重的,孩子上学说读不方便的,一地鸡毛的生活,被钢筋水泥结构层层折叠挤压,在逼仄的空间里尘埃喧腾,油烟沸反,唉,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终不似故乡。
    以前回老家,村里人见了都问:闺女,回来了。现在却问:闺女,你来啦。很明显,老家已经把我当客人了。
    可是,光在小城,我已经搬了三次家了,第一次买的房子面积小,采光也不好。后来换了一套大点的,屋里亮堂的,又嫌楼层高,没有电梯。又换了一套带电梯的,亮堂的,大点的房子,现在又嫌离上班地点远,不方便,心里又萌生了换房子的念头。换来换去,现在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未来的家会在哪里。也许,对于气息芜杂的小城来说,我也只是一个心思摇摆的寄居客罢了。
    知根知底的女友数落我说:你怎么像个候鸟啊,迁来迁去的,老院又破又旧,你怎么不嫌,父母又病又老,你怎么不嫌,故乡又穷又远,你怎么不嫌,你心里压根没打算在这儿筑巢呢。
    心事被揭穿,只好默不作声了,我推开窗户,看向小村消失的地方,轻轻念道: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