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盖房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盖房

                                                     邓世太

    一

    父亲80岁生日当天,与75岁的母亲一起,态度坚决地向我们兄妹提出:盖房子!

    1969年,泼陂河水库建成蓄水,我们被迫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邓围孜。几经周折,最后政府采取插花式移民,把我们安置到罗洼村大余湾。现在的住房,是1970年盖起的,算起来,已经46年了。

    我们兄妹曾经商量,房子目前将就着还能住,如果翻修或新盖,起码要花十几万元,利用率并不高。等两位老人百年以后,房子就不要了。因为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后代,回去继承这份房产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老人提出了要求,如果坚持不动,我们会落下不孝的埋怨,万一哪一天真出现意外,无论造成人身还是财产方面的损失,都让我们追悔莫及。

    经过权衡,兄妹们一致同意父母的决定。

    二

    当年盖这套房子时,我还不到7岁,脑海中留下的印象终生难忘。

    生产队长指定房址后,急于摆脱寄人篱下状态的父母,就忙着利用农闲时间平整地块、准备物料。盖三间房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新房没有盖成,一家老小住没有地方住,饭没地方烧,饥寒交迫中孩子哭嚎,大人叹气,那滋味,确实让人听了揪心!

    我们家盖房用的石头,是从祖居地邓围孜挖出来的。经过400多年的沧桑,石头仍然坚固,时间奈何它不得。父母请来几位壮劳力,或挑或抬,把石头搬运至宽敞的地方,再装上架子车,套上水牛往地基里拉。

    爷爷是方圆几十里烧制砖瓦的权威,外号“鲁班”,每年带着徒子徒孙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烧窑,挣的钱只够抵交生产队的工分,家里盖房根本用不起青砖。父母只好自己脱土坯。脱土坯需要向生产队申请一块稻田,待秋天稻谷收割完毕,把稻田里的水放干、剩下的谷茬割干净,人或牛拉着石磙将它碾平,等稻田晒干后,拿起专用的铁筢子,在上面划出整齐的方块,用铡刀将本来连在一起的泥巴切成一个个长方体,再用特制的铲子把那些长方体翻开晾晒,待土坯干透后,肩挑车拉,运到房地基处码好备用。

    支撑房屋的柱子,一般由结实的松树或杉木来承担。房架、檩条、椽子、房檐等,需要选用含水率低的木材,并预先作防腐、防虫、防火处理,一点马虎不得。为了节约,父母把旧屋拆下来的木料进行分类,能够使用的继续让它发挥作用,缺少的部分再想办法添置新的。经过木匠、瓦匠和众多亲友村邻的努力,我家的四间瓦房大功告成。为了使新盖的土坯墙,免受雨雪的侵袭,父亲又在次年春天,扯来不少茅草,晒干后编织起来,为新墙披上蓑衣。

    从政府动员移民搬迁开始,父母跟随乡邻先从邓围孜集体搬迁至赵畈村高塘埂,因为诸多矛盾一年后集体迁回邓小寨,结果房屋盖成不到一年,水库水位上升,邓小寨成为孤岛,政府将父母强制安置到大余湾。在颠沛流离迁徙中生活,四年盖三次房,如今终于结束了动荡日子,好歹算有个窝:爷爷住东边一间,挨着的是正屋,我和弟弟住正屋西边,父母和后来出生的妹妹们住在最西头。让我高兴的是,我有了一个专属自己的“书桌”:用废弃的土坯垒起两个墩子,把爷爷烧砖用的模具往上一扣,点燃煤油灯,我可以堂而皇之地写作业了!

    每次放学回来,远远看见自家的房屋耸立在那里,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向我招手,就有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

    三

    房子虽然盖好了,生活却不安宁。

    因为我们是外来户,本村的个别坐地户总是对我们充满敌意。

    妇女们拉家常时,母亲经常苦口婆心地解释:金窝银窝不如我的狗窝,要不是政府修水库,谁愿意离开本乡本土出来讨生活?坐地户们嘴上不说,总有人背地里想办法对付你:秋收分粮食,总是他们先把粒大饱满的分走,最后剩下潮湿的瘪谷分给我家;划分自留地,别人家的都是深耕过的熟地,我家是山头的荒地;队长分配农活,同等条件下,别人活儿轻工分多,肩挑重扛的体力活,总有我们家人的身影……

    即使承蒙他们如此“厚爱”,我家的日子过得让他们眼红:我家的自留地底子薄,父母多施肥、勤翻耕,蔬菜长势最好,村民们以为我家的种子好,便把菜苗移栽过去,蔬菜还是长不旺,一旦我家菜地没人,他们便随手薅走一些;农闲时节,父亲编织渔网,到晚上,我背着鱼篓跟在他后面,俩人相伴到野外鱼塘里捕鱼捞虾,每每满载而归,全家人不仅可以打个牙祭,还解决了我们上学的杂费;每逢公社干部下乡派饭,村干部总喜欢往我家带,因为这里有满足他们口腹之欲的鲜味;最让他们眼气的,是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起去上学,由同一个老师在一间屋里教,他们的孩子大部分半途而废,而我们家的孩子读一个成一个!

    地里种的蔬菜被人偷了,父母不生气,父亲反而宽慰家人:这只能说明我比别人强!母亲则用筷子指着我们的脑门叮嘱道:你们把书读进肚子里,谁都偷不走!公社干部到我家吃饭,看到我家墙壁上贴满花花绿绿的奖状,越发觉得这户人家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公社干部越表扬,坐地户就越不舒服,“调理”我家人的办法就接踵而至。

    时任村主任住在我家正前方,我家地势高他家地势低,我家正门对着他家后墙,直线距离不过6米。因为学习成绩好,村主任的孩子们对我比较友好。但一遇到利益,所有的感情都被抛到九霄云外。村主任的女儿要到屋后栽树,刚好对着我家大门,这一有悖常理的举动,当然引起我家人的反对。母亲上前理论,一个坚持要把空地留着走路,说你不能在我家门口栽树;一个强调这是我的地盘,我愿意在哪儿栽就在哪儿栽。本来面子上还过得去的两家人,从此心里结下疙瘩。随着时间的推移,疙瘩越缠越大,越拧越紧。父母年岁越来越大,母亲三天两头打电话,让我找人解开这个疙瘩,了却她的心病。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苍天还不绝人之路,难道,村主任的本事真比天大?!我让母亲去找村、镇干部调解。母亲从大队支书找到镇政府的干部,从土管所到派出所,这些大小官员们要么开会,要么打牌,要么喝酒,反正是没有时间过问我家的小事。有好心人劝我母亲:人家村主任是“老干部”,他们的话就是王法,老百姓就应该把他当菩萨供在头顶!你一个小老百姓,搞不赢他,忍口气,算了。

    听到电话里母亲苍老的声音,仿佛望见她憔悴的容颜,听到原村主任的小儿子口出狂言:将来两位老人过世,让你棺材都抬不出门!我的肺都被气炸了,但只有震怒的份!

    在一切向钱看的年代,我远在千里之外,手中无权,口袋无钱,面对父母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境地,即使认识几个在当地工作的同学,只凭空嘴说几句白话,谁会平白无故地为我家解决问题?

    好在正义的火种没有彻底泯灭。关键时刻,一位堂姐夫利用关系,邀请村干部,前来为父母作了调解:院墙外4米留给我家做出路,4米外村主任栽树,但不能对我家大门。矛盾虽然暂时得到缓解,但父母始终不理解:我盖房在先,国家确定林权在后,如今,我走路怎么还需要你同意?政府划分林权,你屋后可以栽树,我房前为什么不能栽树?

    这土地,到底是国家的?还是村主任个人的?!

    四

    父母决定盖房,是有原因的:邻村一位同是库区移民的叔叔,十多年前拖儿带女外出打工,原有的责任田任由别人耕种。前年,他从外地打工回来,看到房子已被夷为平地,别人耕种他的责任田硬是不还。村、镇两级领导,无一全帮助解决问题,可怜一对年近八旬的老人,成了无处安身的流浪者,凄凉的晚景让人同情。

    我们兄妹一直都有将父母接出来一起生活的想法,可是他们留恋这块奋斗了近50年的故土,不愿意放弃这块寄托着感情的土地。他们害怕被逼走上族叔的道路,想在有生之年把房子翻新一下,以免除心头的恐惧。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有了土地,就能生存;房屋是老百姓赖以立身的基础,也是感情的寄托,就像祖坟和家谱,是心灵的归宿。

    有房才有家,人,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安居,心里才踏实。

    201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北高营村村民贾敬龙,因遭遇暴力强拆,打死村支书后自首,被判处死刑,这个案件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按照依法治国的逻辑,一个公民,当他的权益受到损害,必须找相关职能部门去解决。而这些合理诉求一旦得不到相关部门及时正确的处理,必然成为不稳定因素。一旦法律成为权势者的御用工具,伸冤难诉的个体,不惜铤而走险,要求“你不给我个说法,那我就给你个说法”,被逼上梁山,自行了断!这一悲剧让人深思。

    年老体弱的父母,不是血气方刚的贾敬龙,即使欲哭无泪、求告无门,他们也不可能走他那条路,但作为长子,我为无法尽到责任而内疚。我曾经想在网上搜索一下村支书的电话,请求他看在我父母年事已高的份上,抽出时间将问题解决掉。谁知没有搜索出手机号码,却搜索出两封村民的公开举报信:一封由4名党员和23位村民联合举报他贪赃枉法,另一封反映他赌博被公安部门罚款后,由于镇党委书记与其是宗亲,致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尽管我无法判断这两封信的内容是否真实,但看着举报人名单中我童年的朋友,依我对他的了解,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我已过天命之年,平生最害怕的事情是张口求人。如今,让我向这样一位父母官求情,嘴如何张得开?

    在我不长的人生经历中,无论通过阅读书籍,了解到过去“朝廷皇权不下县”;还是小时候听老人讲述,知道过去的乡村,遇到邻里间有纠纷,当事双方会请来德高望重的人为他们调解,最后达到双方基本都能够接受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被称为“绅士”的人,统统消失,代替他们职责的,是基层党组织和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这种组织管理架构设计的初衷值得肯定。可一旦这些基层公职人员屁股坐在既得利益的凳子上,再好的经到他们嘴里,能够念出正确的调调吗?这类基层公职人员为了个人既得利益,将相关职位世袭起来,其后果是什么?

    五

    父母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居房子倒塌,自己没有地方住!在按程序向镇政府递交危房改造申请时说:你同意我也要盖,不同意我也要盖!

    于是,一个电话打给在外搞建筑的堂弟,让他负责设计和施工。生性软弱的父亲,扔出一句硬梆梆的话:钱的事,不用你操心!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纠纷,父母决定,在原来的地基上,再后退一米。这也意味着加大挖土机的工作量,付出的工钱也随即增加。

    但这并不能满足坐地户的愿望。当施工机械开进村庄时,他们把一辆货车停在通往我家的路口,父母不仅要白白付出一天的施工机械占用费,还要另掏7000元从旁边修条路!

    这世道,由坐地户掌握着,人家如此霸道,作为一个外来户,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的两位老人,对他们徒唤奈何!

    堂弟干过近20年的建筑,对施工管理和组织轻车熟路。在挖土机的轰鸣声中,老房子一天时间夷为平地。

    于是,机器代替了人工,钢筋水泥代替了木头,红砖代替了土坯。一座砖混结构的4间平房,代替了耸立了46年的土坯和灰瓦。

    春节回家,看到村里修建了活动广场,最远的住户离广场有500米远,水泥路面一直硬化到家门口,惟有我家孤悬于村后离广场不足50米的道路,还是泥土,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中间接了一段草绳。走到家门口,昔日破旧的房屋不见了踪影,新房在原址上落成。父母显得苍老又疲惫,但发自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我明白,那是充满自尊的光芒!

    为了保存证据,原来的墙跟脚没有拆除,它横亘在整齐的砂石路面中间,那样醒目,那样刺眼。

    我不知道,父母心灵上残存的这道障碍,何时能够平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