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花开见佛悟无生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那封面印有雷锋头像的暗红日记本,我一直在寻找。那是母亲留下的唯一笔迹。然而,我最终无法找到,惘然之情由此而来。
  母亲离世已有几个年头了。我决定写写母亲,有了动笔的念头,却似乎只有那么一个开头:“母亲走的很清冷,凌晨四点,在熟睡人的梦境中,母亲终是带着婴儿般恬静地笑走了……”始终的这句,后面竟至无从下笔,没想到,这句话一撂就是几年。
  “母亲走的很清冷,但终有婴儿般的笑容”。此刻,我依然以这样的文字开始我对母亲的忆念。
  2002年大年初一,凌晨4点,接到医院电话,被告知母亲静静地走了。悲痛也许应该在生者的心里沉淀,我却在悲痛之余,感到一种无限地欣慰。母亲最后日子里的那种煎熬,那种绝望,是她一生的缩影。她最后的一滴泪,走完从心脏到眼睛的距离,终于清亮的滴落下来。
   从发病到离世,整整40天,母亲颗粒未进,延伸她生命的,是每天的葡萄糖点滴和一些维生素。脑血栓、糖尿病、胃出血以及到后来的生理机能完全退化而导致 电解质紊乱,我见证着母亲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生命的边缘。那全身大大小小的各种导管,那因水肿而日渐胀大变形的脸,肺部因粘连而艰难呼吸的沉重,这些印 记,在母亲刚走的那段时光里,依然分毫不差在我眼前,耳畔浮现回荡。没想到,母亲对这惨绝,竟能挺住那么多时日。我不知道她的眼前曾有多少次漫起暝暗,而当那暝暗来临之时,母亲是否看到那巨无尽头,厚不可透的另一个世界?
  自发病之日起,母亲少有清醒。但我知道,母亲一直未绝望,人生中的雨雪风 霜早已象铭文一样深深的蚀入她的内心。她才62岁,她不会绝望,她一直固执地坚持。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兄妹二人聚首于母亲病房,母亲清醒了许多,吵着说很饿,想吃东西。由于她胃部大出血,医生叮嘱要禁食。待我找来方教授,检查之后,说母亲有恢复的可能,可以给她吃一些便于消化的软食品。我便给母亲削了梨, 用勺轻轻刮了汁,一点一点的送到母亲嘴里,母亲甜美的吮吸着,那浑浊许久的眼睛清亮了许多。父亲看着母亲,说:“老婆子,你好起来了,还和我算账吗?”母亲摇摇头,笑了。这是母亲难得的微笑,不仅仅在病里,一生中,母亲难得如此微笑。
  母亲和父亲素不相合,走到一起,与那段特殊历史无不有关。母亲是六十年代最后一批大学生。毕业那年,为了逃避与地主家庭的牵连,抑或是读《青春之歌》,激情涌动,母亲报名参加了边远地区的建设,带着红花进了阿坝。 踏进阿坝这茫茫草原时,母亲以为救赎了自己的人生。于是,开始忘却家庭带给来的沉重阴影。然而,母亲却不知道,她这是在梦里赶路,断断续续,躲躲闪闪,有些看起来似乎改变了的事,其实性质一样,结局一样,甚至有时连表现形态也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换了些场景。进阿坝的这一选择,并没从根本上改变母亲的命运, 而是母亲灾难人生的起点。我不知道母亲在安然离世之前,最终是否明白,人有时选择梦的路,其实离终点最远。
  她带着自己的理想主义,跋山涉水下乡去,辗转于阿坝的各县,并在此扎根生活了四十年。母亲这四十年的历程,构成她性格主流的理性、传统、热情、节俭、勤苦这些六十年代人所共有的特性。然 而,凡是处心积虑做某件事情,都会或多或少牺牲掉自己的某种东西,母亲的代价则更为昂贵。为了与家庭清划的更彻底,母亲开始积极争取入党。外祖父去世时, 正值母亲接受考察期间,苦思之后,母亲选择了不回家,而是去杂谷瑙水库建设区做了急救医生。我不知道,在外祖父的出殡之日,母亲是否也曾遥望连绵的山头, 她曾想些什么呢
  母亲笔记本扉页里有句语录:“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母亲记下来,是以此让自己凤凰 涅磐,全然新生。可是,命运却不会与人轻易和解,人站在命运中间,无论向东、向南、向西、向北,都是它的指向。尽管母亲与命运违逆,妄念纷飞,业障依旧未 曾离开过她一分一秒。
  母亲出事时,外祖父刚刚入土两周。那天,只是一座桥的横亘,母亲便深陷于大难的劫海,苦痛惨淡相随一生一世。那是个雨 天,母亲从工地折回医院途中,大雨漫过了山崖,冲毁了木桥,回去的路被堵住了。母亲只好重返工地,以待雨过天晴。也许,母亲从不曾料想这竟是她生命里遭逢 苦难的开端。那个年代里,学识丰盈如花美眷,在这样的穷山瘦水之地,实为难得一见。所以,母亲在工地的出现,宛如烟花绽放,绚丽而惹人心怀。在母亲返回工 地的途中,尾随者的一双兽目早已伺机而行。母亲自是极力反抗,然而,来者不善,志在得逞。施暴者在施暴之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既成恶人,就彻底一些 吧。一个恶念,母亲随即被推入山谷。这时,四周起雾了,山谷开始旋转,母亲看着桃花大片大片的凋谢,她的心随着身体的下坠突然紧紧收缩,她似乎意识到什 么,拼命呼喊,伸手想抓住些茅草丫枝。然而,母亲的呼喊随回声丢入苍茫一片,那些脆弱的生命也不能负载母亲。“碰”——母亲摔下山崖。
  摔碎了她22岁的美丽。
  摔碎了她的今生今世。
  这惨厉的事件,在母亲那些断断续续衔接的叙述里,每每总伴随着突兀的痛哭抑或长久的沉默。恰这时,我竟不知该给她以怎样的抚慰。日子被光阴剪得细碎,而沉痛却是母亲心底永不可揭的痂,年久时光,色素沉淀,越发地不可逾越,不可掀揭。
   被人从山谷救起的母亲,在昏迷了三十多个时日后,终于醒了。这时,记者采访了她。当地各大报子刊载了她的事迹,母亲成了英雄,年轻的县委副书记成了母亲 的追求者,尽管这时的她已经是断了右腿的残疾病人。22岁的母亲醒来后,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什么。痛,唤醒了她的理性,也唤醒着她对命运的绝望。对爱情,母 亲开始讳莫如深,她的心渐渐坚硬,像石头。她明白爱如烟花,只开一瞬。然后寂寞,灰飞烟灭,就像自己22岁的青春,一瞬间就破碎了。
  母亲拒绝了一切追求者,拒绝了让自己再活下去的意愿,开始寻找自杀的机会。
   一个阴雨的午后,母亲心情黯淡。天气变化带来身体的疼痛,医护人员厌倦鄙薄的态度,县委要员渐渐淡出的关怀,种种情绪叠加一起,母亲骤然觉得这世间的无 味,便挣扎着爬起来,用刀片割开动脉。然而,世间种种宿因,并不为意愿所改变。医院一位年轻护士发现了母亲,母亲再次回到这世间。我想,母亲急于求死而未 死,或许就为这世间种种宿缘皆未还清吧。
  自然,母亲那不计后果的举动,在那样的年代,其附带的影响是深远的。自杀事件后,本应马上转正的组织 关系被停办。有人开始怀疑母亲的信仰,并借机生产谣言,试图以此打倒她。谣言者乃是母亲热烈的追求者,当母亲绝然的说“不”时,仇恨的种子就开始根植在他 心底。接下来是繁琐的调查,繁琐的思想汇报,严肃而认真的进行着。母亲试图说明什么,但什么也不能说明。这时,母亲才明白,自己分明是局外人,而不是无产 阶级。一个人被阶级抛弃后的孤单,没有经历过那样年代的人,恐怕永远难以理解体味的。
  当存在的弧光再次投向母亲的时候,母亲不再有幻觉。她抛弃了早期的理想主义,与过去激进断裂,转身寻找现实生活的落点。母亲凭借日常智力而做到这一点,我想由于处处都是冰冷的隔墙,使她终于心力憔悴。如此,父亲出现在母亲的日常场景里,也绝非偶然事件了。
   母亲戴红花进阿坝的时候,父亲也从气象学院毕业,被发配到了阿坝。说父亲的发配,缘于祖父的国民党身份。父亲从江苏来到四川,一生之痛,直至母亲病故, 仍不能释怀。进州工作后,父亲被定性为右派。像很多电影场景一样,困境中的父亲遇见了颓废而残疾的母亲,然后拼凑成一个家。我常常琢磨着这情境,如果父亲 不是右派,抑或母亲没有残疾,既是朝夕相见,两人也未必走到一起,这命运的未知性真是不可预测。然而,对相遇在乱世的孤独男女来说,这样的婚姻并没有带给 彼此微温的感觉,他们依旧在命运压制下各自孤独,无法靠近。父亲遇见母亲之前,曾有个恋人,这是他的隐秘收藏,母亲并不所知。对大龄而残疾的母亲来说,找个能微温自己的人,这样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曾经有过,但一点点微小的世语就把它破坏掉了。所以,对父亲的恋爱史,母亲毫无考证的心思。她只要一个男子,能 照顾病中的自己。
一年之后,大红“喜”字贴在了母亲的门上,黑白的结婚照镶在镜框里,两人都有淡淡忧伤和漠然。婚后,母亲久未生育,处境艰难是可以想像的。各种流言飞语在 时间里泛滥,充斥着母亲的耳朵。父亲的冷意,日渐浓烈。母亲心里异常黯然,对命运第一次有了无奈与不可抗争的感觉。然而,三年后,母亲却意外怀上了孩子。 她用残疾的身体孕育着这生命。尽管医生曾叮嘱,母亲这样的身体不谊于生产。母亲预见了自己的婚姻,她要有人和自己一朝一夕,她需要孩子,在孤寂的时候,孩 子的哭声能给出生机和温情。所以,母亲几乎是豁出去了。她什么都不在乎,她只要孩子。71年的冬天,母亲生下了哥哥,难产。母亲再次躲过命运的大煞,艰难 的挺了过来。
  孩子诞生,母亲的心又温暖又疲惫。命运把这孩子递给两个乱世寂寞的人,试图要他们把那些被遗忘和压制的情感找寻归来,然而,时间默默移走,两条洋流兀自流动,却找不到彼此交汇点。
  人生如果绝望,完全的绝望,或许可以放下万缘,八风不动,心如止水。偏偏在命运的深渊里,有那么一丝微弱细光,让人觉得这希望还在,仍有挣扎奋斗下去的理由。
   漂亮的小男孩迅速成为母亲生命依托。为了孩子不背负沉重,母亲开始想把她应该得到的东西拿回来。她拖着残疾病体找有关部门,寻求解决自己的组织关系,一 遍一遍地重申自己对党的信仰,与家庭的决裂,对组织的热爱。也许人的内心终有恻隐之心吧,在母亲拖着残疾的身体一次次上访之后,领导答应重新考虑她的转正 问题,而且应允母亲担任医院副职。这个消息,无疑带给母亲莫大安慰。这样,她就无须忧扰成分给孩子的影响。人生历历如流水,而今回头看母亲,一个原本应该 依恃心灵和文化的女人,在那样苛刻的环境里,为了孩子,竟可以把自己的人际才情巧施到如此极致。
  佛经里有句话“众生之所以称为众生,是因为其 心中充满烦恼,是迷执之人。迷则佛是世人,悟则世人是佛。”这话给恢复名誉后的母亲,甚为恰当。历经人世种种,母亲仍旧不能做到波澜不惊。为了巩固自己给 组织领导的印象,以父亲开刀,母亲先后揭发了几个人的历史成分。母亲曾是历史的受害者,一旦那个历史得到解释,并退回到她遥远的记忆中去时,她就企图创造 新的形象来巩固已有的信任。而最为安全的巩固就是揭发父亲隐秘历史。母亲终是亲手把父亲送上批斗台,我知道,那不是她本意,在那个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的年代,“人道”和“人性”只有名词上的意义,更至于一个为孩子努力自保的女人?
  母亲所遭逢亲历的人与事,构成我今天叙述的基调。对母亲的理 解和原谅,也是因为见证母亲离世前的苦痛和惨厉。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生活很多地方都需要这这句话,然而,人总是要在历经万千山水后,方才 有了温润,学会懂得,而后悲悯。在若许光阴里,我们都在不懂得里耗去生命,直至生命的离开,也心存怨恨。
  80年代初,父亲昭雪平反。然而,对母亲的恨,却随年岁增长而加深。尽管,母亲悔意深浓,渴望着父亲的理解与懂得,但最终却无从寻觅抵达父亲心灵的途径,直至后来,她索性把心扉掩起,不作他念,任由父亲怨恨。
  一个人背两人的债,母亲注定将苦痛半生。
   “繁华事尽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是母亲晚景的写照。父亲不能释怀于母亲当年的作为,平反之后,就更为彻底的冷落母亲。当他爱上了同单位的一位女子 后,母亲的笑意似乎就永远的消失了。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少有回家,一旦回家,每每总与母亲大吵,否则就是窒息的沉默。两个人,就这样过了那么多年,没有爱慕,没有温情的话语。母亲的美丽、寂寞,学识、韵致,包括她的诚惶诚恐,从未在父亲心底搁浅过。在父亲眼里,母亲是没有资格获得爱的女人,尽管母亲一直梳着很有韵味的头发,有着深褐色的眼睛,而这一切,都被挡在了父亲的心门之外。也许,人生对母亲来说本来就是一种煎熬,她生命里的各种挣扎总有宿命地味道。 母亲曾试图寻找到一条途径,一条缓释与父亲紧张关系的途径。然而,父亲毫不掩饰的情欲,像恶梦一样缠绕着她,使她找不到自己的属性。
  对一个女人来说,渴望被爱抚,渴望着温暖,是她的本性,谁又能真正疏离内心需要,而故作坚强呢?合法丈夫形同虚设,寂寞静若寒剑,冷冷的痛彻了母亲心肺。母亲开始变得偏执,选择了无助的报复形式。女人的愤怒一旦起来,往往如油库着火,不烧则已,一烧就势必毁灭。
   这次,母亲仍然用上自己人际才情,博得来自众生对绝望弱者的怜悯。
   母亲像一尾绝望的鱼,沉在阴暗的水里,等待力不从心自我救赎,也等待沉淀自己的罪孽……。猎手和猎物同归于尽是这场残忍厮杀的结果。母亲打败了父亲的情 人,但没有任何一点盈利,反而心力憔悴,满身疲惫。母亲失去了较量的对手,依旧无法靠近父亲。在残忍的厮杀后,母亲带着决绝的凄凉,准备彻底离开父亲。多年来,为得到些许温情而付出的代价,让她终于明白,一个人本身就是她不幸的总和,命运有时仿佛指向光亮,而结果却是幽暗。无论怎样改变,冥冥中,它却自有安排。
  既是如此,母亲想:这战争之后,会有人,总会有人需要一点温和的安慰,安慰总会有效的,而给父亲的安慰就是给出自由,她终于明白此生“共守一炉香”只是自己一相奢愿罢了。一个人明了,心空之后,万端愁苦就放下了。
  母亲懂得了父亲,然后,分手。至渐渐的彼此淡出联系。再后来,母亲发病,父亲来探望。见面,只觉得犹似故人。
  母亲在病榻的日子里,极为安静,这安静甚至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在这样艰难的苦痛呼吸里,她如此安静。父亲相伴在她身旁,没有那些年的冷淡了。母亲走在夜里,父亲是唯一送走她的人。母亲走后,父亲沉默了好多时日。
  无常迅速,念佛三昧,这人生的况味却悠长。母亲,即便诸般痛苦使你如处荆棘丛中,而最终你却笑着离开。佛说:“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我想,你终是明白,充满欲望和烦恼,便是迷执之人。迷则佛是世人,悟则世人是佛。
  唯愿母亲“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华不著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