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定风波(外一章)

2020-09-17叙事散文缶罄
定风波苏轼被贬谪于黄州时,外出(估计也是去郊游的)走过一片竹林时,暴雨突至,快出林外又遇斜阳反照,天相对比十分强烈,于是有了《定风波》词一首,抒发自己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不长,抄在下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 苏轼被贬谪于黄州时,外出(估计也是去郊游的)走过一片竹林时,暴雨突至,快出林外又遇斜阳反照,天相对比十分强烈,于是有了《定风波》词一首,抒发自己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不长,抄在下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来很有感慨。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班级组织活动,登山探春。那天的天气阴,但是可以看得很远,很清晰,空气清新。年轻人在一起不是春天也是春天,大家兴致都很高,当爬到接近山顶的时候,对面可见白雾迷蒙,灰白沉重,好似细雨混合着烟尘,看不见去路。

我们都没带雨伞 ,这样想的时候,浓雾夹细雨悄然飘过我们的身旁,我们决定继续向上攀登。越往上走雨越来越大,雾却是一点也没有减轻,我们湿透了,毛衣上的水直向下流。当到达山顶以后,雨雾都没有了,而山下却是一片白茫茫的雾,好奇伟。

待不了多久,山风吹来我们都觉得寒气逼人,决定下山,不远,又是雨雾迷蒙。有人提出抄近路下山,于是我们离开山道,从无路处直向山下,当走过一片竹林时,发现雾没有了,变成了磅礴大雨,打的竹叶哗哗的响,这时有的人提议,再上山,可惜被同学们否决了,不然也有可能有奇遇。我们穿过竹林,再往下走一小会,雨瞬间消失了,我们回过身去,暴雨就在身后,自然奇妙如此。

下到山脚,再回望山峦,云雾压顶,天气清明,我们说笑着,拧着已经湿透了的衣服,并不感到冷,年轻的我们还怕什么呢?

今天看《定风波》突然想到我好像也曾有过这样相似的经历,遗憾的是我却没有这样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思索。因为我们都要急着回家换衣服呢!

体味人生,淡定豁达也必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才能够的。阅历和知识储备到了一定的时候,人生的感悟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打动人。 饮酒 人是很有意思的,有些为文没有什么鸿旨,只是写着玩的,有些俏皮,富有真意,显得有人情味,没有酸儒味。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古人是含蓄的,对待好友也不会像现代人拿手机直嚷嚷,弄的满街人都知道他要请客吃饭,而是用一首小诗,亲切,委婉,发出真诚的邀请,“晚来天欲雪”——理由说的也隐逸,富有诗意(本身就是一首诗,而理由更是诗中诗)。我难以猜度刘十九接到这份请柬时的心情,但他肯定能够体会到白居易的真诚,而珍惜。由此估计当晚酒也不会少喝。 不知怎的,我特别的喜欢“红泥小火炉”这一句,很直白,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都是白描,皆是写景,只是感觉红泥小火炉更生活具体化,更有情趣。小火炉是温酒用的,也具文人气息。 明代小品文大家张岱《陶庵梦忆》中一篇《湖心亭看雪》则是展现纯粹的个人情趣,按照有的人的眼光,不以为他是神经病,至少也是忧郁症患者。其中一句是写雪的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粒而已。” 天地之广阔,山川之雄伟,一句话概括了。张岱半夜三更带着童仆“拥毳衣炉火”去湖心亭看雪,没想到湖心亭中又遇见两人对面饮酒,见张岱大喜,张岱大惊喜。张岱没被自己的举动吓着,到为别人的行为一惊。喝了两杯酒,就回去了,你说不是神经病是什么?划船的人也说他是痴子。我和划船的人一样的不能体会张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快乐。我觉得张岱之所以喝了两杯酒就充匆匆离开了,是先来的人扫了他与天地独自交流的兴趣。 现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哪篇文章名字忘了)说他到街上寻找做菜原料,不料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就进了一家酒馆,要了一碟猪头肉,一碟花生米,二两小酒,自斟自饮起来,把买菜的事先放在一边,一直到晚上才回去,惬意而悠闲自适。

生活是什么?是真诚,闲适。不为难人,也不要为难自己,兴之所至,兴尽则归,不需强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