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秋意缤纷96】秋日散贴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秋日散贴
                                    朱谱清

1
    单位在西郊,离城远,在一片工业区中,孤零零的。从专业角度来讲,实在是不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很多人来办事,都说不方便,有些乡下老百姓来,说是兜兜转转问了好多人,才找到这个地方。
    平时休息时没地方去,只好在工业区之间走走。然而,周边除了厂房、马路,也实在是没啥看的像样的景致。
    然而厂房间隙的某片山坡上,一片芝麻地,还是引起我的注意。一片芝麻齐齐地站立,它们一节节地向上伸展,只有顶端还冒出三三两两的白花瓣。一年来,我从没见过在这山坡上耕种的人。只见过这坡上一垄垄植物兀自长在那里。春天是油菜花,夏天是油菜籽,而现在换成了芝麻。
    再往前走,千金藤有柔曼的身姿,缠绕在厂区黑色的栏杆上,因那黑铁的坚硬,更显出藤蔓的绿与柔。商陆垂下头,而墙角边又会新钻出新的幼苗。忍冬结了绿豆大小的果实,还是头一次发现。也有不听时序的小顽皮,比如那棵酢浆草,黄花还开着,好像从春天穿越过来的。
    一只长腿蜘蛛悬挂在蛛网上,我看了几分钟,它动也不动。在这自然的吊床上,这只休息的蜘蛛懒得理人。还有许多虫子,默不作声地雕刻树叶,将一片片树叶雕成漏花的形状,它们的剪刀也是蛮有功力,像个剪纸艺人。
    现在的日常,无非是时而闻着周围厂区冒出的刺鼻气味,时而在一片小小的荒野地,找到一点安慰。比如这兀自生长的动植物,可不管环境的好与坏,谁也挡不住它们的自在生长。

2
    拍下中秋节十点半的月亮。彼时那月还不十分明亮,周边有或浓或淡云彩。月亮从中露出,光晕微暗,像一个人微醺后脸上的酡红。此时的明月,从古照到今,一千年一万年不变。
    过了不到一小时,洗完衣服,再抬头望向窗外。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光晕变了,很奇妙。更加清朗明亮,是极纯粹的光。的确是皎皎一轮白玉盘。古人诗句写尽了那轮明月,今人再难超越。月亮是否为今人感到有些遗憾?
    站在阳台看了一会儿月亮。此时,有轻微的蛐蛐儿鸣叫,轻轻的——叽叽,叽叽叽……顿一下,再轻轻响起。
   
3
    火焰舔着黧黑的锅底,热腾腾的食物香气从木质锅盖缝隙冒出。老家的最大底色,就是母亲在灶火间不停忙碌。
    每年十月,家里的柿子树、银杏树,都缀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菜园边的柿子树比较高,父亲扛了梯子靠在树干上,爬上梯子去摘,我从下面扶住,叮嘱他小心点。摘了一部分,还有高处没法够到。每年的柿子,我们并不十分喜爱。除了送人,剩下的高枝上的,便留给鸟儿吃。
    老家门前的田野上,稻子已割完,收割机的大齿轮清晰可见。稻茬儿一排排杵在田间,杂乱的稻草散落其间。田野还是那个田野,但那片土地上的人,老辈的老了,被死死摁在那里。小辈的,却拼命脱离它。
    家里的2亩田今年没有种水稻,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而且耕田、割谷成本太高,便放弃了。但他们闲不住,还是种了一亩玉米、一亩黄豆。那一亩黄豆结的实在是太欢实,以至于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反复挎黄豆、卖黄豆。我看见院子里小三轮电动车上,还堆放着满满一车黄豆荚。
    闲谈中得知,有人预定了十斤豆米,母亲昨天凌晨2点起来剥黄豆。一时有些吃惊,除了责怪她太不顾惜身体,也深感我们没有尽到分担劳动的责任。那一颗颗饱满新鲜的豆米,要经过多少反复的手指劳作,才能从田地抵达我们的口中?想来,有些沉重。
    今年过中秋,除了我们,父亲那一辈的亲人也一起聚了聚。“姊妹四个,现在只剩下我们一头一尾一大一小了。”说起逝去的兄弟姐妹,大姑感叹,“现在过一年是一年了,现在端午、中秋我都要回娘家来。”
    而小姑,是永远无法回到凉亭村她的娘家来的。这个极具清洁精神的女人,在河流和清洗中走完一生。
    “她就是太干净了,洗个衣服被子,非得到没有人的上游去,结果倒在水里……大概就是命。”小姑父说。
    小姑父近几年在省城带孙,中间突发一次脑梗,精神身体显得大不如前。他随身携带一根拐杖,晚饭后老弟送他回城,上车时,他需要缓慢地挪动身体进到车里,我感到他的蹒跚、衰老以及孤独。后来,在失去小姑的岁月里,他也曾多次组建重新家庭,但在分分合合中,终究还是孤身一人。
   
4
    秋天的野花,以水边的蓼花最有风味。
    西津河边的蓼花有好几种。一种是细长杆,渐分三两枝,然后一小簇一小簇聚在头顶,淡紫抑或雪青色,仿佛姑娘发上的头花。一种是红蓼,叶子与辣椒相似,花穗状,粉白色。另一种是紫红色,花未开时,小米粒拥在一起,杆茎却有细小绒刺。我特地摸了摸,挺扎手。
    蓼花据说有不下20种,可我只知道简单的几种:比如红蓼、辣蓼、刺蓼……就如同遇见某些人,明明有些面熟,可就是想不起名字。
    “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古典诗词中出现的蓼花,有一种别样的离愁,在水边,将人的心漾起一层层波澜。而在现代的河边,现代人的心灵,早就被逼仄的楼群所挤压。这平凡细微的野花,在我们机械的眼里,无非是一种太过平常的花而已。因为,从前车马慢的古典环境及心境,早已消失。
   
5
    秋天的蚂蚱,大长腿的蚂蚱,绿色莹莹的蚂蚱。好看着呢。
    那只蚂蚱在沿阶草上跳跃,它与草地融为一体。我追随着它,轻手轻脚,屏住气。它用力一蹦,我却找不见了。
    一只喜鹊,长尾巴闪呀闪的,叽叽喳喳说着什么,我却听不懂它。
    自然有趣,人间有味。有趣有味之事,在于发现和敏锐的感知,扪心自问,还是俯下身子倾听的太少,以至于懂的太少。
   
6
    寂静世界之上,一只鸟的鸣叫
    唤醒了黑枝条间的荒凉
    ——2020诺贝尔奖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句

    信步将军坞,听见山谷间的鸟鸣,晚上再读上述诗句,确有与之共鸣的感觉。
    山坞寂静,有七八户人家,每家都干净整洁,此时几乎没有外人,只有我和澄爸在其中游荡。遇见了紫苏花、黄荆花、紫菀花、一年蓬、老鹰茶树。还有不知名的野生红果,柿子结在树上,也没有人摘。有个男人在路边剁一堆红薯藤,这场景很熟悉。
    说起那个黄荆花,勾起不少人的回忆。同学老谭说:“小时候老是去砍黄荆杆子找天牛幼虫,拿来用火锹放灶里炕一炕——香喷喷脆爽爽。”的确,八九十年代的乡村,自然对于孩子,真是最好玩的课堂。我记得母亲做闷酱时,会砍些黄荆条盖在黄豆上。
    现在,物质丰富了,母亲却老了。好多童年的吃食,也派不上用处了。
   
7
    为即将过集体生日的同事,准备什么有意义的礼物?为此我颇伤脑筋。
    当下,我们既沉溺于工作俗事、又在手机中被碎片吞没,以至于像濒临缺氧的鱼。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花几百块钱买吃买喝、买外在的装饰,似乎可以毫不心疼。但对于买书及阅读,大部分人是吝啬的。何时起,我们渐渐丧失了阅读及感悟美好细节的能力?
    想来想去,还是阅读最具朴素的精神力量。于是,抽空去书店买书。店员推荐的一些书,什么成功学、读心术、心灵鸡汤之类,基本不入法眼。我没有跟她说,她面前的买书人其实是一个挑剔的读者。在几个柜台前转了一个多小时,挑选了历史、文学、传记类的书籍,以我的阅读视野,这些书都是有思想价值,且值得一读再读的。当然我也考虑到一些人的阅读层次。
    在物质生活之外,到底还是需要一点精神愉悦的。阅读照亮生活,希望收到书的同事们,真正能自己读,或与孩子一起读。
    晚上去某小店吃饭,狭小的空间坐满食客。身边一桌,两个漂亮时尚的女子一边吃一边聊,聊什么,无非是昏天黑地地打麻将,打了十几场,输了多少多少,又不时扯起老公如何如何的话题。时不时的,又暴几句粗口。我想,她们如果多读点书,谈吐应该不一样吧?
   
8
    忙于事务,好几天未曾静下来读书。感觉荒废不少时日,辜负了这美好的秋日。佩索阿说,你不喜欢的这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是度过了它。细细想来,确是如此。
    昨日午后走到单位院子里,有淡淡的香气,仔细辨认,发现桂子又开了第二回。这次是若隐若现地开。大概是头一回,开花用得力气太足,故而这次稍稍冒出点头来,提醒看花的人——嗨,我还在,秋天还在。
    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询问购买城乡合作医疗事宜。又说起最近某地吃“酸汤子”中毒之事,提醒他们冰箱里保存日期长的食品,不要舍不得扔掉。不过对于“抠门”的父亲,嘴上是答应了,行动是否一致,还得打个问号。就拿喝酒这事来说,明明买回去不少酒给他,却舍不得喝,还要去买3块钱一斤的,对自己简直太小气。
    霜降后,马褂木、银杏纷纷将自己金黄叶晾晒在枝头,而后,它们又纷纷飘零至大地。一场雨落下,走在路上,不禁有瑟缩之感。秋意在加深加重,而我们,都不可避免走向自己的下一个季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