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读书与现实

2020-09-17叙事散文自在飞花

读书与现实张驰 天气转凉,裹了厚衣服仍感寒冷。公交经过几所大学,不一会儿,车上挤满了学生。他们大都穿着名牌衣服,拿着名牌手机,耳里塞着耳麦,眼睛盯着手机。 望向窗外,路边花坛内,几个衣着单薄的大妈正忙着栽花,她们的脸红扑扑的
读书与现实张驰 天气转凉,裹了厚衣服仍感寒冷。公交经过几所大学,不一会儿,车上挤满了学生。他们大都穿着名牌衣服,拿着名牌手机,耳里塞着耳麦,眼睛盯着手机。 望向窗外,路边花坛内,几个衣着单薄的大妈正忙着栽花,她们的脸红扑扑的,身后的花卉开得正浓,一路蔓延开去,大妈们成了花的点缀。突地想,多年后,这些大妈老得不能动了,谁来侍弄这些花草呢?谁来干这些多数人眼中低贱又必须由人工完成的精细活呢?读了大学的孩子不想干,没上大学的孩子也不想干……这样,社会分工将严重不平衡——一些工作人满为患,一些工作找不到人做,又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书读得好可以做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难怪学子们趋之若鹜,像范进、周进之流,读书到头发白、到发疯者不胜枚举。“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为了财富和美女,为了野心和抱负。而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书读得好、工作能力不强、情商不高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即便找到好工作,也不一定能飞黄腾达。几年前,一北大学生“沦”为杀猪卖肉之“市井小民”,全社会为之沸腾,“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再次掀起。在这些人的眼中,读书是为找一个好工作,不然读书是没用的。近年,又传出卖猪肉的北大学子资产近百亿,人们又猛地醒悟——原来读书还是有用的。在多数人眼中,读书的目的是赚钱。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告诫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取向上。古仁人读书多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以“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唐代大诗人杜甫穷愁潦倒一生,蜷居破檐陋屋,仍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朝不保夕的他仍手不释卷,明知出仕无望仍坚持写诗。而现代大多数人读书显得急功近利——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过上衣食无忧的好生活。只要这些目的达到了,除非是搞科研或从事文字工作,就少有人读书了。海外媒体曾经发布过一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这可怜的3本还包括学生的课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犹太人读书是中国人的21倍。国外的地铁上、公园里、候车室......随处可见读书的人,而中华大地处处可见手机低头族,地铁公交上、大街公路上、饭桌上、厨房、卫生间……凡是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玩手机,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还是小孩,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玩手机,淡漠亲情者有之,荒废学业、丢失工作者有之,破裂婚姻者有之,葬送性命者有之。有人断言,不出十年,中国将是最落后的国家,未来的中国不是毁于自然灾害,也不是毁于战争,而将毁于手机。虽然听来危言耸听,细想不无道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一个多数人不读书、不学习的国家何来知识?没有知识哪来力量?哪来进步?小日本经历了二战的创痛,却能在短时间内崛起,不能不说是因为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读书。犹太民族以世界千分之二的人口,在几乎所有科学领域,拥有了1/5到1/3的顶级学者。这个民族非常重视知识,他们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所用,所以他们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读书,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整个种族的生存。而我们中国人读书,更多的是为了个人。我们父辈曾告诫我们,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有捡大粪;我们又告诫我们的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只有扫马路、擦皮鞋。潜意识中,我们就暗示了孩子,捡大粪、扫马路、擦皮鞋这等事是极低贱的事情,是下等人干的活,也潜意识地告诉他们,如果不读大学就可以不认真读书。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是痛苦的,不管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学语数外,都要学理化生、政史地。要想考上大学,就必须在题海中千锤百炼、过关斩将。这么下去,只要不想读大学的孩子就不想读书,即使考不上大学的孩子,也不愿意捡大粪、扫马路、擦皮鞋等。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读大学才有出路,加上我们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职教水平跟不上。众多学子宁愿挤扁了身子到大学校园,也不愿意读职业技术院校。这样一来,我们整个国家的职业分配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机关办公室、科研实验室、高管白领的工作大家都想去干,电工、焊工、钳工这样的技术活却少有人问津。而我们的社会容不下那么的科研人员,容不下那么多高级白领,我们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于是,可能会出现学历高、工资低等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搞科研的不如演戏的,搞教育的不如剪头发的,搞管理的不如洗脚的。人都是趋利的,这种 “读书无用”的假象,极有可能导致无人读书的恶性循环,整个国民素质就会降低,势必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我们能像古仁人和犹太人一样读书,立足于将来,立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我们能够读自己喜欢的书,就不会觉得读书是件痛苦的事情,就不会用“有用”和“无用”来评价读书的作用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