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最是人间留不住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最是人间留不住

刷抖音,忽然看到两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境花辞树

不由为之一动,说不上哪里好,只是喜欢,喜欢,于是就收藏了那个视频。
下午百度,方知是清末民初时,词学大家王国维的词。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据说,词是写给他的妻子莫氏的。细细读来,反而没觉得有多么高妙,大概是因为内容多了,相思啊,花草啊,此类的意象多了,那两句夹在其中就不显山露水

不如摘出来,平地突兀一座山,给人内心以触动。

我想,所有的好词好句,恐怕不能仅仅限于字句的华美,更要与读者的形成共鸣,时光流逝,红颜易老,韶华不再,相思与离愁,是无数人的感叹,但是真正能用词句表现出来的有几人?王国维算是一个高手。

(二)落花流水春去也

抖音上,有人发了个视频,内容是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夕,带着家人游雪窦山,他坐在石头上,手撑拐杖,凝神眺望,他在眺望什么?家乡奉化的山水,这一去,恐怕今生今世再无相见之日。

这种心情,只有离别的人才能体会,这种沮丧,亡国之君才有。

我看到视频后面有不少评论,有人写道: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李煜的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有人写道: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也是李煜的词

《虞美人*春华秋月何时了》

李煜是亡国之君,也是千古词帝,最善于描写亡国之恨。在这个视频下,引用李煜词句甚是应景。

不过,我总觉得些许不妥贴。

我写的评论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出自李煜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有人点赞,我很高兴,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理解这其中的细微区别:

彼时,蒋还没到台湾,何谈“应犹在”?只是眼前的草木,家乡的美景,统统就要消失不见,像随着流水而去,从此以后,台湾岛和大陆两地相隔,犹如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见不到了——这是锥心的痛啊!

听蒙曼讲大业往事,隋炀帝杨广到了江都之后,见国事糜烂,就意志消沉,做起了鸵鸟,他每日拄着竹杖,走遍江都的山丘河流,往往是一个人呆坐到天色渐晚,才返回宫殿去,他这是为什么?他心知自己来日无多,所以,要多看一眼。

人总是这样——因为即将失去,所以片刻贪婪。




(三)长亭窗户压微波

几年前,看到一部张悦然的长篇小说《水仙已乘鲤鱼去》,小说的内容是什么,早已忘记了,只是书名印象深刻。

后来知道,是李商隐的诗句“水仙欲上鲤鱼去”,做了化用。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李商隐的诗歌,历来绮丽,隐晦,迷离。这首《板桥晓别》也不例外,天快亮了,夜就要过去了,回看那高耸的城池上,银河已经在曙色中落下,长亭的窗户正贴着水波。李商隐落笔不凡,开头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副绮丽的画面,落晓河,压微波,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凡间,后两句用典,分别是《列仙传》里琴高乘赤鲤的故事 ,《拾珠记》里薛灵芸与父母离别时凝泪成血的典故,暗指 诗中的男主即将乘舟远去,女主伤别落泪。贴合晓别的主题。

李义山的诗歌世界是隐晦的世界,迷离的世界,他不需要别人懂,所以他不像白居易那样白话入诗,李义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却无意中勾画了一个奇特的世界。故事里有了仙气,有了传奇色彩。

(四)我有迷魂招不得

在唐朝的那么多诗人里,除了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这样赫赫有名的巨星,我偏爱李贺这个短命鬼。李贺是诗鬼,爱用冷、露、泣等字眼,风格奇崛、诡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致酒行

总觉得李贺的诗里有一股不平之气,积郁已久的力量要喷薄而出。这也难怪,李贺是唐宗室子弟,出身高贵却穷困潦倒,自己才高八斗奈何仕途坎坷,只因为他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属“家讳”,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他写文章辩解,却无济于事。

李贺一生只当过小官,奉礼郎,皇家祭祀时,摆放盘子,这与他的期待相距十万八千里。在人间找不到道路,李贺只能去想象的世界里找,到天上去找,把所有的苦闷压抑在心底,用笔去描绘天上和地下,所以李贺的想象奇谲诡异。

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

他把读者带入天上,仙界。
这世间,除了李太白酒醉之后可以做到,恐怕就只有苦哈哈的李贺了。

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一定是非常喜欢李贺的,不信,你看到他的诗句,与李贺的诗句对比一下。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毛泽东

毛主席在写诗时,多处化用甚至直接引用李贺的诗句

1949年,他在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直接引用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五)千朵万朵压枝低

谈到女词人,鱼玄机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她是诗人,女道士,善书法,也是罪犯和死囚。“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是她发出的由衷感慨。

与其他女词人的羞涩和含蓄不同,鱼玄机是一面张扬的旗帜,上面书写着女性的欲望。

鱼玄机本名鱼幼微,她爱慕的第一个男人是温庭筠,花间派词人,有温八叉的绰号,指他才思敏捷。温庭筠是鱼玄机的伯乐和老师,两人亦师亦友,少女鱼幼微涉世不深,爱上了满腹才华的老师,这个套路和桥段,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中年大叔温庭筠囿于世俗的眼光,不敢接受这份纯真的感情,转而把自己的朋友李亿介绍给鱼幼微。

李亿是新科状元,青年才俊,鱼幼微嫁给他,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男才女貌。可惜,李亿是有妻子的,唐朝时裴家是名门望族,李亿惧内,只能把小老婆鱼幼微送到长安城里的咸宜观。

于是,鱼幼薇有了个道号:玄机。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无数个夜里,鱼幼薇靠回忆度日,思念如潮水,然而,李亿始终没来接她回家。

鱼幼薇失望了,她写下一首诗,内有两句“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类似宣言,表达了她要走另外一条路,她还在道观贴出告示“鱼玄机诗文候教”,她不再是过去的鱼幼微,她是女道士玄机,她要用以文会友的方式结交各种男士。长安城里的文人雅士和富家公子纷至沓来,她成为有名的艳妓道姑。

酒酣耳热,欢饮达旦,春宵一刻似千金。那些寻欢的男人离开后,她却感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她在想什么呢?

鱼玄机在欲海里沉浮,始终找不到归宿,而虚名之下,她的最终结局注定是个悲剧。她的婢女绿翘与她的情人陈韪私通,鱼玄机暴怒之下,打死了绿翘,当时审案的京兆尹是温璋,温大人曾经追求过鱼玄机却被拒绝,此时公报私仇,处死了玄机。

一代佳人,香消玉殒,这事该怨谁?


(六)伤心桥下春波碧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叫《陆游与唐婉》,讲述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南宋大诗人留给后人的印象就是两种爱——爱国和爱情。

王师北上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临死还念念不忘国家,这是爱国。

伤心桥下春波碧,疑是惊鸿照影来——七十老翁还念念不忘前妻,这是爱情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物是人非事事休,这种伤感,真是透骨。我年轻时,特别喜欢两首《沈园》,尤其是这两句诗。悲悼亡人的诗词总能打动读者,何况陆游还有绝等伤心事。

陆游与发妻唐婉伉俪相得,但是陆母却不喜欢儿媳,婚后三年,两人分手。唐婉改嫁赵士程,陆游新娶王氏。这就是两家人了,各走各的道。可是,十一年后,陆游在沈园与唐婉夫妇巧遇,久别重逢,三人宴饮,陆游怅然若失,挥笔在墙壁上写下《钗头凤》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过去我读这首词,虽然不像其他读者那样喜欢,却也还不讨厌,毕竟是千古名篇嘛。据说唐婉看了这首词,也援笔在墙壁上附和一首。回家后不久,唐婉抑郁而终,然后陆游就陷入了对唐婉的思念。

一思念就是四十多年,写了很多诗词,七十五岁那年,陆游又写诗:“此事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临死还不忘心爱的女人,真是个痴情种。

但是,仔细想想,我又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对劲。本来唐婉与赵士程过得好好的,陆游旧情难忘,偏要去撩拨,说,当年奉母命离婚是错,错,错。这已经很不地道了。陆游还特自信,断言唐婉也伤心,离开自己后,这个女人人也瘦了,终日以泪洗面。陆游对自己的魅力还挺自信的。

陆游这个宝妈男,离婚就离婚呗,一别两宽多好,他非要惹出许多事端来,最终唐婉一命呜呼,他思念前妻一辈子,成功打造出一个情圣的人设。

陆游是真爱,但是陆游,你真不懂爱。

(七)冠盖逐川流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会有张易之这个名字的。

张易之是谁?是面首。

面首就是男宠。

以色事他人,能有几时好。女人如此,男人亦如此。

女皇武则天的男宠,最初有薛怀义,洛阳街头卖大力丸的,天桥杂耍。得宠后骄横跋扈,火烧洛阳城里的形象工程明堂,女皇帝忍无可忍,命婢女们用大网扑杀了他。后有太医沈南璆,此人默默无闻,病死。张易之、张昌宗是武则天晚年的精神慰籍,两兄弟并列第三。

在于男尊女卑的社会,武则天以女儿身君临天下,让饱读四书五经的儒家士大夫们耿耿于怀,所以,后世的文人竭力宣扬武朝宫闱之事,说二张秽乱朝廷,意在丑化。

二张的结局当然也不好,武则天晚年重病,不理朝政,宰相张柬之乘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废皇帝称号,武周昙花一现,仍然计入唐朝之中。

张易之虽然在武则天的恩宠下,也是朝廷命官,但是他的另一重身份,令百官在内心鄙视他,也使得他在中国的诗歌史里默默无闻。但是,我们不该忘记,唐朝是个诗歌的国度,上至皇帝朝臣,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吟唱几句。作为朝廷官员的张易之当然也不例外。

女皇武则天曾两赴石淙山消暑,命群臣进行诗歌比赛,女皇带头写诗,他的侄儿,那个寡言廉耻的武三思、以及名相狄仁杰等人各赋诗一首,张易之也赋诗一首:

……青鸟白云王母使,垂藤断葛野人心。
山中日暮幽岩下,泠然香吹落花深。

除了王母那句略带吹捧外,其他句子真不赖,把山林的幽寂描绘出来了。

身为一个年轻人,去侍候一个年老色衰的躯体,张易之是心甘情愿的吗?他的内心世界不为外人所知。他写过一首诗《横吹曲辞·出塞》,诗中描绘了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转战磨笄地,横行戴斗乡。

或许,他也有一个英雄梦,他也有过去边塞建功立项的念头。骑马凯旋而归,与自己心爱的少女相会,应该是大唐时期多数男人的理想。

然而,在那样一个皇权社会里,个人的理想,往往只是转瞬即过的幻影,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才是现实。张易之虽然头戴官帽,实际工作却是陪吃陪喝陪玩,是个地道的三陪。也就是古代的所谓弄臣。

“弦歌争浦入,冠盖逐川流。白鱼臣作伴,相对舞王舟。”(泛舟侍宴应制)

陪伴于女皇左右,讨她开心,这才是盛大的、真实的场景。

(八)事如春梦了无痕

很多年前,看到一本日记本,插页里有幅照片,一个女体操运动员,底下印刷一行小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不知为啥,这两句话一下子就烙在脑子里,无端地喜欢,又说不出好在哪里。

很多年后,才知道,那是苏学士的诗句。

大名鼎鼎的苏轼,全能的苏东坡。诗好词好文章也好,可豪放亦可婉约,书法家兼职美食家。

一个人太有才华,犹如一块宝石,切面太多,从哪一面看,都光彩夺目。不过,我只喜欢一点——苏轼的性格。

与绝大多数文人士大夫不同,苏轼是那种特别想得开的人,他的字典里没有悲悲戚戚,没有愁肠百结,他的性格用两个字总结,旷达。

苏轼的官场生涯,高开低走,不是被贬,就是在贬官的路上,他后来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果换做别人,诗词之中早就有凄厉之声了,可苏轼依旧过得有滋有味,刚到黄州,他言道:“长江绕郭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黄州的第二年正月,他与潘某郭某同游,写诗曰:“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去年旧地重游,感慨良多,富有禅意,又超然旷达。

苏轼一辈子不从私利考虑,新党打击他,旧党上台,也不喜欢他,他一路贬官,最后被赶到海南岛,那时候的海南,几乎就是荒无人烟,音信全无之地,亏得他有一颗坚强的心,能活下去,活着回去。

(十)垆边人似月

描写江南的古诗文不计其数,如果说哪句简单明了,让人过目不忘。我想,肯定有韦庄的那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短短十个字,把江南的特色点出来了,把江南的美景勾勒出来了,纯速写,这是极其高超的技法,韦庄选取最典型的事物,读者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

其实,这首《菩萨蛮》后面还有两句是写人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垆是古代摆放酒瓮的土台,《史记》里写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后,卓王孙大怒,要断绝父女关系,两位为爱暴走的新人无以为生,卓文君当垆卖酒。

司马相如琴挑文君,两人私奔,汉代女人居然也爱得大胆而热烈。

韦庄用人似月来描写江南女子的美丽,着实是妙笔,月亮的皎洁,与女子的纯净,有某种通感,况且后面说,女子的胳膊如霜雪。

记得十几年前,有一首现代诗歌,被误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在网上风靡一时。

“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我心上。”

我那时在一篇游记里看到这首诗歌,喜欢不得了,抄写在本子上。我相信,喜欢这首诗歌的人不在少数。

用皎洁的月亮,来形容少女,似乎是古人与现代人不约而同的做法。

韦庄是韦应物的四世孙,年轻时行为放浪,六十岁才入师徒,算是大器晚成的一类人,晚年入蜀,朱温篡唐之后,韦庄拥立蜀中军阀王建,晚年的韦庄回忆起游历江南,回忆起中原和两京,不免伤怀,蜀中虽好,自己终是个游子。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不回中原,不回洛阳,是因为江南的春色和美女吗?是山河破碎,再也回不去了。这种伤痛,无人能够体会。

(十一)一望黯销魂

若论帝王诗歌,杨广绝对是名列前三甲的,一代明君李世民的诗歌很有气势,有帝王气象,但是还比不上他的表叔杨广,别的不说,杨广诗歌的题材和风格都要比表侄宽广,既能写雄健的粗犷的诗歌,也能写清新典雅的诗歌。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个规律到了杨广身上绝对不成立,从诗歌看,杨广是个文艺青年,内心敏感,情感细腻,这样的人应该有悲悯之心,起码是个仁慈之君吧?偏偏他是个暴君,把好端端的隋帝国给折腾没了。

杨广有首无名小诗,描写孤村景色:“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短短前三句,就绘出一幅画,荒僻,孤寂,数百年后,北宋词人秦观将其化用,写到自己的《满庭芳》里“……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城……”增色不少。

难怪杨广说,自己一望黯销魂了。我是千年后的一个读者,没能在扬子江边见过孤村和寒鸦,也被暴君的诗歌所深深折服。

杨广的另一首小诗《春江花月夜》也好,“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是一首绝美小令。唐朝诗人张若虚有一首长诗《春江花月夜》,就是受了杨广的启发。

(十二)慨然抚长剑

描写战争的诗歌数不胜数,最喜欢李世民的一句“慨然抚长剑”

历代文人编著诗集,不会把李世民的诗歌编纂进去,因为他是皇帝,而且是一代雄主,不是李煜那种失败了,被鸠杀的柔弱皇帝。对于一个成功者,如何点评是件冒险事,不如干脆避开。还因为,李世民是军事家兼治国能手,写诗是他副业,偶尔为之。

好多文人写诗,幻想自己策马疆场,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写边塞诗很有名,“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画面感极强,有大片色彩。其实他本人从未去过边陲,全凭想象。最后那句“ 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暴露了真相,他有一股热血,想从军而已,他的本职工作是校书郎、崇文馆学士,是玩笔杆子的。

北宋词人辛弃疾,是上过战场的,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耿金领导的抗金起义,担任掌书记。第二年,耿金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闻讯后,带领几十人冲入敌人大营,生擒叛徒,押往南宋建康处斩。二十多岁的辛弃疾有胆气,有勇力,二十六年以后,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在江西信州会见好友陈亮,写下了名篇《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极壮烈,极矫健。然而,作者的向往,也不过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而且根本无法实现——“可怜白发生。”

李世民的情况截然不同,作为出身豪门的贵公子,李世民善于骑射,精通兵法。十六岁带兵勤王,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包围的隋炀帝,十八岁参加他父亲李渊组织的晋阳起兵,当年与西北军阀薛举激战,并在第二年彻底铲除薛举势力。大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立下首功,打的都是硬仗,尤其是武德三年,他在虎牢关击败夏王窦建德,继而迫降洛阳的郑王王世充,是中国历史上以少击多的经典战例。

作为战争的策划者、组织者、亲历者,李世民写出的战争诗歌,又是另一种风格。“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场面自是极宏大。“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指挥又极自信,举重若轻。“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他的目标不是封妻荫子,不是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而是救世,救济芸芸众生。这是一个帝王的理想啊。

很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重游扶风战场,回忆与薛举父子决战,感慨万分,援笔写道“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他的兵锋所指,犹如闪电和霹雳,席卷敌人阵地,敌人大营破碎,敌酋死亡。他的兵戈一挥,所有不祥的丑恶的气氛就全没了,再一挥,海里的鲸鱼一样巨大的敌人就灭了。

这当然是一种夸张,当年的战争也是一波三折,而且李世民也曾一度输给薛举,可李世民战功赫赫,如今又是大唐天子,天可汗,他这么写,没人认为他在吹牛。对他,众人唯有膜拜,唯有心悦诚服。


(十三)大风起兮云飞扬

唐代章碣有首诗《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作者的本意是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却给后人一个误导,刘邦是个胸无点墨的大老粗。

刘邦到底读不读书?史记里一笔带过“及高祖、卢绾壮,具学术,又相爱也”“及壮,试为吏”说的是刘季(当时叫刘季)与卢绾是发小,一块儿读书,两人感情很好。由于两人成绩好,乡里曾经牵羊持酒祝道贺,传为美谈。在今天的丰县,还有马公书院,据说是刘邦与卢绾师从马维读书的地方。但是,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是没有科举考试的,科举是从隋朝才开始的。读了书未必就挤入上层社会,社会上还流行着游侠风气,身背长剑,游走江湖,是很多少年的梦想,我们可以想见十七岁的刘季的所作所为。

刘季不喜劳作,不愿像他大哥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哼哧哼哧地劳作,勉强维持一家温饱。他是家里的老幺,可以小小任性,所以,他先到沛县投奔县侠王陵门下,后又徒步去河南外黄,投奔素有侠名的张耳。不久之后,如狼似虎的秦军灭了魏国,推行法家治理,整顿秩序,打击民间不法势力,游侠属于打击对象,张耳出逃隐居,刘邦返回尚属于楚国的沛县。

公元221年,齐国灭亡,标志着秦的统一大业初步完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实施郡县制,建立了高效且严密的社会管理体系,刘季为谋出路,考上了小吏,成为秦朝乡一级的基层公务员。他日后起兵造反,他的左膀右臂正是丰沛集团核心骨干,也就是是沛县的基层公务员群体。

高祖十二年十月,九江王英布反叛,刘邦亲征,得胜后顺路回到家乡,在沛县置酒,召集故人聚会,酒酣之际,刘邦击筑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大风歌。这短短三句,质朴、大气、豪放。刘邦可能是第一个写帝王诗的人,而且一出手便不同凡响。

单单从这首诗歌看,谁能说刘邦不读书?汉武帝刘彻是他的曾孙,刘彻有一首《秋风辞》也是佳作,写娱乐时的欢乐,感慨人生易老。诗风缠绵清丽,却仍然不能与高祖的三句媲美,高祖的三句,苍莽、辽阔,极具帝王气象。

正是因为刘邦年少时曾经有一段山寨版游侠的生活经历,才形成了他混不吝的性格,“意豁如也”,秦末天下大乱时,沛县城里也造反,萧何不敢当造反的带头大哥,刘邦敢。也正是因为刘邦有过“学术”的经历,初通文墨,秦统一以后,他才能考取公务员,当了亭长——“及壮,试为吏”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刘邦大器晚成,少年时读书,青年时游侠,中年时吃吃喝喝处朋友,年近五旬才起兵造反,几年后就君临天下,成功之快,令人惊讶。都说他前半生碌碌无为,谬也!那是打基础,等待机会,谁说这个布衣皇帝不读书?



(十四)我梦扬州好

清高宗乾隆多次乘坐龙舟下江南,靡费无算,在当时已经有朝臣批评,乾隆为此还大为光火,对批评者斥责贬官,不过他自己也清楚,如此浪费不可持久,所以,六巡后就宣布不再下江南了,“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他写下了诗句,悻悻然,老皇帝内心像一个贪吃糖果的孩子,睡梦里还咂吧着嘴。乾隆沿着运河南下,沿途中行宫处处,各地驿站还蓄养马匹、牛羊,以提供畜力、肉、奶。地方官吏为了讨得龙颜大悦,竭尽所有进行招待,唯恐落后于人。

既然是沿河而行,乾隆一行人所过有名的城池,无非是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地。扬州当时是全国盐商集中地,盐商们靠着垄断经营,富可敌国,据说大盐商江春为了讨得乾隆欢心,在大虹园修建白塔,模仿北京南海子里的白塔,一夜之间造成。算起来,扬州到此时,已经历千年繁华。扬州的起步,始于那个《吴越春秋》里的吴王夫差,他征服越王勾践后,就掉头向北,派出军队去中原争霸,最初,吴军是坐海船,沿着海岸线顺着季风北上,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后来,夫差觉得这样做徒劳无功,还风险大,于是就派人挖掘了一条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又在运河与长江的交点处修筑一座城堡,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邗沟,这个小小的堡垒,是扬州的前身邗城。《左传》说:“吴城邗,沟通江淮”

真正让扬州爆的大名的人是史上最有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杨广此人“美姿仪,少聪慧。善属文”,十三岁时被文帝封为晋王,二十岁时以扬州总管身份挂帅平定江南的陈朝——当然,也仅仅是挂帅,实际指挥不是他。此后,他在江都居住了十年,食吴馔、言习吴音,把南朝清绮风格带入北方诗歌,“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他的笔下,处处是江南美景。

杨广的前半生是开挂的,一帆风顺,当了皇帝之后,则是雄心勃勃,恨不得快马加鞭,赶完所有雄才大略皇帝做的所有事情,他改年号为大业,营建东都,开挖运河,百年的工程限期几年完成,只争朝夕,不顾民力,还固执己见,三征高句丽,终于逼反了民众,逼反了臣子,遂使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一时间“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

杨广眼见山河破碎,大势不可挽回,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乘坐龙舟,带着皇后、大臣、果骁军去了江都。临行前,他写诗给留守洛阳宫殿的宫女“我梦扬州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他哄骗宫女说,只是短暂离别,我明年就回洛阳。还能回来吗?他死在了江都,死于一场近乎于公开的军事政变,发小兼表哥 宇文化及 联合 果骁军统领司马德戡 杀了杨广。事前杨广已经得知即将有政变,他为什么不防备呢?也许他早已死了心。“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既然自知罪孽深重,那么死在扬州埋在江都也许是个最好的结局。毕竟江都是他年轻时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最喜欢的城。

扬州在唐朝达到鼎盛,有“扬一益二”之称。唐朝的诗人,把溢美之词送给扬州,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李白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杜牧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是繁华地,销金窟,恋恋不忘的一座城。

如今的扬州,不温不火,泯然众矣,论经济论繁华,远不如苏锡常,甚至被同处长江北岸的南通超越,可是,扬州人就是不着急,不紧不慢,在小城里过着自己优哉游哉的小日子,早上皮包水(茶楼吃汤包),晚上水包皮(泡浴池)。我觉得这样很好,毕竟曾经被无数人艳羡过,被无数人爱过,美人迟暮,那还是美人啊,也曾美过,也曾享受过众星捧月的滋味,即使现在落寞了,也心满意足,还争什么争?



(十五)风正一帆斜

这些年,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全国各地游客蜂拥到浙江海宁盐官,观看钱塘江大潮,不少人冒险翻越栏杆到堤坝下,近距离观看潮水,甚至出现游客被浪卷走的惨剧。为啥?无外乎钱塘大潮的气势。钱塘潮在南宋时就非常有名。

把时间往前推,从汉朝到三国再到唐朝初年,中国人观看的是广陵潮,也就是长江的潮水。西汉枚乘在他的《七发》描写长江大潮:“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为迅猛。”南朝乐府民歌《长干曲》:“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唐代诗人李颀有诗云:“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

唐朝开元初年的诗人王湾,在他那首很有名的诗《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可见当时京口和广陵之间,长江水还随着海洋潮汐,涨落变化。可惜,读者们只看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得工整,却疏忽了此景的发生地在北固山下。北固山的对岸,便是扬州城。

按照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秦朝时,江苏的面积只有现在的一半大,也就是说,如今江苏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强,还沉睡于海底。当时没有盐城,邗城(后来的江都)附近长江开阔,与东海融为一片,从而形成大潮水。

年复一年,随着长江带来泥沙的淤积,形成大片陆地,长江口不断向东推移,到唐朝开元之后,扬州附近就再也没有大潮了。从此,世间再无广陵潮。

(十六)汴水流,泗水流

对古代日本文学影响最大的唐朝诗人,不是李白和杜甫,而是是中唐诗人白居易,《枕草子》《源氏物语》的作者皆受白居易影响。白居易不仅擅长写通俗诗歌,也擅长写文雅长诗的人。白居易一辈子官运亨通,平平安安,生活优渥,他死后,唐宣宗都为之惋惜。感叹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我却不太喜欢,不喜欢的理由有些牵强,甚至有些吹毛求疵,白居易早年奋发有为时,勉励朋友努力考功名,中年去东都洛阳挂闲职,远离了朝廷的是是非非,后来朝廷发生宦官废掉皇帝的荒唐事,白居易一些朋友被宦官杀害,白居易写诗庆幸自己躲过一劫,还颇有洋洋得意之感。这是其一。

白居易家中婢女侍妾很多,据说有一百多人,整日里莺莺燕燕。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很好,好到什么程度,俨然一对好基友,无话不谈。而这个元稹是个情史丰富的凤凰男,娶一个抛一个,一路追求一路抛弃。这是其二。

白居易与尚书张愔交好,与张愔的侍妾关盼盼也就相识了,成了朋友。不久,张愔病逝,关盼盼为他守寡十年,白居易却写诗谴责关盼盼“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这话有点恶毒,你夫君坟头前的白杨树已经长得很高很粗,可以做房梁和柱子了,妆奁中的红粉(代指关盼盼)怎么还没化为一捧灰烬呢?这是其三。

一个妻妾成群的老汉说出这样的话来,怎么听怎么刺耳,怎么听怎么不相宜。关盼盼怎么死的,早期的记载里没说,后来逐渐演绎为她为明志而绝食而死。总之,这事在后世传得很广,真相却是一桩糊涂案。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得了风疾,行动不便(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讲就是脑梗了),他明智地遣散了侍妾,尤其是他最心爱的樊素和小蛮,“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两个青春美貌的女子,一个能歌,一个善舞,给白居易的业余生活平添了很多乐趣,白居易怎么舍得放她们走呢?她们也舍不得离开白大人啊,哭成了泪人(也不知是不是真哭,应该是真哭吧?毕竟相处那么久)白居易却一反常态,铁了心赶她们离开。

大概是他从关盼盼之死汲取了教训,他不希望自己百年后,樊素和小蛮也守寡,也被人评头论足。樊素和小蛮走了,白居易开启了思念模式。“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哪里是单纯的诗歌,分明一条导航图,从汴水到泗水,从瓜州到杭州,思念像漫长的流水,离愁像吴地的一座座黛色小山。

白居易终究是白居易,终究是那个才子和诗王,随便一行诗,就有许多妩媚和无尽的惆怅。“明日放归归去后, 世间应不要春。”
“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