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淮南王二世刘安幽居信阳游河镇之谜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惊世!信阳游河发现淮南王二世刘安印
公元1921年(民国十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游河镇游河街东北二里许的古城岗古墓出土淮南王刘安印一枚,同时出土其他古文物一批,一时轰动中原。

游河镇位于信阳市中心城区西北,距城区二十公里。

该镇原镇政府驻地游河街北的古城岗(西汉蔡阳城、莽母城,东汉平春城、平阳城遗址),其东南方向有一片高地,当地人称小高原(今游河镇山淮村),其上有大墓堆一座,远高于平春侯国王子墓和王族墓,等级之高看似符合王侯墓制,出土文物盖出于此墓山之下。

时值民国初年,国内军阀混战,地方匪患横行,游河喻湾村民众为狙土匪侵扰,决定筑墙建寨,因而急需砖石材料。村民发现小高原下有砖石可用来修寨墙,遂决定挖山取砖,不期挖出了一枚淮南王二世刘安的印鉴。

彼时直系军阀冯玉祥驻军信阳,河南督军为赵倜,时局正处于军阀混战之际,军政要员都在争名夺利、争抢地盘;所以,没有人上心一个死了两千年的历史过客,此事很快被人淡忘。冯玉祥驻军信阳,正整天为募集军饷发愁,士兵有时只吃两顿饭,还是就盐水下白饭,甚至靠当地富人捐赠度日。为筹军饷,曾经发生过直系士兵拦截武汉送往北洋政府的税银火车事件。冯玉祥财运极好,此役搂草打兔子,还拦下了一批汉阳造等武器装备。后来河南督军赵倜为此住信阳半个多月交涉催缴,最后冯玉祥把二十万银子截留充作军饷,交了一部分汉阳造了事。而淮南王刘安之印不知是落入贪官军阀政客之手,还是流落民间,从此下落不明。据说信阳军政当局仅上交了几块汉墓砖、古瓶、剑、碗、镜等陪葬品。

这一重要事件被陈善同记录在1936年成书的《重修信阳县志》之中。

陈善同(1876--1942年),字雨人,信阳平桥区人。清朝癸卯科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大理院推事,掌辽沈、陕西、京畿等道御史;民国时期,先后出任豫东西道、实业厅、财政厅厅长,河务局长,民国十五至十六年任河南省长。

后因愤于军阀混战,厌于官场倾轧,陈善同弃官隐退,静心整理旧日文稿、奏折、书法诗词等,致力著述,民国二十年(1931年)他回到故乡信阳老家。陈善同学识渊博,文笔如椽,不仅是清末民初有影响的政界人物,也是河南学界耆宿,留有《豫河续志》《樗园奏稿》等多部著述,所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信阳县府请出任《重修信阳县志》主纂,历时三年,修成八十余万言三十一卷《重修信阳县志》。时任县长方廷汉对志书评价说:“选择也审,考核也精”。

《重修信阳县志》八十三页明确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匪乱修寨,指其地挖砖得淮南王刘安印一方,并有古瓶、剑、碗、镜等(陪葬品)。”据考,汉墓有死者生前印鉴陪葬规制。此后,该地还相继出土被阳敬侯刘燕印一枚,被当时村民左世琴收存。当时就有很多人质疑淮南王刘安、刘燕的印鉴为什么会在游河出土。

作为淮南王的刘安,所居淮南国都邑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所谓谋反犯上事发亦在寿春,距离信阳七八百里之遥,刘安印为什么会在信阳游河古墓出土呢?

而刘燕封地在山东临济,距离此地更加遥远。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年) 齐孝王的儿子敬侯刘燕封国被阳(山东临济),元朔五年(前124年 )汉武帝把临济封给李蔡,立为侯国。封侯不足两年,为什么剥夺封地?史料仅有“刘燕前113年毙”一句,他死在那里?他失去封地之后十多年又去了哪里呢?难不成刘燕或是刘安的忠实粉丝,公元前124年后的十年追随刘安而来淮阳侯国了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