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大刀魏胜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如果没有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的那次招摇的南征,也许,今天的我们就不会知道魏胜这个名字。

      那一年,魏胜隐居于山阳(今淮安楚州区),以耕种为业,养活家人。那一年,他刚好四十一岁,半生蹉跎,鬓发斑白,一般人到了这把年纪,应该是心如止水了。可这个庄稼汉依然壮心不已,听说金主完颜亮准备大举南侵,他不仅不害怕,还很高兴。

      宋史记载——胜跃曰:“此其时也。”

      此其时也——正是时候啊!

      魏胜等这一天,等了足足二十年。

      古人写史,惜墨如金,《宋史》在介绍魏胜的前半生时,极为简略:“魏胜,字彦威,淮阳军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应募为弓箭手,徙居山阳。”二十七个字,概述了魏胜的名和字、出生地、居住地、曾经的职业、特长和性格。多智谋,善骑射,是魏胜的过人之处,为他以后在战争中大放异彩做了铺垫。不过,彼时的魏胜,仅仅是宋军中普普通通一士卒。

       如果我们望文生义,肯定认为淮阳军是一支驻扎在淮河北边的军队,其实不然,在北宋,淮阳军是个行政区划,下辖邳州和宿迁两地,魏胜就是宿迁人。淮北地区是宋金两国犬牙交错的地区,宋金双方力量如大海潮汐般此消彼长,边界也就变得模糊不清,当地的老百姓,都是汉人,可他们的身份却很模糊,忽而是宋朝人,忽然是金国人。魏胜年少参军,参加的是哪国军队,就是个问号,以他四十岁后的表现看,是参加了南宋的军队。

      南宋的几大中兴名将中,岳飞守中路,岳家军驻扎于襄樊、鄂州;吴玠独当一面,守着天高皇帝远的陕西和四川;韩世忠守东路,韩世忠部驻扎过楚州、承州、镇江等地。韩世忠的军队驻扎于山阳时,十五岁的魏胜前去应募,成了一名弓箭手。古时军中,做弓箭手需要有膂力,魏胜虽年少,已颇有勇力,能开硬弓。

      在这里,我们需要补充一下魏胜参加军队的背景,否则就没法理解魏胜十五岁从军,长期默默无闻,“履历表”上大段空白。不补充背景,我们也无法理解魏胜前半生的“平庸”以及生命最后几年耀眼的“爆发”。

      在评书《说岳全传》里,金兀术(完颜宗弼)是常败将军,小丑一般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的金兀术是个很有能力的权臣——“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金兀术出将入相,在金国赫赫有名。建炎四年,金兀术完颜宗弼为了追击北宋王室的漏网之鱼赵构,以八千铁骑对立足未稳的南宋军发起一波凌厉的攻势,赵构从临安一路狂奔,逃到明州,最后无处可去,竟乘船漂泊于海上。

      长途奔袭,离开后方太远,金军的能力也到了极限,此番行动并未能抓获赵构,失望的金军在南方烧杀一番后,他们途经常州北返、在建康附近遭到岳飞部队的截杀,然后又在黄天荡被韩世忠的水军围困四十多天。这次被金人大肆吹嘘的“搜山检海搜赵构”带来了三个严重的后果:南宋的统治者赵构被金人吓出了心理疾病,畏金兵如虎,每每到了宋军反击的紧要关头,他就猛踩刹车;年轻的将领岳飞初露锋芒,像一个新星冉冉升起;金兀术领教了韩世忠的厉害,不敢小觑韩家军。

       从此以后,金人再次南犯,就尽量绕开韩世忠的防区,韩世忠守山阳,麾下只有区区三万人,十几年内,金国铁骑不敢由此路南下。这一阶段,魏胜干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那些日子,正是中兴名将们大放异彩的时候,年轻的魏胜还是普通一兵,根本没有表演的舞台。他可能参加了其中的一两次小规模的战斗,也可能山阳的军营里晒着太阳数日子。

       绍兴六年,绍兴十年,岳飞两次北伐。十年的那次远征,岳家军从湖北出发,一路上节节胜利,打到了朱仙镇,离故都开封咫尺之遥,岳飞兴奋地发出了豪言壮语:“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尔。”只可惜,宋高宗赵构一心想偏安一隅,根本不愿光复山河,他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赵构对北伐的阻挠,动机很复杂,这里头既有他性格的因素,也有他的私心,他害怕前方将士太用命,打疼了金国,害怕岳飞等人迎回二帝,自己的皇帝位置不保。赵构还有一个更大的心病,当时的中兴诸将的军队,不直属于朝廷。想到历史上那些尾大不掉的骄兵悍将,赵构不寒而栗。

      战争刚停止,皇帝赵构就与丞相秦桧密谋,对武将明升暗降,收其兵权。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操作,张俊和韩世忠调任枢密院枢密使,岳飞调任枢密副使,在临安办公,朝九晚五,按时点卯。武将们终于脱离了自己的军队。赵构长吁一口气,接下来,他要改组军队,重新布防。在赵构看来,淮北是不重要的,可有可无,他更需要部队守卫临安,他派张浚去山阳调兵,改组韩家军,不仅如此,他还让人暗地里调查韩世忠和岳飞,准备抓点小辫子,严加整治。

      山阳驻军改组就这样发生了,魏胜面临选择,往哪里去?是跟着部队去江南,还是退伍回家。千里当兵为吃粮,如今有了变故,有人愿意跟着部队走,有人情愿解甲归田。魏胜选择离开部队,留在了山阳当一名农夫。从他的选择看,我更愿意相信,韩家军改组时的魏胜依然是个士兵。对于最高层的勾心斗角,魏胜毫不知晓。面对着裁减和调动,他选择回家,当一名老百姓,种田耕地,养活妻儿老小,再寻常再正当不过了。

       魏胜留在山阳而不是回到他的家乡宿迁的原因,应该是他已经成家,妻儿在山阳。改朝换代家天下,那是皇帝老儿们的事,种谁的地不是种呢?当时,有很多士兵选择了留在山阳,留在宿迁,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的故乡,淮河流域水网密布,战争时期适宜作战,以河流迟滞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以舟船运送军粮;和平时期,有鱼虾有米有麦,适宜耕种生活,一个健壮汉子,有手有脚,吃苦耐劳,谋生并不难。

      可是,魏胜这个农夫与别的农夫不太一样,他心怀大志,别人就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拽耙扶犁,下种扬谷,魏胜除了干农活,还收集金国的情报,他时常化身樵夫、盐商、工匠,渡过淮河刺探军情。在他看来,汉家天下,怎么能容许金人胡作非为?魏胜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却有大志向,做着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这是什么?这就是普通人的爱国情怀。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顾炎武五百年,一个名叫魏胜的农夫就已经身体力行了。

      彼时,临安的朝廷里暗流涌动,大理寺的风波亭下,岳飞被冤杀,西湖边,韩世忠归隐养老,朝中权柄尽归奸相秦桧,金国警告南宋最高统治者“必用秦桧为相” 于是,奸相秦桧成了权相秦桧,甚至赵构也顾忌三分,在秦桧的弄权之下,朝臣们奴颜婢膝,溜须拍马,再没人关心国家安危。

      金国朝廷内部也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太宗完颜晟去世后,完颜亶即位,是为熙宗,熙宗酒后无行,喜怒无常,嗜杀成性,群臣恐慌,宗室完颜亮刺杀熙宗,自己成为金国的新主人,完成了金国朝廷的内部整合。完颜亮素有文才,自视甚高,他镇压了朝廷里的反对派,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他还立下三大愿:“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金国宫殿的一个屏风上绘有临安山水,完颜亮援笔题诗:“万里书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诗写得极有气势。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完成了浩大的迁都工程,国内的老百姓被劳役折腾得够呛,还没得到片刻喘息,完颜亮就迫不及待地准备南侵,在他看来,他的强力意志可以创造奇迹,只要诏令一下,整个国家就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在自信心爆棚的状态下,完颜亮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令集国中各族男丁,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悉数充军,由此拼凑了三十一万大军,兵分四路,浩浩荡荡地向南宋杀来。

       四路大军中,浙东水师七万,西蜀道五万,汉南道合计两万,完颜亮自将中军十七万,对外号称六十万大军。完颜亮想要对南宋大打出手之际,南宋的高宗赵构整日悠游于临安的西湖山水,享受着“和平”红利。想那二十年前,为了偏安东南一隅,他与秦桧密谋,不惜杀死名将岳飞,用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的代价,与金国达成了《绍兴和议》,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诚心。赵构幻想着,既然赵家先祖真宗皇帝与辽国萧太后达成的《澶渊之盟》为北宋赢得了一百年的和平,他与金国达成的《绍兴和议》也一定能换来一百年的相安无事。

      其实,早在两年前,绍兴二十八年,出使金国的使臣孙道夫就向赵构汇报,金主完颜亮营造开封宫殿,改开封为南都,似有南侵之意。赵构闻言大怒,将孙道夫贬去蜀中。绍兴二十九年,警报声再次响起,在金廷任职的南宋旧臣施宜生把金国即将南侵的消息透露给南宋,赵构得知后撇嘴一笑,不可能。不久,施宜生因为泄密被完颜亮杀害,宋高宗赵构的心里敲起了边鼓。第二年春,赵构派出使者带着金帛财宝北上,想用贿赂手段收买金主完颜亮,顺便摸清完颜亮的真实意图。做事高调的完颜亮丝毫不想隐瞒自己的狼子野心,他当面叱责宋使,退回金帛财宝,要求要南宋将淮河流域全部划归金国,送南宋首相陈康伯、禁军统领杨存中等四位大臣来开封入职,其实就是要把赵构最亲信的大臣扣为人质,斩断赵构的左右手。赵构这时候才意识到战争已不可避免,连忙召开朝廷会议,商议应对措施。环顾群臣,赵构尴尬地发现,他面临着无将可用的窘迫境地。昔日的中兴诸将,尽数凋零,或被杀或病死。事到临头才知险。怎么办?赵构愁眉不展。

       有人提醒赵构,刘锜还活着。赵构猛然醒悟,当年那个在顺昌城下击败金兵的少年将军还在人世,赵构急忙派人去请早已病退的刘锜,任命他为江淮浙西制置使,统辖诸路军马。绍兴三十一年,年迈的刘锜坐着小轿离开临安,城里的百姓观者如云,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位曾经名震四方的英雄,都在祈盼他能力挽狂澜,保江南百姓平安,唯有轿中的刘锜心事重重,此时的他既老且病,去日无多,能否御敌于国门之外,自己也没有把握。

      刘锜渡江后,先屯兵扬州,后移兵清河口,可惜,南京城里的建康府都统制王权贪生怕死,破坏了刘锜的用兵部署。王权躲在建康城里,只派出斥候(侦察兵)去江北探听情况,闻说金兵势大,行进的队列长达几十里,络绎不绝,王权吓得脸色苍白。主将畏敌如虎,下属也就望风而逃,淮西一线的宋军“将无斗志,兵不能战”,接连放弃泸州、和州等江北重要城池,金军快速推进,即将对刘琦所部形成了包围之势。无奈之下,刘琦只得退兵,返回镇江,这一阶段,宋军除了在扬州城外运河边的一片皂角林里伏击了金兵的小股先头部队,获得小胜之外,基本上是丢城失地。

       此时,南宋能够依赖的只有长江天险了,一时间,临安朝廷的气氛分外紧张。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个月以前,在长江以北在数百里外的涟水城,三百个庄稼汉赶跑了金军,夺取了城池,领头起事的人正是魏胜。魏胜如何拿下涟水的,宋史《魏胜传》只有一句话“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可见这次战斗,规模应该很小,守涟水的金军不多。魏胜拿下涟水城之后,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忠义军”,这是一支心向朝廷却还没得到朝廷认可的民间武装。魏胜在涟水城中,向市民发表激情演讲,宣传南宋朝廷的恩典,当场就有几百人拿着锤子、铁锹、锄头加入了忠义军。两天后,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列队出城,向着金国重兵把守的海州城进发,他们要干什么?他们要凭借手里的农具,打下海州城。我每每看到这里,就觉得魏胜带领的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朝廷的正规军尚且畏惧金国的铁骑,他们却奢望拿着农具夺取重兵把守的海州,是不是有点痴人说梦?然而,魏胜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他赢了。

      金国的渤海郡守高文富听说涟水丢了,派出一支军队前往镇压,两支军队在海州城南八十里的大伊山下遭遇,一场恶战发生了,关于这场遭遇战,宋史的描述依然十分简练“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十个字,描述了四个环节,金兵仓猝间遇见魏胜的民兵,民兵迎击金兵,迫使金兵败逃,民兵追到了海州城下。除了最初的三百义军,加上涟水城里后志愿加入的几百人,魏胜的忠义军,不过是区区五六百人,他们究竟是如何打败了金兵,我们无从得知,狭路相逢勇者胜,魏胜一定是策马在前,高举大刀冲向敌人的。

     《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冷兵器时代,攻城方必须拥有远超守城方的兵力,才有取胜的把握。海州城下的忠义军不过几百人,城里的金兵有几千人,如何攻下海州城?这就需要智取。史书说魏胜“多智勇”,此时,他的智就显示出来,他让少数人绕道海边,佯装由海登陆,一时间,海州城里谣言四起,说海上陆上都有义军。魏胜又让手下多竖旗帜,多举烟火,制造义军人数众多假象,郡守高文富果然中计,误以为义军兵强马壮,吓得不敢出城。魏胜又施展攻心术,派人去各处城门外喊话:“金人弃信背盟,无名举师,欲犯淮南。你们原本都是大宋子民,朝廷念你们饱受金人摧残,派我等来此解放百姓,收复失土,惩治奸细,你们可速开城门,协助我等共擒高贼,忠义军绝不扰民。”城中百姓和士兵多是汉人,本来就痛恨异族统治者,于是打开城门迎接义军,高文富与其子安仁率千余牙兵拒守,负隅顽抗。魏胜派遣数十名勇锐之士攀登城楼,自己则率领部队与高安仁大战于谯门之内。义军勇士以一当十,把高安仁及其爪牙全部消灭,活捉了郡守高文富。

       宋史《魏胜传》这一段出现了一个词语“牙兵”,一个“牙兵”透露了丰富的信息,牙兵最早出现于唐灭亡后的五代十国,那是一段极其混乱和黑暗的时期,藩镇割据、互相攻伐,有兵权的将军就可以自立为王,而宝座上的皇帝多死于非命,也正因为如此,各藩镇对士兵的忠诚度没有信心,一般都要收留一些养子,由养子们去组织一支为数不多的精兵,给予厚禄和最好的待遇。这些驻扎于府邸附近的精兵被称为牙兵,他们忠心耿耿,作战顽强。海州城里有牙兵,恰恰说明当时的金国,虽然表面上很强大,却人心涣散、军心不稳。事实上,金国是个后崛起的,由女真人统治的多民族国家,由于立国时间不长,各民族的融合没做好,离心倾向明显,金军人数虽多,却成分复杂,战斗力大不如从前。郡守高文富拥有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牙兵,说明他根本不相信海州城的金国驻军,事实也正如他所料,金军面对入城的忠义军,“莫有御者”,没有抵抗的,这正是魏胜敢于在敌占区起义,一再获胜的时代大背景。民心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魏胜拿下海州后,“民皆安堵”,老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魏胜拿下海州之后,就行使起知州的职权了,官职是自己任命的,他给自己一顶乌纱帽。这也怨不得魏胜,义军身处敌后,朝廷远在千里之外,音信全无,海州城犹如一个孤岛,被金国军队包围。魏胜要做的事很多,“蠲租税、释罪囚、开仓库、济贫民、犒战士。”想稳定海州,没有一套行政系统不行。“传檄四方”,招兵买马,平定四周各县,更要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魏胜自兼都统制,实有苦衷,不得已而为之。魏胜传谕四方,佝山、怀仁、沭阳、东海等县果然望风归顺,旬日之内,几千壮士报名入伍。

      有了人,缺的是甲具和弓箭,魏胜差人去尚在南宋朝廷掌控下的楚州,向兰姓知州申请调拨一些甲具和弓箭,兰知州拒绝拨付。拒绝的理由是什么呢?兰知州说,这个节骨眼上,金宋两国虽然剑拔弩张,却没有公开宣战。言下之意,拨付铠甲和弓箭给海州的义军,就会破坏和平氛围,给金兵以发动战争的借口。好一个为了和平!其实,这只是兰知州的一个借口。身为官场里的老油条,兰知州知道,魏胜这个乡巴佬的起义是他个人行为,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朝廷里的主和派还占主导地位,此时帮助魏胜对自己来说,风险太大好处太少。还是装聋作哑,等待局势明朗吧。

       纵观整个两宋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南宋并不缺乏能人,却没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南宋也并非缺乏对抗北方王朝的实力,只是朝廷内部频繁内斗,实力消耗在内斗上,坐失良机。朝臣和地方官吏做事畏手畏脚,长于内斗,怯于外战。反而是民间的义军,打仗时不管不顾,时有作为。典型的如八字军,如岳家军,当岳家军处于半独立状态时,打得伪齐军队丢盔弃甲,岳家军也是唯一一支能在野战中击败金国铁骑的军队,但是这支军队失去灵魂人物岳飞,被南宋朝廷改编,直接隶属于朝廷之后,就一蹶不振,默默无闻,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南宋词人辛弃疾,做义军掌书记(文书)时,带领几十个人,驰入敌方几万大军中,擒拿叛徒张安国,是何等英勇?当他真正进入南宋朝廷,成为地方官以后,能做的事,无非就是剿灭些山贼,辛弃疾写词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腔豪情被岁月无情地消磨。究其原因,无外乎官僚体系的复杂和低效,官员们做事,着眼点多在私利而非公心,所以谨小慎微。一些原本胸怀大志的豪杰,一旦加入南宋的官僚系统,如同被无形的绳索捆住,难以施展拳脚。

       既然朝廷的地方官拒绝伸出援手,魏胜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他把目光投向了附近的沂州(今山东的临沂滕州一带),他派遣忠义军左军统制董成带领一千多人去袭击沂州,董成杀敌三千,缴获器甲弓箭万副,不幸的是,金国大部队援兵也进城了,将董成部团团包围,忠义军被迫爬上民居,掀瓦向金兵投掷,万分危急之时,魏胜带援兵及时赶到,接回董成,向海州撤退。大股金兵蹑踪而至,也跟到海州城下,此后,魏胜的忠义军在海州城外与金兵展开了一系列的攻防战。

      金主完颜亮为了顺利南下攻打南宋,决心拔掉海州这个背后的钉子,为此他调集大军攻打海州城。在完颜亮殒命前后的一段日子,魏胜军与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率领的南宋水师曾经合兵攻击金军。围绕海州的争夺和拉锯战,是魏胜表现最神勇的时刻,史书中有几段细节描写:“金兵追将及,胜独乘马逐之,叱曰:魏胜在此!闻之皆辟易”又如:“金兵追至东门外黄土坂,胜单骑逐之,大叱之,金兵五百皆望风退。”再如:“金兵复自西南来袭,胜从后叱之,金兵骇散,手杀数人。”这些细节描写,让我想起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也是宿迁人,也是这样的神勇,单靠一声呵斥,就能吓退敌方几百士兵。

      司马迁借韩信之口描写项羽:“霸王力能扛鼎,胆气绝伦。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在《项羽本纪》还有精彩的战斗描写:“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霸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霸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垓下之败后,项羽率八百骑趁夜溃围而出,天明,汉军发觉,汉王派灌婴率五千骑兵紧追不舍,项羽麾下骑兵逐渐跑散,最后只剩下二十八骑,即便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项王的气势不减,面对追击他的汉军骑士杨喜,项羽瞪眼大吼一声,杨喜就吓得抱头逃窜。“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魏胜在战场临敌时的神勇简直与战神项羽如出一辙,难怪他总能以寡击众,以少胜多。中国古代修史的惯例是后一朝代为前一朝代修史,宋史的编纂在元代完成,编著者有蒙古人有汉人,在追求简练如洗的史书里,用了好几处细节描写来刻画魏胜的勇武,足见魏胜其人是个武艺高强的勇士,能够以一当十。这也就能解释,当初起事时,为什么他带着三百个庄稼汉能轻松拿下涟水城,除了民心向背,守城的金兵不多,起义军出其不意,也在于领头人魏胜武艺高强。

      宋史的描写有夸大成分吗?综合上下文看,应是属实。在海州保卫战之前,魏胜为了扩大地盘,积极联络山东义军,沂州一带的山上有一支义军筑垒坚守,金军将义军团团围困,义军向海州求援,魏胜亲自点兵前往,不料在山下中了金军的埋伏,战士们避入营栅,魏胜让士卒先撤,自己单骑殿后,金兵从着装知道魏胜是将,就以五百骑兵将他重重包围,“胜驰突四击,金阵开复阖”“身被数十枪,冒刃出围。”金兵见识了魏胜的勇武,吓破了胆,所以,在后来的海州保卫战中,魏胜一声大吼,金兵们就纷纷逃窜,唯恐避之不及。

      魏胜善于骑射,能左右开弓,使一把大刀。魏胜的很多军事行动发生在山东,为了鼓舞士气,他让人绣旗十几面,上书“山东魏胜”,每当敌人看到这种旗帜,就不敢向前。宋史的记载,总让我想起《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关羽骑赤兔马,手持八十斤的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号称“万人敌”。大刀关羽,已经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武圣人形象。但在真实的历史里,关羽使用的兵器是矛或者马槊,一种刺杀兵器。《三国志 关羽传》写的很清楚“羽见颜良麾盖,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

      《三国志 武帝纪》写道 “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白马之战,是一场智取。谋士荀彧给曹操出谋划策,声东击西,引诱袁绍分兵向西,曹操带领主力星夜兼程赶往白马,当颜良得知曹操亲来时,曹军距颜良军已不足十里,曹操派遣张辽、关羽、徐晃带领骑兵发起突击,十里的距离,快马只要几分钟就能冲到面前,颜良当时正围攻白马城,根本来不及集合部队对抗曹军,被关羽斩杀。《三国演义》是小说,有演绎的情节,有很大的水分,关羽刀斩颜良,略去了助攻的张辽,徐晃,属于小说家言。作战时真正勇猛无前,所向披靡的,当是《南史》里的萧摩诃。不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是不是研读了《宋史》和《南史》,综合了三个人的优点,集中于关羽一人身上。只可惜,魏胜与萧摩诃的地位远不及关羽,名气比关羽小多了。

      魏胜在金国腹地闹得天翻地覆,南宋朝廷却一无所知。如果不是完颜亮执意南侵,魏胜可能会终老于田亩间,如果没有南宋水师头目李宝举荐,可能朝廷永远不知道有魏胜这么一个人。淮北的地方官会继续隐瞒这些事,他们擅长的就是欺上瞒下,制造和平假象,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魏胜推荐给宋高宗赵构的人正是水师李宝。

      完颜亮大举南侵时,兵分五路,有一路是水师,而临安方面,赵构也分兵几路对抗金兵,也组建了一支水师,南北双方的最高统治者,不约而同组建了一只用于海上作战的水师,真是惺惺相惜,太了解对方了。赵构还记得年轻时从海上逃命的惨痛经历,金国的权贵们,知道赵构有逃难海上的不良记录,打算这次从海上包抄。为此,双方心照不宣地做着努力。完颜亮令人在通州的潞河上建造战船,监工催促甚急,工匠多有被鞭死或者曝晒而死者。大举南侵的前一年,不善水战的金国人得到了淮、浙地区的少许造船师,比如倪询、梁简等人,他们教会了金国人如何建造大海船。于是完颜亮任命苏宝衡为统军,在胶西一带建造海船六百多艘,准备由海路南下。赵构也不是傻子,他是南宋一朝最有心机的皇帝,他派出了的间谍侦查,间谍把消息带回临安后,赵构召见从北方流亡来的武将李宝,向他咨询意见,君臣相谈甚欢,李宝对北方地理和形势了如指掌,于是,赵构任命李宝为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主管水军。勉励李宝说“此非复吾境,力战与否在汝等。”赐给李宝衣带、鞍马、尚方弓刀,银绢万数。

      这个任命颇为蹊跷,李宝的官职是马军副总管,手下并无一兵。任务却是组建水师。皇帝给的衣带表示亲切和信任,尚方弓刀是给他前线处置的大权,银绢用来招募兵马,打造船只。当时南宋军备松弛,李宝网罗到的海船不过百二十艘,招募到闽浙一带能适应水战的弓箭手四千人。李宝就带着这只小小的队伍北上,寻机与金国水师决战。李宝,曾经是岳飞手下的一员年轻将领,当年岳飞派遣他带领一支小小的别动队在黄河上神出鬼没地袭击完颜宗弼的军队。多年的水战和敌后战争锻炼了他的胆量和经验,此番出征,他的信心来自经验和皇帝的信任,来自于真刀真枪与金军较量过。与魏胜类似,金宋和议后,李宝也有二十年的休闲时光,这么漫长的时光足以消蚀掉将士心里的壮志,但是李宝与多数人不一样,他是那种时刻准备着、并且一直准备着的人。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于是李宝登场了。他以江阴为基地,派遣儿子李公佐和边士宁北上去刺探情报,两人潜入山东密州,收集情报后返回,当他们路过海州时,恰好遇到魏胜带领区区几百人攻打海州。李公佐当即决定留下协助魏胜,派边士宁独自返回汇报,李宝闻言大喜,曰:“吾儿不负乃翁矣。”随立下令水师从苏州出海北上,船队遭遇狂风,李宝坚持前行,数天后,舍舟登岸,占领海州附近的东海城,正赶上完颜亮派遣大军数万大军围攻海州,危急时刻,李宝及时援助魏胜,他对手下将士说,“此敌界,非复吾境,当力战!”李宝“握槊前行,遇敌奋击,将士贾勇,无不一当十。”  如果把海州看做一个敌后根据地,那么这个根据地的保卫战是魏胜与李宝共同完成的,一个是自发的民间武装,一个是新招募的朝廷水师,精诚合作,击溃了数倍于己的金军。这种合作,在南宋的战争史上,并不多见。

      不久以后,李宝率领水师在胶州湾唐岛用火攻的方法,消灭了金国的水师,金国庞大的船队灰飞烟灭。高宗闻捷报,大喜过望。说“朕独用李宝,果立功,为天下倡矣。”李宝得到皇帝的信任,他就把魏胜推荐给了朝廷。此后,魏胜成了编制内人,真正当上了朝廷命官。都督张浚把他召到建康(南京)咨询军务,给予的官职是山东路忠义军都统制,兼镇江府驻札御前前军统制,实际上仍然管辖海州。

       绍兴三十二年,金主完颜亮贸然发动的南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他的中路主力企图在南京上游的采石矶过江,遭遇宋军水军阻击,金国辽阳府留守完颜雍乘机自立为皇帝,完颜亮军心浮动,进退失据,最终被手下杀死。新皇帝完颜雍即位后,选择了与宋和谈,集中精力平定金国内部叛乱。一度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又躲过一劫。

      宋高宗赵构的小心脏再也经不住这样的惊吓了,他宣布传位给养子赵昚,这就是宋孝宗,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兴。隆兴元年,魏胜被派往老根据地海州,都督府张浚又派贾和仲任两路招抚使驻扎于海州,加强管理,互相制衡,封建王朝官僚系统的内斗无处不在,贾和仲与魏胜处不好关系,向都督张浚打小报告,于是魏胜被召回建康府盘问,张浚搞清楚了事情原委,将贾和仲罢免,让魏胜官复原职。

       隆兴元年,发生了很多事,金国皇帝完颜雍的遣使请求双方停战,年轻气盛的宋孝宗不愿意接受和平建议,他先下令给岳飞平反,然后启用老将张浚总领军务,筹划大规模的北伐。北伐行动开始进展顺利,连夺江北的灵璧、虹县等地。可惜,宋军将帅不和,主将之一的邵宏渊嫉妒另一主将李显忠,处处拆台,导致符离大溃败,南宋在四川发动的进攻也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南宋丧城失地,被迫再次回到谈判桌前,而且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宋孝宗本人也产生了悲观情绪。隆兴和谈中,宋朝夺得的八地给割让给金国,其中包括泗州,以及魏胜主政的海州。

       按照朝廷的统一安排,魏胜让出海州,他的军队被调往清河口,当时和平协议还未最终签署,金国企图扩大优势,在签字前多占地盘。金军先用船只运输器甲粮食进入清河口,被魏胜所部阻拦,都统制刘宝却说,两国和谈了,拦截金国船只破坏和谈气氛,必须放行。金国船只得以入淮河。不久,金国铁骑侵犯淮阳。魏胜带兵狙击,双方激战从卯时至申时,从凌晨打到了下午,金国援兵源源不断地抵达战场,魏胜派人去四十里外的楚州向都统制刘宝求援。刘宝却说,两国和谈,不可能发生战斗的。不派一兵一卒。此时魏胜军队的箭已经用完,被迫撤退,像往常那样,他让步兵先撤,自己带领少数骑兵殿后,在淮阴城东十八里的地方,魏胜被乱箭射中,坠马而死,时年四十五岁。

       魏胜是战场上划过的一颗流星,从他聚义士起兵夺涟水城到命陨淮阴城东,期间不过二三年,他活动的范围也不大,集中于海州一带,可即便如此,南宋朝廷依然给了他很高的名誉,追赠他为保宁军节度使,在镇江设庙祭祀,《宋史》把他与岳飞手下的干将张宪、猛将杨再兴同列。究其原因,除了嘉其英勇外,也与当时战将凋零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魏胜的敌后行动,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走向。虞允文在采石矶挫败完颜亮的渡江企图,一个重要原因是完颜亮所部金军没有合适的船,船呢?已经在密州的唐岛海战中被李宝水师付之一炬,《宋史》评论“向微唐岛之捷,则亮之死未可期,钱唐之危可忧也。”,如果没有唐岛大捷,则完颜亮未必死,那么南宋朝廷依然处于危险之中。李宝能够取得唐岛之战的胜利,除了他的精心策划外,与魏胜的协助密不可分。李宝帮助魏胜守住了海州,魏胜为李白提供了金国水师的情报,魏胜在海州和忻州的一系列军事活动,牵制了南下的金军,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汉人武装,使得民心向宋,李宝才得以东海县为前进基地,招揽和整编附近的义军,扩充了军队。魏胜与李宝两位英雄,惺惺相惜,鼎力合作,所以,前期的战斗总能获胜。

       等到了魏胜去建康,加入体制内后,也就被南宋腐朽的官僚体系捆住了手脚,处处受制于人。上级领导不明是非,指挥失当,同僚们蝇营狗苟,互相拆台,见死不救。这些弊端贯穿了宋朝的始末,也葬送了一位大英雄魏胜。魏胜是很有才华的人,他发明了如意战车、炮车“行则载运辎重,止则环为营垒”,在建康述职期间,他把图纸献给了张俊,朝廷下令批量制造。假如魏胜不早亡,他还可以在宋金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可惜,命运并没给他机会,历史也不能假设。宋史评价他:“魏胜崛起,无甲兵粮饷之资,提数千乌合之众,抗金人数十万之师,卒完一州,名震当时,壮哉!然见忌于诸将,无援而战死,亦可惜矣。”,后世更称他是“山东忠义之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