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南方的河流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作为符号的存在

    在南方,我生活过的乡下,顺着一条河流行走,总能找到乡村。河流就像一位无言的朋友,时刻陪伴在人们左右。不,流水自有它的声音,但能听懂它的,除了水草和游鱼,还有低头喝水的牲畜。可它们不会告诉我,流水跟它们说了什么。
    河流环绕村庄,有时穿过村庄。在河岸的规范和逼迫下,流水呈现形状各异的外在形象。那时候,水还清洁,人们在流水旁边洗菜淘米,随手捧起一掬水,就可以饮用。当然,黄昏接近,落日辉映,水面晃晃荡荡漾一阵如霞的波光,女人们用衣裳搅乱水的宁静,粼粼细碎的五彩光斑便随着涟漪,层层叠叠扩散开来。河流日夜滋养着村庄和田地,静默地倾听村庄的各种声响,收藏水湄人家的各种秘密。
    我武断地认为,因为河流收藏了人们太多的秘密,而变得神秘起来。那一个个埠头,便是人们探究河流秘密的门径,那会通往河流的内心吗?可没有人从这些通道深入过河流内心。至少从小到大,我没有看见过。唯一能够进入河流的,不是灵魂被河流收留了,就是离水以后,他也说不清曾在河中见过什么。那些被人钓上来的鱼儿,鱼唇一张一翕的,一定想告诉人们什么,可饥饿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开膛破肚,洗净下锅了。
    一个枯水的季节里,河床浅的那条小河见底了,终日深藏于流水下的秘密暴露出来,淤泥、砖瓦、枯枝、陶罐,还有一些来不及逃离的小鱼小虾,和钻在泥中的螺蚌。我甚至还看到了久找不着的铁圈。许多疑问随着水位的下降得以澄清。但是,相邻的那条大河并没露出底来,它仍然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似乎我们应该相信,河流是村庄最好的朋友,它细心地替村庄收藏爱恨情愁,却把自己变成一个巨大的问号。

名唤西张的村庄

    风从西边来时,要越过小山包,漫过小河,抵达我家的院墙。而每一天结束,我们是村庄里跟夕阳最后道别的几户人家。有时,你在乡村会感觉到时间的凝滞,就如同在我的出生地——西张,鸡鸣狗吠,风吹日晒,总有老人倚着院墙寻找冬日的暖阳,也会有调皮的孩童挨揍的声音惊醒了半个村落。
    有一两条小河,把西张跟另一个村庄隔开。从字面上,你可以看出,还有一个村,名唤东张。它们分别容纳了几百号姓张的男女老少。我曾经无数次探究过我们这一族人的来源,但那些目含眼屎,嘴里喷着怪味的老者无一能够解答,他们神情倨傲,好像从一出生他们就长在这里。但那样坚决而武断的结论,无疑只是一种虚幻的骄傲,似乎从远古蛮荒以来,西张就出生并站立在这个流水环绕的小小平原上。村庄里的人觉得这结论理所当然,没人觉得荒唐。是啊,我看不见村庄何时出生,也没信心能活到看见村庄消亡的日子。他们跟我没什么两样,只能以自己活着的现在,推断村庄的过去和未来。抛开这些不论,屋后的后沟蜿蜒曲折流经西张和东张,使被另外的村庄隔开的它们有了一定的联系。河边有一种树,是村子里最多的,是其貌不扬、难堪大用的木麻黄树。我家屋后站立了一大排木麻黄,自我懂事起它们就在那,一年又一年地成长起来,枝繁叶茂。我看不见木麻黄的出生,如同我不知道村庄的来历一样。在大风的季节,木麻黄呼呼叫着抵挡狂风,守护河堤,有时大雨冲刷掉泥土,露出虬张的根部,似乎在那一刻,人们才知道,是它们在默默替人守护家园。然后,人们把它们当作村庄的另一个主人。其实,我更倾向于寻找村人与木麻黄之间在精神层面的共同点,不择环境,安静生存,顽强地活着。你也许可以看到,一棵被锯倒的木麻黄,在某个雨夜之后,那残存的树桩上,陡然长出绿绿的枝桠来。它们在村庄的地位,远远高于松、柏、柳、桃,也是为数不多、结出青涩瘦小果实的荔枝、龙眼或番石榴树所无法比拟的。
    木麻黄跟人亲近却又疏远,跟流水比邻而居,在我的想像中,它们一定懂得临水梳妆。但河水并不只是为木麻黄而存在,它们更重要的职责,是为了村人的洗濯、灌溉。那几条名唤后沟、大沟之类的小河,虽然粗俗难听,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作为河流的本性,轻盈、滋润、多变、诡谲。我亲眼见过掉进河里淹死的人有两个,水鬼一词经由老人的嘴,栽植在我的记忆,时不时地会冒出来吓我一跳。另外还有一些有关水鬼的传说,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摄人心魄,它们的发生地在远离村庄的稻田边、夜色里,因为旁观者的缺席,才显得更加诡异莫测。比如谁暗夜里见过水里浮沉的脑袋,谁路过那条河听到有人唤他,更玄的是,有人插完秧在人畜走空的旷野去河边洗脚,差点被拉进河里。这些传说具有值得传播的几个要素:当事人和水鬼,真实的场景和玄幻的色彩,便于口舌相传和在大庭广众中宣讲,最重要的,还带点警示作用,例如远离污秽之地,行事要端,等等。但暗夜里,我睡在面窗的床上,往往神思恍惚,似乎看到水鬼自远离村庄的河边,顺着流水抵达屋后的后沟边,在木麻黄树下探头探脑。
    在村庄,河流往往还有另一种功能,总是被当作某种界限而存在。河流隔开村庄和田野,道路也是。道路这边密密长着房屋,另一边孤零零地站着一两座房子,常常让人觉得孤单和冷清。以前的田野,颜色丰富,栽种多样,蚕豆花、油菜花,绿稻苗、红番茄,油麻地、甘蔗林。我这样说,并不是说现在的田野颜色和品种少了,只是变化不如以前经常罢了。西张的地,散落各种,跟别的村庄交错分布,我所知道的,有与名叫后洋、黄厝、梧巷、东张等村庄相邻的地块,一起栽种时,人们可以随意攀谈,轻易听到对方村里的新鲜事,消息便长了腿,自这个村跑进那个村。那天,我多看了班里那位漂亮的女生几眼,第二天便招来邻村婆娘们的大笑。
    想起村庄,想起西张,脑里最先涌出的便是这些河流、树木和田野。它们作为物的存在,注定逃不过时空的摆布。我顺着另一条路,穿过另一个村庄才进入西张,看到流水悄悄撤出河道,田地收缩了地盘,只有荒草依然倔强,日复一日地疯长,跟雨后春笋般生长的高楼敞院攀比速度。我在当初作为界限的道路上缓步,辨别田野与村落的界限,看到四五层、五六层的高楼后面,残砖断瓦似隐似现。旧房并非来不及被人拆掉,只是被人当作某种象征依然保留。

河流和眼神

    村庄四周的河流,名字都土得掉渣,大沟、后沟、横沟,只是表明方位和大小,如同把孩子唤作阿猫阿狗一样。由此可见,对于身边这些流淌了不知多少年月的存在,人们并不很在乎,或者故作亲近,取名多少出于习惯,随意性极大。区分它们,也往往凭着彼此交汇的拐角来判断。河水日夜都在交流,对这样的叫法大概不很接受。但它们从来不说。它们把很多事深藏起来。站在岸上,看风吹起的涟漪,我以为,河水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在不停地来来往往。夏天下河游泳,踩着河床,有时是淤泥,有时是沙子,还能捞起一两件锈蚀的铁件,破碎的碗片,还有一些残砖断瓦。那一次干旱,后沟裸露出一大截河床,在阳光的曝晒下,龟裂得像失水的田野,这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河流秘密的切口。平常,如果坐在船上,沿着后沟,顺着大沟,去几里外的田野,我将看到许多裸露的树根盘绕,样子虬劲,颜色暗淡。一些被河水啃噬掉的河岸。那岸上的人似乎走动在另一空间。由于比地面低,在船里往上看,仿佛天也更加高远了。
    河流只接纳它们愿意接纳的,这个结论是我自己下的,并曾让我着迷了许多年。落叶,稻壳,纸片,木板,只能在河面上漂流。但另一些东西会被包容。一个瓦罐原来是漂浮的,如果它愿意灌满水,它会被允许进入其中,去盛装属于河流的秘密。闲时,人们用自制的工具向河里打捞,得到鱼虾螺蛤,还有残渣。竹竿在正常情况下是被拒绝的,可我用竹竿去戳流水,通过手上的感觉,会获知河底的高低起伏。我戳到后沟与大沟的交汇处,竹竿竟触不到底。奶奶说那里有个洞,直通龙宫,掉进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但她还说,以前爷爷他们用竹筐从那里捞起来几大筐黄鳝,个大性猛,味道极好。说起来,深洞大概是存在的,龙宫则不太可能,那些神仙哪会那么随便,选择在我们这个偏僻的村庄开一个出口?那时我刚好听到一个传说,说一个勤劳的后生在水缸里养了一只螺,后来变成一个大美女,与后生成亲。要是爷爷他们也在水缸里养一条变美女的黄鳝,难道她会是龙王的私生女?
    另一个更可信的传闻是,某一年清淤挖沟的时候,村民们从横沟里挖出一截粗粗的圆木,有人判断是船桅。这个传闻是堂叔公他们聊天时说的,据说是他们的爷爷传下来的话。附近好多个村,名唤沙坂、定庄、沙堤、遮浪、华堤、江东,无不跟海堤、沙滩有关,让人想起“沉七洲、浮莆田”的传说。莫非奶奶说的有洞直通龙宫,也跟这个传说有关?但深洞所处位置一直被河水深藏不露,河水日日呈现在人眼前的,总是缓缓流淌,或大或小的涟漪,晃悠几片落叶或一叶扁舟。
    在一个初夏的早晨,我看到阳光斜斜照着,后沟水面上有一层似有似无的轻雾。患病的奶奶扶着岸上的一棵木麻黄树,目送我离家,眼神里若有轻雾。我即将拐过墙角走远,回头望去,仍看到奶奶和树站在那里,可已看不见后沟里的河水。

临水垂钓

    我总是在夏天去河边钓鱼。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常常钓鱼。只是那时,连续好几年都在夏天去小河边垂钓。春天里气候宜人,万物蓬勃发展,我却总晕晕乎乎的,睡懒觉,上课打瞌睡,逮着机会也要眯一会儿。冬天太冷了,一层又一层不保暖的衣服套在身上,臃肿又笨拙。而一到秋天,可忙活的事多了,摘果子,捡稻穗,觊觎少之又少的月饼,或者掂两片黄叶,撕扯得只剩干枯的脉络。
    我从来不知道夏天是否合适的垂钓季节,也没有思考过,鱼儿的习性、喜恶或取舍,应该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在寂静的河畔,藏在树荫里躲避燠热,用自制的钓竿,恭候上钩的鱼儿。每一回,我把虚假的食粮抛入水里,毫不犹豫地,把谎言和祸心射入水中,向着蠢笨的目标。我们常常理直气壮地把假象抛出去,堂而皇之地站着,看别人把虚假当真实收起来。但每回都收获甚微,到暮色浓重时,我仍然得端起小瓷碗,去村中央的供销合作社,买几块咸萝卜、腐乳或一些油炸蚕豆粒,当作晚餐的菜肴。
    有一群鱼游近我的鱼饵,他们嘻嘻哈哈地嘲笑我的愚蠢,嘴里吐着泡泡,说着直白的结论。“这也太假了,谁会那么笨。”“那家伙好蠢,明知道我们不会上当,还天天呆坐在那里,真不知道他脑里是不是进了水。”“是啊,是啊,我们在水里,脑子都是干干的,他在那岸上,却进了水。不如跟他换换位置好了。”“我们把那假货扯下来,免得看着恶心。”“对,对,对,让那家伙一无所得算了。”……于是,他们啃、咬、挤、撞,极力避开鱼钩锋利的尖牙,没有伪装的鱼钩终于露出獠牙,毫无威胁的獠牙。他们哈哈怪叫着,盯着逐渐抽离水流的鱼钩,集体发出嗤笑。另一群鱼在另一个时间游近我的鱼饵,他们不屑一顾地游过去,连嗤笑都懒得发出一声。
    当然,我看不到水面下的动静,我看到的只是一次次提出水面的空鱼钩,那些我装在钩上的面团、切成一截截的蚯蚓段,已经永远消失在消逝的时间里。近在咫尺,原因却模糊莫辨,答案远在天涯。咫尺,天涯。秋风顺着消瘦的水面,悄悄吹动头顶的树枝,几张黄叶飘落,把麦秸做的浮标撞一下,碰一下,漫无目的,毫无所得,沮丧地晃悠向远方的桥洞。
    再一群鱼游过来,在平常里嬉笑打闹的地方停留,四处寻找,他们互相询问,打听那个脑子进水的家伙去了哪里,寻找那个惹得他们哂笑的诱饵。流水被他们的肉体分开,时间被他们的身躯分开,迅即又合到一处。我转身离开岸边,把鱼竿扔在堂屋,奔跑向秋天的原野,心里面慌慌张张的,因为冬天很快就要到来了。
    晚上,灯火昏暗,奶奶睁着昏黄的目光,拾掇废弃的鱼竿,准备让它重新支撑起蚊帐,布满老茧的手,竟然被鱼钩钩住了,鱼钩的獠牙深陷肉里。这是那个夏季里鱼钩最大的收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