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三国志

2020-12-14叙事散文阿贝尔

出蜀 从江油到略阳一直是夜晚。不适,睡不着,有崩溃感。昭化、广元、阳平关都在半梦半醒中。我一直梦想体验乘火车穿越中国腹地,而今起程了,又对自己的梦想没有信心。火车像一根游丝,把我带往它的必经之地,让我在被动中感受到“轻”。秦岭,或者准秦岭
出蜀   从江油到略阳一直是夜晚。不适,睡不着,有崩溃感。昭化、广元、阳平关都在半梦半醒中。我一直梦想体验乘火车穿越中国腹地,而今起程了,又对自己的梦想没有信心。   火车像一根游丝,把我带往它的必经之地,让我在被动中感受到“轻”。   秦岭,或者准秦岭。隧道,桥梁,隧道,桥梁,反复循环,渐渐明亮起来的白昼也反复循环。山地雪白的阳光也反复循环。属于末梢的嘉陵江,属于川、甘、陕交织的角落,属于炎黄子孙的地球的寄居者,构成一个仲春的黄土的社会的立面。汽车在与火车赛跑,拉草料的拖拉机在与火车赛跑,骑自行车的小孩在与火车赛跑。自然被抛弃了,但赛跑的一瞬被我的眼球和镜头抓住,成为了我情绪的某种永恒。   没有想到,秦岭,这样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一个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在我的视野和感受中却成了一个诗歌的意象,一个艺术的巨大元素。   河流蜿蜒,山峰万千,地域的风情万种,我的视线从车窗发出,穷尽到水的底层、天的边际、人的姿态与内心,外加记忆和想象(《创业史》、秦川牛、《秋菊打官司》、诗人秦巴子)。庸常的植被与秦岭搭配,便脱离了庸常,雅到了一个艺术的境界。满河谷的小槐花,漫山遍野的小槐花,细碎,乳白,让我错觉为我们涪江河谷的水查花。我倒希望是水查花,有一种铁的硬度,花香的硬度,灌木的硬度,节制生长的油滑的硬度。秋天,会制造另一番风情。知道是槐,是槐花,我就莫名地失落。槐是太鬼了,槐花是太柔弱了,气味有一种不良倾向。我不知道我失落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这些,这些对槐的理会。   山坡上正开花的核桃树、油桐树、苹果树告诉我,我们已经被钢轨和电力抬升到一个很高的海拔。河流消失了,风情消失了,视野里只有荒野。荒野也是一个高度,不仅关系到海拔,更关系到审美。远山的轮廓,近峰的色块,山腰铁道的线条、隧道的暗影,裸露的山崖,秘密的原始森林,自古就那样站立的古木……晃然而过,像把扫帚,轻扫着我们的眼睛,沾染上我们心湖的水。秦岭,本身只是自然的造化,因为铁路,又成了我们人的造化;因为像我一样略知艺术的过客的过访,又成了审美的造化。我不想像别人一样描述秦岭。我没有描述的能力。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乔木灌木就是乔木灌木,铁轨也就是铁轨,比秦岭有高度的山多的是,比秦岭具有美学造诣的山多的是。我把秦岭变成文字,只不过是秦岭于我的陌生。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次列车翻越秦岭,车厢里面是一个世界,车厢外面是一个世界,唯一的交融便是像我们这样的幻想家的望、闻、听、想。
??
  秦岭还是南北的分界。翻过秦岭,就是北方的风土。宝鸡天空的颜色、空气里的沙尘、上车人的口音……都在证明这条远古的定律。车到宝鸡,意味着我们行程路线将由南北转向西东。 秦国   过了秦岭,就到了秦国。我这是第二次身到秦国。第一次在1987年夏天,诗歌的我逃亡海南,车过秦岭是在夜晚。那时我年轻,视野一直向内,无视外界,秦岭秦地与我无关。其实,我们每个人早已说不清自己的来龙去脉,或许(很可能),我们本身就是秦人,秦地本身就是我们的老家。火车在渭河平原上穿行,我有这样的来自血脉的感觉。我的祖先在黄土的田垄上耕耘,拾掇着秦砖汉瓦,风从西北利亚或太平洋吹来,他们只知道黄河和雪花,只知道孔子和粟。雷电从陇东一直闪到渭河,洪水改变着河床也改变着他们的命运。迁徙的情景是一部诗史。我的祖先是商人、秦人、汉人、唐人……火车停靠在咸阳车站,站牌上“咸阳”两个字在火车的震颤中轻度不安。咸阳,秦始皇的首都,我们祖先的第一大驿站。熙熙攘攘,我看见无数侧影,他们是兵马俑,是凯旋的将士,是归顺的臣民,是异域的商贾,是消遣的歌女……田野(熟透的土地)、树木(像我们一样属于后继的生命)、沟壑(水流的遗迹)、村落(保存时间质地的酒窖)、城市(文明的结局)、天空(除开变质的空气云团,便是亘古的虚无)在我的视野奔跑。我自己的家园。奔跑的不该是火车,该是我孩童的祖先,在商的北风中,在周的阳光下,在秦的暴雨里。我看见他,看见他们。阿房宫绵延几百里,从咸阳到郦山,壮观雄奇在我记得的《阿房宫赋》里,在我对铁道两旁看不见边际的石榴园的重构里。西安到了,列车擦过它的后腰,轻微的伤口几乎没有感觉。我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世界之都,是世界最成熟的一个石榴,她的颜色和气味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不见大雁塔、小雁塔,却记得韩东的诗句……我知道兵马俑在哪里,我知道秦皇陵在哪里,我知道杨贵妃的故事和华清池里水的变质,我甚至知道五间厅里蒋介石慌乱的细节……我把华山指给他们看。然而,从中午到傍晚,从宝鸡到潼关,我怎么就没有听见一声秦腔?列车上播放着刘义伟的嘴白和列车长的注意事项。秦地,秦人,我记得无数的人物,而今能点到的不是平凹,而是伊沙。伊沙写诗,爱好足球,关键是胖。潼关(怎么就不是涵谷关?),并未见到显著的关隘,天色已晚,我在铁轨两旁找牛(水牛),企望发现一头得道的水牛和骑牛的李聃,还有那个可爱的守关的长官。没有,只有窑洞,废弃的窑洞,和飘飞的代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垃圾。
?? 郑国
??
  5月1日凌晨,或5月7日夜晚。潼关以东。   如果说秦地是我们祖先的思维器官,那么潼关以东便是他们的消化器官。火车出关,径直东去。灵宝、三门峡、绳池、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即使有南北偏向,也只是交通的波澜。夜色渐渐浓,隐去了三门峡的北方城市的爪子和颜色。没有气味。气味都在车窗外游荡。一边是黄土,一边是田园,仿佛铁轨就是一个国家的南北分界线。灯盏在远方,昏黄,黯淡,像是弥漫着尘烟,呈现着陌生的市镇。隐退市镇的生活是民间历史的延续。吸毒,恋爱,赌博,聊天,凶杀,酗酒,色情……人所可能的交易正在进行。非常正常。火车准点抵达洛阳。虫子在麦地鸣叫,分不出是北方口音还是南方口音。我的听力透支的耳朵早已跟不上兴奋的野心的节奏。郑州,开封,商丘……商周在这里有过繁荣,像我们黄昏看见的茂盛的白杨林。殷墟不也是在这个走廊吗?   这真是一个走廊。在时间里繁盛过的走廊。留下过辉煌的历史碎片的走廊。7天之后,火车和我们还将返回,但历史无法返回。倘若历史也能跟随火车一同返回,我们将会遇见怎样的风景?桀,纣,文王和武王,姜子牙,秦始皇,陈胜和吴广,刘邦和项羽……部队刚过,残火还燃烧在屋檐,受惊的鸡犬还没有安宁。有人在玉米林背后吹萧,悲凉里透出黄河泛滥的阴郁与宏伟。   夜深了,软卧车厢熄了灯,喧嚣了一天的旅客沉沉地睡去。在一个国家靠进胸脯的夹缝睡去或者失眠,是非常有意思的。五千年(甚至更久远)的熟地,还在耕种,还在生长,还在养育,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一个疼痛的奇迹。秦,楚,燕,韩,赵,魏,齐……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战国七雄(也许更多)都有着公共关系的地带。像商周于我一样,甚至像蛮荒时代于我一样,对于这个奇妙的交通和历史走廊,我是无比陌生的。我甚至感觉,我的任何一个祖先也不曾涉足这里。唐以后的历史可能要清白一些,尤其是宋,把很多民间的生活细节都显露在了洛阳纸上。《清明上河图》可能是留存至今的有关这个走廊的最直观的信息。元以后,这个走廊便渐渐退出了历史,不南不北的“中心”地理位置日显平庸,而淘尽宝物的贫瘠更是被人嫌弃的原由。   火车在开,最长时间的停站也不过六七分钟。5月1日凌晨,5月8日凌晨,我两次穿越这个走廊的时候都是黑暗。除了车窗外提供给我电杆、碎石、钢轨、白杨树、麦地,枯黄的灯光,废弃的土门,便是教科书上的已经被遗忘的点滴历史。黑暗遮蔽了地貌,也遮蔽了历史,保持着一贯的陌生和神秘。地貌可能变迁,历史可能重演,但那些在商丘、开封、洛阳、绳池的土地上呈现过的历史细节却已经是虚无而永恒。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