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走不出“秦腔”

2020-12-14抒情散文秦人
走不出“秦腔”生是秦人自然熟悉秦地,幼时与汉、唐陵墓为邻,不期然的东望平帝与哀帝,西看汉武大帝和骠骑将军,旭日东升的时候,万道阳光耀眼的装扮着秃秃的陵园,夕阳西下,暮霭中听到铮铮的铁流声,汉家军卫国戍边的战争还在继续。作为秦人自然喜欢秦地,
          走不出“秦腔”   生是秦人自然熟悉秦地,幼时与汉、唐陵墓为邻,不期然的东望平帝与哀帝,西看汉武大帝和骠骑将军,旭日东升的时候,万道阳光耀眼的装扮着秃秃的陵园,夕阳西下,暮霭中听到铮铮的铁流声,汉家军卫国戍边的战争还在继续。   作为秦人自然喜欢秦地,忘不了秦腔这种乡音,时常在梦里还享受着美好的唱词,虽然喜欢,可是自己不会唱,记得一次唱给同事听,她却说“不是川剧,就是越剧,要不然就是京剧”,因为我的发音已没有了秦人的风格,可是我还是喜欢秦腔。毕竟从小就是秦腔故事教育着我,鞭策着我的成长。人说“秦腔走不远,就像老陕离不开家乡”,我很理解,八十年代初期,我和十多个同学来到巴山蜀水,如今大多已经回归秦地,只有我们几个由于能力问题无法归去,其实都有回归的思想;秦腔需要地域环境,我们的生存虽然不会是那么狭窄的条件,但终归还是受传统的影响太多,总觉得故乡的月亮要圆些,黄土地下的泥水要甜些;我知道我这一生也不会走出秦腔。   记得第一次看秦腔,那还是皮影戏;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时期,幼小时候的事情记得不多,记事的时候应是上学前夕,当时塬上农村的文化节目就是放电影,都是些传统的打仗故事,要么是打日本,要么是打国民党顽固派,隆隆的枪炮声,划破夜空,故事里我们学会了对敌人的很,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蓦然一天,伙伴们说,今晚有戏,有戏?什么是戏?下午早早的打了一筐猪草,急急的吃了晚饭,拿着两个小凳子出了门,一个是给妈妈准备的。   到了村里,西头灯火辉煌,想必唱戏就在那里了,嚷嚷嘈嘈那里聚集了很多人,我到的时候,土台下已经围的水泄不通,很快找到要好的伙伴,他在台子的正前方占了位置,我就挤了进去,我们看着红红的幕布,谈着当天的趣事,其他的小伙伴在追逐打闹,因为我俩瘦小,也因为想着要占地方,就那样一边心里痒痒的看着,一边静静的坐着,不久妈妈来了,再不久戏也开了。   记不得当时演了几出戏,我却对《金沙滩》那场戏记忆犹新,由于是第一次看老戏,文戏看不懂忘记了是很正常的,武戏的激烈和紧张时时抓着我的心。为了保卫大宋江山,老令公奉皇帝之命带着七狼八虎赴北国之邀出席双龙会,大郎因貌似而装扮宋王,二郎、三郎等随身保卫,其他兄弟也随军前往,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谈判遇到变故时,“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随着一声低语,大郎抽出宝剑,可怜玉树临风的文官不是狼主的对手,顷刻间血染黄沙,二郎、三郎杀出重围,不见了兄长的身影,急火中烧的又杀将进去,二郎看到大郎死去,想起出发前老令公的嘱咐,抬剑自刎,三郎独立难撑大局,被乱军砍死;四郎被俘,五郎出家,七郎搬救兵死于潘太师之手,八郎落荒,唯一个牛郎领残败之兵回朝,至此杨家一门忠烈七零八落的所剩无几了。宋朝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其实我领悟最深的还是人就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有用,杨家将是我们很好的榜样。现在我只要一看到“秦腔”两个字,就会记起那激烈的锣鼓家伙的声音,看到老令公与老太君的悲态,想起那场皮影戏。   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样板戏,至今很多唱段还能唱出,只是在记忆中较为淡薄罢了。   接着文革结束了,恢复了高考。79年,就在我复习准备重新参加高考之际,秦腔电影《火焰驹》、《三滴血》在家乡上演,惴惴不安的看完了《火焰驹》,只记得是一个唐朝的爱情故事,最感人的就是“卖水”那一幕,兵部尚书的弟弟因哥哥被误传投敌而沦落,以卖水为生,未婚妻因相思而令丫鬟带来花园,情人相见,几多幽怨,之后,二人相约逃离;从此我知道了“爱情要经过磨难,才会甜蜜”的道理。《三滴血》上演的时间更是接近考试,为了能稳妥的进入高等学府,我舍弃了观赏的机会,那时的声音是通过高音喇叭放出的,我是在一种矛盾的心情中听完电影的,后来,我的老师却以此为榜样教育后来的学生们,其实我当时是多么想去看看呀,虽然没有去,却也没有太大的收获,历来擅长作文的我,却是在电影散场后急急的完成文章收尾的,后来语文老师说,根本就不像我的作业。   求学期间我到了周陵那个地方,文、武、成、康依次列队,校长办公室在民国的时候叫民主楼,图书馆就是周陵的大殿,红墙碧瓦,红色的大柱子有一抱多大,长长的回廊诉说着逝去的岁月。每每下午放学后,我总会和挚友一起爬到武王陵顶,看看渭北塬上的景色,特别是高中毕业之际,我们上去的次数就更多了,谈话的内容也就广阔了,求学、未来、事业以及我们的共同爱好对文学的追求,曾经相约要进行竞争,犹如当时的文理科目竞赛,看看谁能率先有所作为,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他去了亲近大漠的兰州,我却走进了省城西安,漫长的求学路和激烈的校园生活使我们失去了联系,不知我的朋友你还好吗?也许你已回归故里,沐浴着秦汉的日月,可我还在巴蜀之地默默的追寻着,不知你还记得我吗?还想着那曾经的约定吗?不过我还记得你那高昂的秦腔唱段和那似于包公的相貌,忘不了你高哼的那段《铡美案》。   第一次进剧院也是看秦腔,那是我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记得是五一节期间,当时一个同学的父亲在西安“五一”剧院工作,老人家为了教育我们,也为了让我们喜欢秦腔这一古老的精粹,买的票是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一个高中同学的母亲陪我们一起观看。戏曲名字是《状元与乞丐》,讲的是一个大户人家,同一天出生了两个儿子,算命先生却给了两个命运。夫人生的儿子命属状元,二娘生的儿子命为乞丐。一句无影的话造成了两个不同的待遇和命运,夫人和儿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二娘带儿子沦落破庙;后来夫人生的儿子因胡作非为而坐牢,二娘在逆境中教子成才。感人的那出是小妾教子读书的情节,贪玩本是儿童天性,可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和对未来的期望不得不严加管束,高举的藤条“啪啪”发响,每一下都抽在娘的心上,儿子呼天喊地,无人回应;娘的泪水两行,懵憧的儿子猛然醒悟,向娘表示要发奋读书,重新做人;母子对唱,感人至深,后来二娘的儿子做了状元,现实和命运打了个颠倒颠。
后来又在哪里看了《屠夫状元》,讲的是亲生儿子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尊严和父亲的声名投到奸臣门下,想法设法要把自己家中的宝物想给奸贼,老夫人深明大义的决然带女儿流落民间,一个好心的屠夫收养了娘俩,平民的日子过得平和。有意思的是女儿和屠夫的对唱,爱情的见证,可算一绝,“跟着当官的做娘子,跟着杀猪的翻肠子”,是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正面解说,也是爱情坚贞的又一起先。后来新皇帝登基,寻找国宝,献出国宝者封为状元。老夫人让屠夫献宝,屠户不愿,这时才知道人家是官宦之家,无奈太夫人和官小姐都是识理大义之人;最后屠夫献宝,封为状元,皇帝赐婚,佳偶天成,大快人心;铲除奸臣朝野欢喜。这里我学会了善良的意义,理解了什么是小节,什么是大义。   就这样,秦腔不断的为我的成长作着注解,为我的心灵添加着养分。   黄天厚土,大漠风沙,适合于秦腔的流动和发展,一如秦腔的唱腔;夏日的阳光般浓烈,春天的花园般耀眼,冬天的北风呼啸,秋天的黄叶漫天,这是秦腔中正派人物的抒情; 激烈时犹如狂风暴雨,抒情时如种子发芽,说好听些是“竭尽全力”,说难听些是“鬼哭狼嚎”; 女声的表现就更加困难,如果没有相当的基础是无法唱完一段高腔的,因之当地人说秦腔是“挣破头”,。“说的比唱得好听”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意思是某些人说的好听,就是不能付诸行动,可是对于许多的外地人来说,秦腔的对白也许好过唱腔,因为容易理解和接受,那激越的争辩、缠绵的叙述,再加上有趣的方言和婉转的女声确实是一种享受。我喜欢她们的轻轻咏叹,也喜欢她们的奋力抗争。   行家注释秦腔说: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粗犷、慷慨激越铿锵有力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这一切会使你有“经渭分明”的感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关于秦腔的艺术性,我感觉自己难以阐述,我只是因她的故事而成长,才喜欢她。   现在我还在巴山深处为了生计而忙碌着,闲暇时分也想听听秦腔。每年春节回家,老娘的热炕上一坐,老娘的音容笑貌和“秦之声”的精彩故事使我留恋不舍的情节,任门外的西北风肆意吹着,任漫天的雪花尽情的飞着,我的心中是无限的温暖。每次回单位时我总是一种无奈的表现,无法带走家乡的黄土、风沙,无法带走秦腔和热炕头,无法带走母子的深情。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我帮了很大的忙,我先后买过,录音机和录放机的磁带,VCD盘子和计算机的光盘,《辕门斩子》、《血泪仇》、《庵堂认母》、《周仁回府》、《五典坡》等传统节目,由于自己缺少音乐细胞,因此所有的一切只是简单的欣赏,蓦然的几句哼哼,是自然的流露,不能换得半点喝彩。   我知道我这一生是走不出秦腔的,因此也一直想着退休后回归故里好好的听听秦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