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携子泰山敬祖

2020-12-14叙事散文蓝水怡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47 编辑

               《携子泰山敬祖》文/蓝水怡虽身居大城市,然喜登山。每年寻机至少登山一次。今年七月底携子首登泰山。一、偏向泰山行以往每次登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47 编辑 <br /><br />               
            《携子泰山敬祖》
             文/蓝水怡

  虽身居大城市,然喜登山。每年寻机至少登山一次。今年七月底携子首登泰山。
            一、偏向泰山行
  以往每次登山与此次泰山之行有很大不同。或因出差学访至某一处名山,便由会议安排登山游玩一番,那时的心情是悠哉优哉的,有时还随着一行所谓有头有脸的人装模作样附庸风雅一通;或临时兴起,背起背包,怀揣上些碎银子,乘车扑向无甚名气的大山或小山,下了车就撤欢似地向山上跑,那时的心情像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打从心眼里涌出一股股地甜蜜、窜出一串串的开怀大笑。别管是厮厮文文的游名山,还是大山小山的野跑,都是我提前不曾预知的游玩,带来的皆是意外和惊喜,文游野游生的全都是一身的轻松。
  择泰山而行,是一年前就生出的念想。先是对儿子说:“妈妈明年带你去爬泰山,让你在高考前好好体验体验攀登的滋味。”儿子听后咧着嘴不出声地乐。后又对亲人们说:“明年我要带儿子爬泰山。”亲人们嘱我别失言,一定要带孩子去。再后来每到一处有山有水的地方,莫名其妙地就会勾出泰山行的心思,我便对同行的人也唠叨一遍:“我儿子高考前,我要带他去登泰山。”同行人听后也大加赞许,告诉我一定要去碧霞祠看看,然后还颇为神秘地附在我耳边小声叮咛一句:“一定得好好拜拜碧霞元君啊,灵着呢!”这一遍遍的念叨,竟对泰山之行愈加地神之往之,虽曾多次淡然泰山,借故推掉去泰山的机会。这一次次的唠叨,搞得心里也似欠了笔债,非还不可的债,不禁暗暗寻思,莫非真欠了哪个的债,必须到泰山偿还?
            二、驱步向云天
  30日晨,随旅游团驱车前往红门,始登泰山,而非岱庙。行前,本打算应孩子想锻炼能力的请求,来一次自助游。了解行情的朋友建议还是随团游好,说随团游省心、便宜,路上有空调车,来回火车上有坐席。因了这么多好处,终还是选择了随团游。心是省了,游泰山未游岱庙的遗憾却相生了出来,其间还有多处小憾。真真是有一得必有一失,无人能幸免!
  至红门,下得车来,导游对着立于崖壁前一张有景点名称的地图,略作游程指导,因首登泰山,行前又未多作了解,听得我云里雾里的。只记得导游提到,其间要爬6000多个台阶,心想不过6000多步,小菜一碟;中天门可乘缆车上南天门,立刻对身边的儿子说:“谁坐缆车我们也不坐,否则白来一趟!”;过了南天门就是岱顶,顶上有天街、碧霞祠、玉皇庙、日观峰,听着这些名称,开始对泰山生了些想象,恨不得一步跨至天街,登上玉皇顶抒一腔豪情,再到碧霞祠拜一拜泰山女神,多沾些灵气,保儿一生平安,我也求个后半生能平平静静地渡过——
  过红门,终感已踏上登泰山之路。随众人抬阶而上,经万仙楼,行数步,只见山道右侧一处红墙灰瓦的院落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一棵十米左右的古树卧于山道左侧,侧耳倾听有淙淙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不禁暗赞泰山竟有如此秀美之景。近瞧院前石碑和古树前木牌上的介绍,才知此处为斗母宫,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重建的,初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此宫又名龙泉观,猜想定与耳听的泉水声有关,果然,绕宫而行,见有溪水环抱道观。古树也为明代所植,因形似卧龙,故名“卧龙槐”,又名“母子槐”。见有妇女儿童在宫门前照像,儿提议要给我照张像,我偏胡解宫名言道:“这地方我们谁也不照,我不愿意你斗母,我也不想斗儿。”儿笑我曲解原意,娘俩哈哈大笑着又继续登山而行。回家后,听朋友介绍,才知娘俩于此错过一处奇景。经斗母宫向东北500米,有一处约1800米的缓坡,名经石峪,经石峪有一面石坡,坡上刻有金刚经,字大如斗,并有流水漫石坡而过,听听就感振憾,我们却唯有遗憾。人生憾事何其多,不过一部斗大字书写的金刚经,罢!罢!罢!
  又登数阶,过壶天阁,见一石牌坊上书繁体的“回马岭”三字,儿一脸坏笑:“妈,您老人家若感劳累,便可由此打道回府了——”我哈哈大笑:“臭小子!你能上我就能上,我是定要亲临玉皇顶,而小一小天下啊——!”娘俩没再回头,一口气爬上了中天门。
  入中天门,部分游人乘了缆车上南天门。娘俩稍辩方向,继续前行,竟逢一段坦途。人被置于青山怀抱之中,顿感气爽境幽,脚步也轻松了许多,便多留意了路旁的细微之处。仰观古树,见高处都钉有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子,踮足观之,仍感字模糊,便让孩子细辩。儿说牌子上有四位数字,一定是泰山人给每棵树编了号,入了档,进了册,娘俩不约而同对泰山人如此细致地爱山护林大赞不已。纵观蜿蜒山道的棵棵参天大树,树枝和树干上都缠绕着丝丝红线,一眼望去,似一条红色的长龙腾盘山中。这道人为的风景线,令人感觉泰山不只有险峻、壮丽、秀美,也颇通人性。我告诉儿子,那丝丝红线一定系着无数母亲对儿女的祝福,系着众多儿女未了的夙愿,只有这棵棵古树能承载得起,也只有这座蕴含着几千年历史的泰山才能承载得起!
  坦途将到尽头,路旁两棵未钉蓝牌(未入册)的枯树枝上,绽出数片绿叶,鲜绿鲜绿的,随微风轻颤。我兴奋地指给儿子看,见他颇不以为然,便摇头晃脑地咕哝出一串长句:“不知这两棵枯树在此默默站立了几百年还是几千年,迎送过多少来来往往的王公贵族、文人墨客、普通百姓,见证过人类多少大悲大欢、大沉大浮。人们以为她们已死,未将她们注入名册,它们却奇迹般地复活,再一次向人类证明生命的坚韧,精神的永恒!”言毕,儿默默地举起相机将它们永远定格,我欣慰地笑了。
  拐过一个小弯,游人渐密,人声渐杂,听旁边有人喊:“十八盘到了——”,我心里一紧,想起儿子前面一路难行处的搀扶,便赶紧在路旁的小店买了一根雕花的龙头拐杖,借来第三条腿助力上山,好让儿子一门心思地向前跑,不用总惦记着照顾我这个心脏不大健康的老妈。
  上了十八盘,我虽借得第三条腿,仍不得不十步一喘二十步一歇,低着头吭吭向上爬,根本顾不上细观两旁的山势险峻与历朝王公贵族文人墨客的碑石题刻。倒是儿子抖擞着精神噌噌地向山顶一步一纵,走一段便停下驻足,举着数码相机,捕捉一处处风景,按动快门,将一山一石,一碑一刻,一草一木,尽印内存卡中。孩子在前面跑着,我低头在后面一步一步地登着。我看到眼前有无数叠加着的透明的脚印。这脚印中有为历朝皇帝上山封禅抬轿轿夫的足迹,是他们把历朝皇帝抬到山顶,拜了山拜了神,求了国泰民安,保了天下百姓的安康;这脚印中有一对夫妇相携相搀而行的足迹,他们是我的父母,如今他们仍相携相搀于人生路上,步调更一致,行得更安稳;脚印中还有我儿刚刚踩出的浅浅的足迹,我复又踏上,帮他踩得更实在些,以后更长的路,儿只能靠自己独行,这样的忙我是相帮不上了——!
  终于上来了,终于登上了南天门!我和早已等在上面的儿子击掌三次,以示祝贺我们共同完成一次登山壮举。这时再回头望着仍在如天梯倒挂的十八盘上奋力向上攀登的游人,我微微笑了,浑身又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看表,此时已是正午十二点。
  过南天门,我们直奔天街,未敢过多逗留,只在有“中升”字样的石牌坊前留了影。娘俩并肩从石牌坊远望,见不远处有座红墙围院的小寺,更远处一座大庙在云雾中影影绰绰,不觉异口同声:“碧霞寺!——玉皇庙!——”过中升坊急行数步,便至碧霞寺门前。寺较从前见过的许多寺庙小许多,却不失金碧辉煌,显得更为精致。问了寺前穿道袍的年轻道士,才知此寺为宋代创建,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这里香火极旺。年轻道士还说老奶奶可灵验了,我才知这里的人尊称碧霞元君为老奶奶。或是因为历经艰幸才至碧霞寺,或是因为行前就有朋友嘱一定要到寺里拜一拜,或是因对当地人称泰山女神为老奶奶大感亲切,我这个一向不拜任何神灵的人,竟将一大把一元硬币塞到儿子手中,嘱儿在各殿前的木箱中多投些硬币,以示尊重。儿极听话,照投不误,我在他后面站着,看着他投币、静立殿前沉思默想的一举一动,内心生出满心欢喜!
  又至祠门口。先请了老奶奶的佩玉,立刻挂在儿的胸前。继又请了一大柱高香,道士说它们都是开过光的。到了祠门对面的香炉前,燃了高香,娘俩各擎几小柱高香举过头顶,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拜了三拜。我觉着四面的山活了起来,他们就是神,他们就是仙。他们有宽阔温暖的胸怀,他们用最温存的目光俯瞰着芸芸众生,他们知道众生的悲欢,他们也知道谁善谁恶,可他们从不言语,只是默默地降福,循循地规劝。我没有为自己祈求什么,只是表示,一定会安安静静地渡过后半生,可我终是为亲人、为朋友们祈求了平安,求众神灵保佑所有的好人一生平安!
  带着满心的宽慰和一身的轻松,我们行至“敕建玉皇观”门前,进到院内,见有标示海拔1545米的石碑,才知已到玉皇顶--泰山最顶端,我竟轻叹:“到泰山顶了?这山也太矮了吧?!”儿一旁大笑:“还没爬够,要不我们再从头爬一回?!”我赶紧说:“别听你妈瞎狂,当年这些建观的人,肩抬人扛的把观建起来,不知吃了多少苦糟了多少罪呢,在他们面前哪轮上我狂啊——!”娘俩又去抚摸了玉皇观周围的块块石碑,其中还有一块无字的,才感觉又渴又饿,便在玉皇观对面的山峰找了块靠涯边的大石坐稳。取出儿从山下背上来的水和食物,就着山风豪吃狂饮。嘴还没来得及抹,凝重浑厚的云雾,就如惊涛赅浪般翻涌过来,霎那间,不见了山,不见了庙,不见了石,不见了树,对面的人也看不清眉目,仿佛世间一切都被云海吞没怀中。。。
            三、岱顶敬先祖
  云海中的巨石似海浪中稳行的大船,儿端坐其上,我静立一旁。母子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心里便有了依靠,有了相互的支撑,任凭云海辗转翻腾,一浪又一浪地涤荡全身。
  “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带你来泰山吗?知道妈为什么要陪你一步一叩首地登泰山吗?”我对着端坐巨石上的儿子开了口。儿被我难得的严肃惊得没敢回话,只是用他那双小而有神的双眼盯着我。我继续往下说:“你太爷爷在岱顶上留有题刻,妈在央视播出介绍泰山的十二集电视片中见过。本想带你在顶上寻那块石刻,然后鞠仨躬,在碑前留个影,也算还了太爷爷去逝你没有拜送的债。可惜,这云雾太大,看样子一时退不下去,这次怕是如不了愿。长大了,自己来寻吧!——”随后,我从书包里掏出临行前打印出的一首诗交给儿子,儿子轻轻念着:
           游泰山至中天门而止
  漫游处处起云根,面对雾山自出神。且谅老夫艰步履,俊髦齐跻南天门。
  
  这是太爷爷登泰山写下的诗行。儿登上岱顶,喝了山风,吞了云海,一定能悟出些什么。
  接着我告诉儿子,太爷爷去逝时,是我代他的长孙和长重孙拜送的老人,你就是太爷爷的长重孙,他唯一怀抱过的重孙。太爷爷不仅是位革命家,还是革命人里的文人。他的著作,你长大后可以读。尊他老人家的遗嘱,他的骨灰洒在了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价值350万生前收藏的文物也全部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和家乡,他去逝后只保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称谓。我还告诉儿子,除洒向祖国山河的骨灰,太爷爷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之中还多处留有题刻,这才是他给子孙留下的无价之宝!
  话毕,娘俩半天无语,只有山风挟着细雨送来涛声阵阵。我们的手仍紧紧地握在一起。不知他在想什么。我伫立云海,环视岱顶,心里默念:“爷爷——!您好!我带您的长重孙来见您了。他明年就要参加高考,前面的路他走得很好,这段路相信他也能走好,我还将尽全力相帮予他。再以后的路他得自己走,我知道您老人家在天之灵,一定会助他走正走稳自己的路!”这些话我没对儿说。默念之后,我感觉轻松了许多,我知道是这山,是爷爷帮我分担了许多。
  “再见——!泰山!”我们一起向北注视静立,然后转身,抬足踩云,甩臂拨雾,踏着比来时更坚定的脚步向山下走去。。。
2005年8月4日 初稿
2005年8月5日 修改
2005年8月6日 再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