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屋顶上的避难所 [卫国征文]

2020-12-14抒情散文杨贤彬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43 编辑

屋顶上的避难所
杨贤彬在我朦胧的幼年时代,最早记得的事,便是风雪中的逃亡。那是一个严寒的早晨,天才麻麻亮。父母亲把我从梦中摇醒,匆忙帮我穿上冰凉的棉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43 编辑 <br /><br />屋顶上的避难所
杨贤彬
在我朦胧的幼年时代,最早记得的事,便是风雪中的逃亡。
那是一个严寒的早晨,天才麻麻亮。父母亲把我从梦中摇醒,匆忙帮我穿上冰凉的棉衣,在耳边嘱咐我不要吱声。我们从厨房边的小木梯爬上积雪的屋顶,从小屋爬上大屋,翻过风火墙,又遇到几个也爬上屋顶的邻居。
这是当涂县姑溪河畔一个名叫“护驾墩”的古镇。它因两千年前保护过东汉光武帝刘秀而得名。1938年初,农历腊月二十八的拂晓,石板街上传来夸答夸答的皮靴声。惊醒的人们从门缝中张望,晨曦中满街都是端着刺刀步枪的日本鬼子兵。
大敌封门,我们无路可逃。幸而镇上的房子都不是孤立的,一家紧挨一家的商店,拥挤地排列着。青砖小瓦的老房子,屋屋相连。错综复杂的屋顶,是我们唯一可能的逃生路。
大家找到一片隐避的屋顶。这里四周都被房子或高墙挡住视线。背后是三尺多高的墙,上面伸出一尺多宽的屋檐。墙上有两扇木格窗,通向邻家堆柴草的阁楼。我们十多个人,在窗两旁的屋檐下,靠墙坐成一排,屏息静听鬼子在下面轰冬轰冬地砸门,哇拉哇拉地大呼小叫。不时传来“叭---勾”的步枪射击声。我们像非洲草原上弱小的食草动物,躲在野草灌木丛中,惊恐地面对着食肉野兽的尖牙利爪,不知道下一分钟会不会被撕成碎片。
时间好像凝固了,过得特别慢。鬼子已到了我们的脚下,哗啦哗啦地砸什么东西。好象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我们的呼吸和血液都凝固了。从早到晚没喝一口水,没沾一粒米,也不感到饥渴。只是木然地坐着,瑟瑟地发抖。
天终于渐渐黑下来了。四处忽然变得寂静无声。几个胆子大的男人,小心推开木窗,爬进阁楼,放下竹梯,下去打探。鬼子似乎出人意外地走了。
于是大家都通过阁楼下到地面。劫后余生的人们亲如一家。主人叫大家都不要回去做饭了。他家的锅大,煮一锅稀饭,大家喝一点,润一润麻木的饥肠,再作商量。各家都派个人先回家看看。有一家的铁饭锅里竟被鬼子拉了一泡大便。有的人家锅碗盆缸全被砸碎了。
难友们坐在一起喝稀饭,庆幸着逃过了这一劫。有人说,这小地方也许鬼子不会来了。有人说,这寒冬腊月,跑出去也是冻死饿死。但我的父母拿定主意,坚决要在天亮前逃出去。因怕有鬼子哨兵躲在暗处开枪,父亲柱着一根木棍,勇敢地远远在前面探路。母亲用一根长布带把我绑在背上,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逃出了家园。
不久,鬼子二进“护驾墩”。这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红了眼的日本鬼子,又进行了“护驾墩大屠杀”他们先用轰炸,然后冲进镇中,见人就杀。对妇女多是先奸后杀。然后沿街放火,使躲藏在屋顶上的人也无一幸免地葬身火海。冲天的大火,把一座繁荣的千年古镇化为一片瓦砾。
我们在鬼子两次进攻的夹缝中侥幸逃生。镇上留下的乡亲们都已遇难。家乡什么都没有了。父母带着我们钻深山、下湖荡,辗转逃亡,最后来到芜湖落脚谋生。
六十八年过去了。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当年趴在母亲背上逃出虎口的五岁小男孩,今天向死难的乡亲,向被毁灭的家园,也向中国屈辱的历史,献上这篇短文的祭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