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击鼓

2020-12-14抒情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18 编辑

[原创]击 鼓吹牛皮而成鼓,其实是一门灭绝了的绝技。至于后人引申出其它众所周知的含义,实在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误会。这和历史的本源无关。一蒙鼓而吹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18 编辑 <br /><br />[原创]击 鼓
  吹牛皮而成鼓,其实是一门灭绝了的绝技。至于后人引申出其它众所周知的含义,实在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误会。这和历史的本源无关。
           
            一
  蒙鼓而吹,击之有声,以动军心。鼓,就这样在经历了一场对生灵血腥的屠杀后诞生了。一如它激昂的雷鸣之声,铿锵威武,雄健有力。但是,它在等待发现,等待横空而出的那一刻。
  庄公十年的一个早晨,它终于遇到以“肉食者”鄙的军事谋略家曹刿。一如它的诞生,这也是一场杀戮,是一次永垂青史的战事。
  长勺之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前,没人能预谋实力悬殊的一场战争,会因鼓而以弱胜强。是曹刿将它推向了极至,使它一跃成为了战争的主角。而后,又成了“考君德,养士气”的有力佐证。在此之前,在有限的战争意义上,鼓仅仅是一种摆设,一件与战事无关的道具。没人会注意它,启用它。
  从此,鼓,一鸣惊人,破空而出。
  两千多年后的一日,当老师又一次讲谈《曹刿论战》时,鼓已离我们远去,返回到不可知的从前,留下了谜一样繁复多变的隐喻。
  是鼓,摧毁了一个时代的军事和政治秩序;是鼓,宛如疾病的隐喻一样,唤起了一种全然古老的“恐惧”:戕杀,杀戮,或者是闻风丧胆。
  击鼓,由此而成为考量英勇、果敢和谋略的试金石。在《左传》之后,得到了世人的拥爱。人们由此也记住了以鼓盛名的曹刿,好象在木牛流马后记住了诸葛孔明一般。
             二
  回到唐朝,鼓从战争也回到了和平。放马南山,偃旗息鼓。没有了硝烟的鼓变得自在从容。它被竖在宫中,和优雅的女娥一起,陪伴达官显贵三弄沉香烟炉。击鼓成了一种娱乐,就像今天人们热衷于卡拉OK一样。
  于是,鼓,便褪去粗砺的外表,远离了趟着尘土的战场,换上新衣,成了黄胄一员。
  张艺谋在电影《十面埋伏》中,为我们再现了大唐盛世里歌舞升平的华丽场景。一个聋子,美丽的聋子,在豆子催鼓回响的引领下,用飘逸的丝带快速地掠过一面面竖鼓,就好象六月的艳阳天下,麦子快乐的呻吟声一样。鼓声,委婉悠扬;丽人,翩翩而舞,竟没有一点秋霜般的杀气。在这里。鼓及击鼓所产生的隐喻,是那样暧昧,以至于在主流的政治话语中经久不衰,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太平世俗社会里所能包容的冲突和大碍。
  唐朝的鼓,是盛大的鼓,也是激昂的鼓。它的声音传到的日本朝鲜等很远的疆域,并影响了他们直至当代的生活。回到唐朝,鼓的精神已经和谐地融入了那个永远令人激动,永远令人颤栗的辉煌。
  但是,没有多久,鼓很快又被硝烟和鲜血所吞噬。
  历史回到了它的起点。
              三
  在硝烟和鲜血之外,历史再次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若干年后,鼓能够再次名动天下,要归功于骂曹的祢衡。
  狂放不羁、刚傲多才的徐渭和魏国鼓史祢衡一样,以一出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怒龙挟雨,冷水浇背,酣畅淋漓地倾泻了自己郁积心胸的怨气。在剧中,鼓,不再仅仅是一件道具,它已经和那个氛围融为一体,凝滞、沉重而又肃杀。
  它是含怨的见证。
  它是宣泄的工具。但它不再有鼓舞士气的喻义。
  通,是量词,用于动作。裸体向曹的祢衡在一通鼓后,历数曹操滥杀无辜、扼杀人才等不得人心的罪状。一通鼓,是一腔腔怨恨 ,一纸纸诉讼:“这骂一句句锋芒飞剑戟,这鼓一声声霹雳卷风沙”,“直捣到铜雀台分香卖履,方痛快人心”。鼓史怒发冲冠,一通鼓,一通骂;从阳世到阴间,从肉体到亡魂,说是骂曹操,其实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垒块。
  文,千古快谈,渊渊有金石之声;鼓,同此悲歌,铿铿如惊雷震耳。击鼓和筑,徐渭用杂剧给自己树了一块无言的丰碑,让后人参阅谒拜。
             四
  使鼓从意义或隐喻中剥离出来,似乎能给人带来解放,甚至是欣慰。譬如此后出现的陕北腰鼓,兰州太平鼓,新疆手鼓等等,似乎更和世俗的欢庆、祝愿、愉悦有关,有时也和政治有关。
  由此,鼓的意象深入人心。但和任何一个道具一样,它只被剧情所需要。
  但需要评介,细究的并不是击鼓带来的快慰,还有让它摆脱隐喻的艰辛。因为,鼓,仅仅是生命的一面。鼓而不吹,似乎更接近它的本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