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民族风情园壁画解说词

2020-12-14叙事散文静水流深深几许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42 编辑

民族风情园壁画解说词
这面壁画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哈萨克族人民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
“哈萨克”作为民族的名称于15世纪始闻于世。“哈萨克”的含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42 编辑 <br /><br />民族风情园壁画解说词
这面壁画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哈萨克族人民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
“哈萨克”作为民族的名称于15世纪始闻于世。“哈萨克”的含义,一些学者解释为“战士”、“自由人”、“避难者”、“脱离者”、“白天鹅‘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哈萨克民间对此则有一美丽传说(图3):传说古时候有一位誓死保卫疆土的勇士在征途中染病,病卧黄沙,在他气息奄奄时,被天外飞来的白天鹅救起。后来,白天鹅化作美女与勇士成婚,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为纪念他们,遂自称“哈萨克”。据称“哈萨克”一词就是“白天鹅”的意思。当然这只是美丽的传说而已。
关于哈萨克族的族源,综合各种史料,可以这样说:主要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和蒙古人的一部分长期聚居交往融合发展而成。15世纪中叶,在吉来和扎尼别克带领下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为反抗和摆脱乌孜别克汗的压迫统治而东走至楚河流域一带。由此得名“哈萨克”,意为“在广袤的草原上勇敢追求自由的人们”。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人民在从事游牧业的同时,还以狩猎作为必要的经济补充。狩猎最初无疑是哈萨克最重要的谋生手段之一。狩猎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珍贵的兽皮,补充肉食,获取药材,还可以保护牲畜。狩猎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兽夹、兽网、猎枪,也使用陷阱还有猎狗、猎鹰(图1 )。
早在4000年前,哈萨克的族先就有养鹰驯鹰的习惯,公元前500年传到了日本,后来在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等地也有了猎鹰。而今在我国唯有哈萨克、回保安等少数几个民族保存了这一习俗。每当岁寒积雪、野兽觅食的时节草原上就有了不少架鹰出猎的人们。他们骑着追风马,挎着叉子枪,左手持缰绳,右手戴护臂,一只目光炯炯、雄姿勃勃的猎鹰挺立于皮护臂上,昂首注视,跃跃欲飞,一旦发现猎物,就俯冲下去,像离弦之箭,锐不可当。这种猎鹰体积很大,体重很重,寿命也长,十分珍贵。
哈萨克族虽然是沿着游牧轨道发展过来的,但种植业的历史其实也很悠久。当初就已经在越冬的地方开始了小规模的耕作(图4)。由于哈萨克族自古居住的地带都是干旱的荒漠地带加上高寒气候和生产工具的简陋及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都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并不能为畜牧业提供最起码的饲草保障,人们还得依赖天然牧场牧养牲畜。
哈萨克所牧养的牲畜既是生产资料,也是哈萨克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了保障衣食之源,靠着天然牧场牧养牲畜的哈萨克牧民不得不经常赶着畜群迁徙流动,逐水草而居(图8)。那里水源充足,牧草丰茂,他们就在那里放牧和居住。“逐水草而居”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产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确定了对季节性牧场的区分和利用。所谓季节性牧场就是按照一年四个季节区分的相应的草场。实际上是指三类季节性牧场:即冬季牧场、夏季牧场和春秋季牧场。通常,除了日常的放牧之外,春季牧场上的主要牧事活动围绕接羔、育羔展开,剪羊毛也是春季牧场上一项重要活动。在秋季要做好各种越冬准备,牲畜配种,剪秋毛等等。冬季牧场主要是保证牲畜安全越冬。冬春两季是牧业生产最为紧张和艰苦的季节。夏季牧场主要活动是制作各种奶制品,及牲畜育肥、擀制花毡等等(图12)。相对来说,夏季牧场的生产生活活动并不是很繁忙的,这个季节往往是牧区举行重要庆典、婚礼、集会的好时光(图9,图10,图6,图2)。
骏马和歌声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由此衍生出一些热烈风趣又体现智慧和力量以及马术的马背竞技活动。最典型的要数刁羊和姑娘追。
刁羊(图5)一般在金秋季节举行。这一方面是庆祝当年牧业丰收,预祝明年牧业增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励牧民们精心饲养马匹,培育优良马种,锻炼骑手,提高马上技术,发展畜牧业。
刁羊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两人刁,一人捉住羊的一端,拼命争夺,谁夺到羊,谁就为胜。二是分组刁,部落与部落之间刁,获胜者为部落的光荣。三是集体刁,一只羊被主持人扔在地上,谁刁到手不被别人抢去,而又能把这只羊扔到某一家的毡房,谁就是胜利者。刁羊的胜利者要把刁来的羊从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家的毡房顶上扔进去。这时候,毡房的主人就认为是莫大的吉庆从天而降,便会吩咐全家人宰羊煮肉,用手抓肉、奶疙瘩热情招待前来恭贺鸿喜的所有客人。带客人们酒足饭饱之后,又开始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刁到羊的骑手是自豪的光荣的,大家纷纷给他披红挂花,进行嘉奖。然而,吃到这只刁羊肉的人,也是自豪的,幸福的。因为根据哈萨克人的传统说法,吃了这只刁羊肉的人,不仅能避过灾难,而且还会因此交上好运。
姑娘追(图2) 每当繁花争研的季节,当你走进哈萨克族草原,常常会见到数以千计的牧民骑着大马,簇拥着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和英俊小伙子,谈笑风生的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这时,人群中最年老的长者就会发号施令,宣布仪式开始。随着号令,双双对对自愿结合的姑娘和小伙子便乘着追风赶日的骏马,向指定的地点并髻慢步前进。行程中,小伙子随时可以拦住姑娘的马头,在草原上大兜圈子,同时用心施展自己高明精湛得骑术,向所爱的姑娘逗趣、求爱。姑娘却不生气,只是寻找机会摆脱困境,驰向终点。但是一到终点往回折返时,为了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姑娘马上举鞭转身追赶,一旦追上了小伙子,就要用皮鞭在他身上抽打,小伙子始终不能还手,只能保住马鞍催马迅跑,千方百计使姑娘少打或打不上自己。如果姑娘确实与小伙子产生了爱情,她就舍不得抽打小伙子,只是高高举起鞭子,在小伙子的头顶、身上虚晃,空绕,轻落,遮掩众人耳目,一直追到原地。这种马上戏谑性的追逐,汉语称之为“姑娘追”,而哈萨克牧民则叫它“克孜库瓦尔”。这既是一种马上体育运动,又是男女青年骑术的大比赛。当然还有更深的意义:草原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彼此相隔太远,举行这种大规模的群众聚会,可以给姑娘和小伙子创造广泛接触和自由恋爱的机会。现在有些已婚的青壮年夫妇也会在这个美好的时光里跃马扬鞭,彼此追逐,逗趣取乐,充分展示他们美满幸福的生活和团结和睦的家庭,进一步丰富了“克孜库瓦尔”的独特情趣。
“你降生的时候,歌声为你打开世界的大门;你死亡的时候,歌声伴你进入坟墓”。哈萨克人的生活与音乐密不可分,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人们不仅喜爱歌唱,也善于演奏乐器,创作乐曲。冬不拉就是哈萨克族人人喜爱的乐器,它伴随哈萨克族度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又伴随着哈萨克人迎来了幸福生活,记录了哈萨克人的忧伤眼泪、欢声笑语和生活的全部酸甜苦辣。
关于冬不拉的来历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一种这样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位美丽的姑娘,她找对象的条件是:一要小伙子赛马场上的第一,二要小伙子是摔跤的能手,三是射一手好箭,四要能让松树说话唱歌。有位小伙子前三个条件都达到了,却被最后一个难住了。后来他想了个妙法,将松树砍倒,绷上羊肠弦制成乐器,一弹,嘿,松树唱歌说话了。于是这个姑娘便投入这个聪明勇敢的小伙子的怀里。后来,哈萨克族把这个乐器叫作“冬不拉”。另一种说法是:有一位王子为父王——残暴的首领可汗打猎久去不归。可汗命人寻找但不能带来不幸的消息,否则就用铅水灌嘴。仆从找到了王子被野兽吃剩的尸骨,在一位智者的帮助下,用红松树和马筋制成一种瓢型乐器回去复命。乐器弹起,整个宫廷响起了山林的风啸声,野兽的咆哮声,王子的追猎声,惨叫声.......仆从们既告知了可汗王子遇难的消息,又免除了被灌铅水的灾祸。后人将这种乐器叫作“冬不拉”。冬不拉有两种,一种马勺形,以哈萨克族大诗人“阿巴依”命名为“阿巴依冬不拉”,另一种形似方铣,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里”命名为“江不里冬不拉”。从此,“冬不拉”这种腹呈梨型,颈细而长,以弦隔音,仅有两根弦的传奇式的弹拨乐器就成了哈萨克人的心爱之物,永远成了哈萨克人形影不离的伙伴。
阿肯,诗人、歌手的意思。他们既是民间诗歌、音乐的保存者,传播者,也是创造者。
哈萨克族牧民常在在夏季举行阿肯弹唱会(图10)。这时因为夏季牧事稍闲,大家聚在一起弹起冬不拉,唱起欢快的歌儿,跳起“黑走马”(图6),尽情娱乐,互相问候祝福,图个吉年。现在已经成为大型娱乐活动盛行不衰。
草原上的婚礼也往往在夏季举行。
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自古至今,哈萨克族同一部落是互不通婚的。
哈萨克族人从相亲到结婚一般有以下三道程序:亲友说亲,订婚礼仪,女婿登门。婚礼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这幅画(图9)描绘的是迎亲的场面。
这幅画上(图12)是哈萨克人在草原上自古居住的毡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大家在风情园里就可以看到这种毡房。那些手工绣制的花毡(图11 )就是毡房上用的。
附:壁画内容示意图
图2姑娘追 图3白天鹅 图4种植
图1鹰猎
图5刁羊 图6黑走马 图7未来
图8草场迁徙 图9迎亲 图10阿肯弹唱 图11制花毡 图12毡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