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认识李默

2020-12-11抒情散文醉叶追风

认识李默李默何许人?我原也不知。去年三月,到福建省建瓯房道畲山采风,在与镇党委副书记李永生闲聊时,方才知道李默是房道人,明朝吏部尚书。听到此言,大感惊讶,因为只知道房道出过任明朝工部尚书的杨荣。按理说吏部是六部之首,李默应是相当著名才对。
认识李默    李默何许人?我原也不知。   去年三月,到福建省建瓯房道畲山采风,在与镇党委副书记李永生闲聊时,方才知道李默是房道人,明朝吏部尚书。听到此言,大感惊讶,因为只知道房道出过任明朝工部尚书的杨荣。按理说吏部是六部之首,李默应是相当著名才对。李永生见我不太相信,便说他就是李氏后人,祖上曾传下一件嘉靖皇帝赐于李默的宝物,原先供奉于李氏祠堂李默画像前。此物系整块蓝田玉雕刻而成,缠绕两条龙,龙口含珠,上有一灯盏,高70多公分,重90多斤。灯盏添上灯油,点燃灯芯,二龙口中所含之珠随即渐渐转动,龙身上各有一条红线渐渐发红。此物相传由工匠花三年时间方完成。解放前曾被英国传教士指使人偷去想运到台湾,后又被李默家族人千方百计从驶往台湾的一条船上截回。可是在1968年的一个风雨之夜,此物却不翼而飞。他们在海外的族人曾打探过各个大的拍卖场,可惜至今无踪迹可寻。我问道此物真如此神奇?他说是的,不仅只是他一人所见。

  李默事迹如何?而后查看建瓯县志,县志竟然没有关于李默的点滴记载,难道李永生所言有虚?   今年初,从新印发的第27期建瓯文史资料上见到一篇题为《劈奸扶正的吏部尚书李默》的文章。后又经了解,李默祖父的确是房道徐地村人,李氏的宗祠就设在徐地,徐地至今还有李氏的祖房。而李默的父亲当时搬到邻近的高阳(属建安,今属顺昌)居住,李默虽然出生在高阳,但从小就学于房道建安阴阳学府,死后又安葬于建瓯城郊敬客房。接着,又翻查了清康熙三十二年版的《建宁府志》,府志中对李默倒有颇为详细的介绍,读毕,不禁对李默其人肃然起敬。   李默,字时言,建安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他任吏部验封郎中时,道士邵元节得到皇帝的宠幸,请求封诰,他坚决反对。当时奸臣严嵩把持内阁大权,但任吏部尚书的他并不依附严嵩,遇事坚持己见,“进贤拔滞,秉公持正,严嵩不得引用一私人”,故而严嵩非常不满。在推荐辽东巡抚人选的问题上,李默与严嵩的意见相左,结果世宗支持严嵩,于是李默被罢职为民。而后接任尚书的是严嵩死党万镗,但一年以后,万镗因出事而被免职,世宗又下旨起用李默,并写下“忠好”二字褒扬他,允许在禁中乘马,不久还让他兼任翰林学士。估计传说中的那件宝物,就是这个时期世宗赐给李默的。   明朝有京察和外察制度,由吏部主持,定期对京官和外任官员进行考核任免。李默复出后,没有吸取前次教训,在外察时仍然秉公办事,“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不为严党人物徇情,结果严党人物纷纷落马,使严嵩势力受到很大冲击和削弱。不仅如此,在推荐浙江总督和赵文华的任职问题上,再一次与严嵩赵文华一伙产生激烈冲突。   当时江浙一带倭寇为患,经严嵩举荐,赵文华赴浙江掌管军事。赵文华没有军事才能,到浙江只是一味欺凌官吏,大肆搜刮财物。总督张经对赵文华极为鄙视,不尊敬他。赵文华就以不听军令名义上疏弹劾张经。不久,张经指挥军队大败倭寇,却因赵文华的谗言而被捕,后随即便被杀害。张经死后,江浙一带倭寇更为猖獗,而赵文华慌报军情,说是倭寇被消灭得只余残部,称自己功高,要求升任大司马。
  世宗怀疑赵文华所谓“零寇将灭”为不实之词,多次询问严嵩江浙真实军情。赵文华得知世宗怀疑他,害怕之至。而由于赵文华仗严嵩势力飞扬跋扈,朝中大臣多不敢与之公开对抗,唯独李默“以盛气折之”。李默对赵文华在浙江的所作所为,嫉之如仇。张经是李默的同乡,对张经的屈死,李默深表同情。接替张经的杨宜被罢职后,严嵩、赵文华想以胡宗宪代行总督职权,但李默主持会推,推选南京户部侍郎王诰而不推胡宗宪,又坚决反对赵文华升职,再一次得罪严党,严嵩与赵文华对此切齿痛恨。   第二年就是京察之年,也就是考核京官的一年。严党势力在外察阶段大大受损,若京察还是由李默主持,赵文华等人厄运将至,欲升官更是绝无可能。形势严峻,严嵩一党决不能听之任之。要达到既清除李默,又为自己洗清罪名,消除世宗的疑心,重新赢得世宗的信赖,而且使严党在京察中得利的目的,就只有采取诬告的卑劣手段,于是赵文华主动出击了。   赵文华上疏弹劾李默,罪名有两个,一是谤讪世宗。李默曾经主持官吏选拔考试,考试题目有“汉武、唐宪成以英睿兴盛业,晚节乃为任用匪人所败”等语句,本来这是评价前朝兴衰得失很正常很客观的话,而赵文华却借此指责李默是有意讥谤世宗用人不当,罪该问斩。第二是任用江浙督抚有私情,致使所用非人,百姓遭殃,倭寇猖獗。说是就因为李默要报复同乡张经被杀一事,所以不肯推选胡宗宪,而要用王诰。将倭寇未灭的罪责推到李默身上,欲置李默于死地。世宗一向刚愎自用,容不得大臣有半点异议,由此龙颜大怒,当即将李默下狱拷讯,并判处斩刑。没等到行刑,李默已经病死狱中。

  史称李默“自幼颖俊不凡”,“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为官后立功不少。任兵部员外郎时,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山西大同兵变有功,升任吏部郎中。曾编有《舆阵图》数卷,详细列举各地的地形、关口要隘以及如何屯兵、征集赋税粮草等事宜,军事价值极高,经人推荐后得到皇上赏识和嘉勉。外寇入侵,虏掠中原一带百姓,京都危急之时,他防守正阳门,镇定指挥举措得当,圆满完成保卫京城任务,再立功勋,不久便升任吏部尚书。   但是封建朝代当官当大官,往往并不是单凭才干,至关重要的是听命谁、投靠谁。在这方面犯原则错误,不仅仅是能不能当官的问题,甚至关系到身家性命。作为有一定年纪和为官资历的李默,却不顾自身安危,在考察选用官吏时不徇私情,敢于多次与权倾一时的严阁老对抗,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正直、忠诚、勇气。   他为人很有个性,性子急,跟士大夫交往时不虚伪,很少和颜悦悦色做作。提拔有才能的人之后,又不让人家知道,不拉帮结派,搞自己的小圈子。李默再起后,曾有人劝李默要明哲保身,不要再得罪严嵩一党。李默感叹道,我身为朝廷大臣,年纪快60岁了,还有什么可求的?唯有鞠躬尽瘁以答谢皇恩罢了。   “伴君如伴虎”,李默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但是李默这种性格与品质的人,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李默之死,是刚正不阿的所谓“愚忠”的封建士大夫的必然归途,岳飞是这样,袁崇焕也是这样。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如果少了这些有正气有骨气的民族脊梁的悲壮演出,那将会少了多少亮色!悲哉李默,壮哉李默!

  “又过仙阁听秋声,橘柚青青入槛明。恰喜溪流当几席,雅宜泉韵杂簧笙。冥鸿数点翔空碧,凉雨千峰送晚晴。寄语钦州新别驾,茱萸插遍忆诸兄。”这是李默留下的一首诗,写景抒情,心境释然,大概是还在顺途之时写下的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