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好好活着

2020-12-11叙事散文止禾
好好活着健康和快乐的时候,没人愿意触及更多关于死亡的话题,即便在炎热的夏季,死亡二字也让人倍感冰凉。这感觉不是在肌肤的表层,而是深入到内心深处。少不更事的女儿在与我看待一件事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上发生分歧,女儿说应当注重过程,我则强调结果
           好好活着
  健康和快乐的时候,没人愿意触及更多关于死亡的话题,即便在炎热的夏季,死亡二字也让人倍感冰凉。这感觉不是在肌肤的表层,而是深入到内心深处。少不更事的女儿在与我看待一件事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上发生分歧,女儿说应当注重过程,我则强调结果。思维敏捷的女儿反问,那么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死亡,你怎样看待人生的结果?这句值得思考的话虽然在女儿嘴里如吐果核一样轻快地滚落出来,却一下击中我内心藏着极其软弱的东西。   并非惧怕死亡,不惧怕的原因是认为死亡距离现实很遥远。但这只是自欺的障眼法,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能活到七十或者八十岁,意外可以忽略不计。之所以被女儿的反问击中,是因为自己早已远离儿童时代,对死亡有了具象的概念,无法淡化生命在哲学上的意义。对于一个鲜活而自由的个体而言,“生”与“死”彰显着极其重要的与自我相关的意义。   我的生伴随着奶奶的死,当我还在襁褓中时,奶奶就病故了。那时,村里人生重病唯一的出路就是无奈地走向西天。奶奶停止呼吸时,母亲就捏着她的鼻子不停地喊:“娘,娘,你醒醒。”母亲执意想将奶奶唤醒,她不想父亲失去母亲,这渺茫得没有一丝亮光的希望母亲也想紧紧抓住,可是最终无望。   我三岁大的姐姐坐在木板楼梯上目睹了这一幕,她从没见过母亲与奶奶玩这种“游戏”,她坐在那里手舞足蹈,格格地笑个不停。死亡特有的气息不会潜入孩童的心,虽然死亡威力无比,却无法攻破孩子阳光灿烂的娇嫩。年幼的姐姐根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死亡在幼稚的孩童面前永远也无法肆意它张狂的嘴脸。我想因为这样,姐姐才逃离了一次死亡的追逐。   姐姐五岁时生了一场重病,笨重的客车七弯八拐要五六小时才能到达县医院。父亲抱着她在求医的行车途中,见姐姐气息若有若无,以为她死去,将她扔在前面的车台上。这情境是父亲转述给母亲,母亲又转述给长大的我。我无法猜测父亲在即将失去女儿时的心情怎样,从母亲的表述上仿佛父亲不是很伤悲,女子性命如芥草。多少次我想亲口问问父亲,可我从来又不曾开口,不是不敢,是我不想得到求证的结果。直到现在我也无法理解,父亲想着的是整个生产队的生产,身为队长,全村人能够活命才是他所担负的责任。姐姐命大,忽然在车台上动了一下,父亲又抱起她继续赶路。从这一个细节来想,我又觉得错怪了父亲。或许是姐姐勇于藐视死亡,死亡才没敢对她下手,而只是与她擦身而过。

  这段并不轻松的故事在母亲心里烙下了印迹,她不止一次对我讲述。奶奶最后对母亲说的一句话,我一生难忘,她让母亲一定把我带大。没奶吃的我瘦弱得随时可能烟飞灰灭,倦缩在她怀里让人异常担忧。母亲遵从了自己的诺言,不仅将我健康带大,而且给予了我应有的教育。或许是年少时只懂得经历而不知道体悟,也或许是自己一下子已经变得很老,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思绪往回拉扯,总是把回忆放逐在仍然贫瘠的故土。

  人们常常说,一样生百样死。生在不经意间产生 ,不会让人有足够的准备,纯属偶然。而死呢?是因为生带来的结果,它应当与生命的存在一样具有一定的意义。

  我出生十四年后爷爷病故,二十八岁时父亲离去。这让我有些惶惑,为什么奶奶、爷爷、父亲的离去会在两个十四年之间?我甚至神经兮兮地害怕我的四十二岁到来。爷爷的葬礼上,我有眼泪有悲伤,可更多的是恐惧。我理解不了死亡所具有的意义,我总觉得爷爷没走,他的灵魂滞留在家里四处游走,一到天黑,我不敢一个人独自呆在家里,我不愿看到他慈爱而又痛苦的表情。   爷爷的故去,让我背负沉重,这沉重像十字架压在我的心上。爷爷一生没有离开过那片黑土地,他除了劳作还是劳作。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年近八十岁的爷爷依然下地耕种,我随他上山放牛。山村会给予农村孩子简单的快乐,突然山坡下的草丛里有异常的响动,我以为是调皮的野兔,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掷了出去。不是野兔,是一条巨大的蟒蛇!真的,是一条巨大的蟒蛇!它被我掷出去的石头击中,一定痛得厉害,它高昂起粗粗的近二米长的头颈,其他的身子隐在草丛里。然后“咣”的一声调转方向急促地冲到下游的河沟,很长一段时间都能听到它远去的声音。   即便生活在山乡,我何时曾见过这类庞然大物。我惊呼了一声爷爷,就怔在那里。我的一声惊呼害了爷爷,村里人都说,见了一般的蛇不能叫人,只能叫树,树就会因此而死去。如若叫了人,人就必死无疑。更何况我见到的是一条蟒蛇,而且我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叫了爷爷。后来爷爷真的得了恶疾不治而故,不管这事有无必然联系,对此我负罪而悔。尚且年少的我还在感情世界中学步,失去了爷爷却很孤独。那面山给予了我简单而快乐的童年,却又给予我更沉重且难以磨灭的痛楚。   父亲的病故,多少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有序。他有了儿女孙子,享受到了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从容地在爷爷的坟旁为自己选择好了墓园,还特意在旁边为母亲留下了位置,说要母亲将来和他长相厮守。人啊!无论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自己的根埋藏在哪里。
我当时听父亲说这话,心里的念头就是要好好爱我的母亲,尽管我从未在母亲跟前说一句“我爱你。”   父亲的从容并不能带走生者的悲痛,活着与死亡,界限分明吗?活着与死亡,带给人类思考的命题。这种思考不会让太多的人睿智,只会让人愈加恐惧。因为我们毕竟世俗,因为我们谁也不愿意去像体验生活一样体验死亡的过程,就在灵魂出窍的时候,人也无法感知。这就是上帝聪明过人之处,让人永远也别想去体验死亡,然后再来告诉活着的人死亡是什么滋味。   还没等到我惧怕的四十二岁到来,丧失亲人的痛苦接踵而至,我的侄儿在临近结婚的时候被一场车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让一向坚强的哥哥用头撞向墙壁。而我可怜的嫂子怎堪一击?她居然一言不发,痛得流不出一滴眼泪,不流泪的痛有多痛啊!   如果说老者和病者离去顺应了生死法则,那么年轻侄儿的离去却让我懂得停顿思想,清理思绪。我问自己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又意味着什么?仿佛侄儿逝去的灵魂附在墙壁上无言的吉它上,没有散尽的音符告诉我:死亡的意义就在于让活着的人好好活着,好好珍惜自己死亡前的那段日子。   人死后还会被亲人或朋友想起,这样看来,人的一生应当包括生与死,而生前的日子远比死亡后的期限短暂得多。不管为亡者奏响的哀乐来自哪方,总有一股悲凉从心底涌起。心就会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活着,让幸福快乐充实在每天每时每刻的缝隙里。   好好活着,这既是活着的意义,也是死亡的意义。   一定得好好活着,我喊山一般地吼,我要让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听见,我要让所有善良的人们听见——好好活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