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大尹儿[原创]

2020-12-01叙事散文梅朵
大尹儿文/梅朵大尹儿是我的小学老师。我在小学四、五年级,一直被这个高大的男人“统治”着。在我从小居住的那个地方,姓氏很集中,鲁家沟多姓鲁,高家堡多姓高,韩家庙多姓韩……这是当年家族迁移至此圈地的结果。二三十户同姓人家,守着几座山,几块田,一
           大尹儿
            文/梅朵   大尹儿是我的小学老师。我在小学四、五年级,一直被这个高大的男人“统治”着。   在我从小居住的那个地方,姓氏很集中,鲁家沟多姓鲁,高家堡多姓高,韩家庙多姓韩……这是当年家族迁移至此圈地的结果。二三十户同姓人家,守着几座山,几块田,一段河流,繁衍生息。尹是个独姓,只他一家。说尹家,不用指名,也知道是谁了。   尹家是下放户,听说,是从一个靠海的边陲城市发配来的,被安插在太平岭下,那里是宋姓的地域。大尹儿的父母,我只见过不多的几面,与世代以耕种为生的乡下人相比,有一种掩藏不了的儒雅之气,后来知道,那叫修养。他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举手投足,也与山野村夫不同,这是农村孩子羡慕的,暗自模仿,却都成了邯郸人。在那个闭塞的山村里,大尹儿的初中文化已经是高学历了,来了没两年,就被安排在村小学当了老师。   大尹儿高得出奇,而且瘦,整个一竹竿儿。工作日,他每天在太平岭和村小学之间的社会主义小道上走俩来回,迈着超长的细腿,抡动着超长的细胳膊,细长的脖子挑着长圆的脑袋,走起路来,晃得跟风吹竹子似的,很招摇。所以,乡亲渐渐忽略了他的名字,以大尹儿代之,“尹”后面加了儿化音,读起来很亲切。   那时,我父亲也在村小学教书,我上小学之前,对大尹儿已经相当不陌生了。他说一口外地话,海蛎子味特足,冲鼻子。没事的时候,他用他的家乡话教我说段子:小驹(猪)拉小趄(车),小趄(车)拉小细(石)头,小细(石)头掉儿地上,砸脚计(趾)头。语速很适中。我瞅着他的一对眯缝眼儿,笑得前仰后合。他那么大的个儿,声音却很柔和温软,想来,声线也细长如他的身体了。   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换了大尹儿,我除了课堂上叫他老师外,平时都跟父亲一样,大尹儿大尹儿地叫着。   大尹儿每次进教室,必得哈下腰来,不然,他的头非撞门框不可。还有,他跟我们说话,也要俯首才能拉近距离。课堂辅导,身体更像折了似的,弯成了锐角。时间一久,便有些虾米状了。那时,我们已经学了《骆驼和羊》,很自然地,在背地里叫他骆驼。   小学阶段,我自始至终都是个调皮淘气的孩子,上了黑名单的,全校皆知。父亲也拿我没有什么办法,摇头叹气说何苦不是个男孩子,打骂也不会顾忌了。好在,我的成绩会让他老人家有一丝宽慰,一白遮百丑,教我的老师也对我网开一面,甚至有些偏袒。当了老师后,我总结出,淘气的男孩儿是好的,淘气的女孩儿是巧的。只是我当初没深没浅的有些讨人嫌罢了。   冬天,各教室里都要盘火炉取暖。大尹儿之前所带的班,都请学生家长来给砌。带我们的时候,他要亲自上阵。男生和泥搬砖侍候着,女生在一旁观看。他撸胳膊挽袖,像螳螂似的,舞舞扎扎,十分滑稽。这些粗活,他哪里会做?盘的炉子歪扭着身子,摇摇欲倒,还倒烟的厉害,弄得教室里狼烟四起。实在受不了了,请来体育老师做场外指导,推倒重来。往炉子外面抹黄泥的时候,大尹儿在炉子尾部写下十个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几个字,与其说写给他自己,还不如说是写给我们的。第二年,他俨然是个泥瓦匠了。   我们都喜欢炉子,排座位争着往炉子跟前凑,除了暖和之外,还有一点小心思,就是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在炉子上烘玉米粒和黄豆粒吃,也偷偷掀同学的饭盒,看看离家远的同学,都带了什么好吃的做午饭。玉米粒或黄豆粒受了热,会胀,弹跳着,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这时候,连课也不听了,蹲下身去,到处找。大尹儿问:干什么呢?回答:笔掉了。然后站起来,把笔高高地举给他看。这样的伎俩,不出三两次,就被大尹儿识破了,但他不说破。下课的时候,他走过来,用教鞭指着我,压低了嗓音厉声说:下不为例!转过身走了,又转回来说:味道真香,还有么?给几粒。后来有一次课间去办公室,见到他孩子似的,在办公室的火炉上烘豆豆吃。   冬天里,大尹儿常穿一件地瓜垄的军用棉袄,带一副鸭巴掌的军用棉手套。两只手套用毛线织成的绳子拴着,挂在脖子上,绕过前肩,在后腰处拧了两拧,固定了。教室的地面是土面,用鞋尖使劲蹭,能蹭出小石子来。我曾有一次,拣起小石子,在他辅导我前座同学数学题的时候,偷偷塞进他的手套里,那天乐此不疲地塞进了好几块。不幸让一个男生告了密。大尹儿抓过我的作业本,看着看着笑了,因为有一题难道,连他也吭哧半天才解出来,我早已用简便算法得出了结果。他叉开五指,晃了晃我的头,建议我以后多放点好吃的东西在他的手套里。我心想,一个馒头掉到他的胃里,也跟个枣似的,多浪费。   有一次考试,我弄混了尹和伊这两个字。大尹儿说:我边上站了人,是伊,孤家,是尹。他孤家寡人了好长时间才有了伊,那个伊是山外来的,个子比他矮了一大截,还不及他的肩高,但人很端庄,像诗经里的女子。他们两个在路上,边走边说话,一个仰脸,一个低头,很有意思。   后来,那些下放户陆陆续续回了城,大尹儿的父母也回去了,大尹儿没走。因为他那时已经和伊对上象,谈婚论嫁了。大家都说他冒傻气,许多人为了回城,把婚都离了,他还没领本本呢,走了谁也说不出什么不是来。大尹儿一根筋,顶着压力和伊结了婚。他们结婚的时候,我已经去乡里读初中了。

  现在,大尹儿的儿子上了高中,学习成绩很好,他还在那所村小学教书,以前走的那条社会主义的小道,变成了柏油路。他,更像虾米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