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万古清光此夜圆

2020-11-30叙事散文高迎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民间传统节日中,它的隆重程度可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驾驰誉。民间历来把中秋节,视为“团圆节”。中秋晚上,亲人团聚,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如亲人在异地,就会对月表达思念之情。如唐朝诗人戴叔伦在《关山月》中说:“月出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民间传统节日中,它的隆重程度可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驾驰誉。   民间历来把中秋节,视为“团圆节”。中秋晚上,亲人团聚,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如亲人在异地,就会对月表达思念之情。如唐朝诗人戴叔伦在《关山月》中说:“月出照山关,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伴书间。”宋朝词人苏轼,也因在中秋节思念弟弟而写下了“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词名句。我国北方有些地方,至今依然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古往今来,人们常用“花好月圆”来形容幸福美满的团圆生活。许多传统戏剧,尽管剧情一波三折,人物矛盾重重,但人们还是喜欢看到“大团圆”的结局。   天穹中一轮银辉满月,总能引发浓重的乡思,总能启动别离的愁绪。就是因为,人们对于团圆的向往中,蕴含着不可抑制的激情,蕴含着乡亲家情的合力,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团聚心态。这种心态,或许与古老的“天圆地方”宇宙观有着间接的因缘,与《易经》上所说的“圆而神”有着直接的关联。圆者,不仅被看作是“天道”,而且认为其中有“运而不穷”的神力。所以人间的钱币,几乎历代都被铸成外圆内方,北京的天坛以圆形筑就,而地坛则以方形来对应。在民众看来,“团圆”就是万事如意的同义词,这种对团圆的理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们心灵上的一种共振和认同,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烙印与习俗。   小时候在农村,日子过得再穷,中秋节也是必过的,买不起月饼,母亲就用鸡蛋去换斤红糖,为我们姐弟几个做甜饼,权且充月饼的数。狼吞虎咽的吃完了,冲着母亲咂吧嘴,称好吃。母亲说,月饼原本就叫甜饼,听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游船沿河开到杭州,正巧赶上八月十五。吃晚饭时,有人献上甜饼。乾隆一边品尝,一边赏月,连声称赞“好月,好饼”。皇帝金口玉言,从那以后啊,甜饼就改称了月饼。真正的月饼里边,有果脯、有桂圆、有杏仁、有青丝、有玫瑰、有枣泥、有豆沙、有葡萄干儿、有葵花籽仁儿、有黑芝麻粒儿,等咱日子过好了,管你们个小辫朝上。听罢母亲许下的愿,我就年年盼着吃一回真正的月饼。   没有电灯的农村,夜晚屋里就掌柴油灯、煤油灯,所以月亮也显得格外的亮。有月色的晚上,妇女们就在月光下纺线。母亲纺线时,顺便也讲故事。她说你们看见月亮中有暗影的地方了吧,那是月宫里一棵五百丈高的桂花树,汉朝时候,有个河西人叫吴刚,学仙成道的时候,触犯了天条,玉帝就罚他去月宫里去砍桂花树,哪知那是棵神树,随砍随长合,所以他就一直在那里砍,桂花树照样开桂花,照样结桂子。逢到八月十五,桂籽儿就从天上掉下来,有福的人才能拾到,珠子一般的桂子儿,就象黑豆和黄豆。问母亲哪儿听来的传说,母亲总说是姥娘讲的。   高中时候,读过唐朝皮日休写的那首《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原来从唐朝民间就有“云中落桂子”的传说,而且还是嫦娥抛洒的呢。月宫中既有桂花树,偶有桂子掉落人间也说得过去。据《南部新书》记载:“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寺僧亦曾拾得。’”这样说来,好象只有月中的桂树,才在中秋之夜落子。所以《灵隐寺》有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于是,“桂子飘香”一语,从此约定俗成。   八月十五看月亮,说月亮。说到月食的时候,母亲就说是天狗吃月亮,前边吃后边就拉出来了。上学后知道其中道理的我故意逗母亲,天上那儿来的狗啊?母亲分辩说怎么没有,二郎神不是养了条哮天犬嘛,每一会月食就是它吃的。我给母亲讲地球、月亮、太阳三者之间的运行规律,告诉她地球转到月亮和太阳中间时,太阳光刚好被地球遮挡,月亮上就有了黑影,母亲听了仍然是半信半疑。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流传着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女娲捧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等。霜新叶老中秋夜,月亮似晶莹皎洁的玉盘挂在天际,把温柔的清辉,洒满深邃的天空,洒满静谧的人间。此时的庭院,露檐如洗,阶窗镀银,花树弄影,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想必那许多的咏月诗篇和神话传说,就在思绪飞扬中诞生了吧?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三五月正满,四五蟾兔缺。”的诗句,而李白的《古朗月行》则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历代文人骚客,借助神话传说以及月亮自身的变幻,赋以月亮的种种雅号,别称就达四十多个。如:玉兔、桂宫、宝镜、玉钩、冰轮、素娥、碧华、圆景、清蟾等等。数千年汉文化积淀之深厚,由此可见端的。   中秋的来历,据唐朝的欧阳詹解释:秋天在夏冬两季之间,八月居秋季之中,十五又是八月的月半,故而得名。民间俗称八月节,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了“秋节”,不过节日定在立秋之日。至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多而丰富,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大多这样认为。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始于朱元璋反元的元朝末年。古时汉族对居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统称鞑靼,明代指东蒙古人。“鞑子”,是民间对元朝统治者的蔑称。元朝末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鞑子”兵监视,十家只许合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为非作歹的鞑子引起人们的痛恨,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食品之机,在月饼中放上“子时杀鞑子”的字条,互相号召反蒙复国。如此看来,小小的月饼,还为推翻异族统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呢。   月中一株丹桂,人间几度春秋。星转斗移,改革开放好政策把富裕送入万户千家。如今的月饼,不仅花样翻新,而且包装也愈发的豪华。老百姓吃不起月饼的岁月,可谓一去不复返了。富强起来的祖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探月计划。中国人到宇宙月宫遨游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明月四时好,再逢喜中秋。近赏遍野秋景,枫红菊黄。遥看广寒高处,月海霓裳;在这万古清光此夜圆的美好时刻,衷心祝福我的亲朋,中秋快乐!衷心祝福咱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