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别样中秋

2020-11-30叙事散文黑龙江小龙女
15年前,大学毕业的我拎着行李兴冲冲往家赶,车窗外急速后退的林带、庄稼提醒我,此次旅程握着单程票,学生生活已是过去。刚踏上社会的喜悦让我脚步轻快的跃跃欲试,仿佛振翅高飞的鸟寻到天空、畅游的鱼儿寻到海洋。等我在公路旁下车,不见妈妈等在路边榆树
  15年前,大学毕业的我拎着行李兴冲冲往家赶,车窗外急速后退的林带、庄稼提醒我,此次旅程握着单程票,学生生活已是过去。刚踏上社会的喜悦让我脚步轻快的跃跃欲试,仿佛振翅高飞的鸟寻到天空、畅游的鱼儿寻到海洋。   等我在公路旁下车,不见妈妈等在路边榆树下,便觉得有些诧异,我已习惯她的送往。等进屋才知道,妈妈胸积水刚动完手术,怕我惦记,这些变故都瞒着我。   以后的日子,我义不容辞承担起家务。光做饭就让我手忙脚乱,动员自己掌握的关于饮食的所有知识,才把米、蔬菜烧熟。色、香、味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调和。   这些家务事在庄稼院是小菜一碟,真正令人高兴与挠头的是秋收。这是对全年劳作的总结与检验,是全家生活的依靠与希望。但庄稼活的主要劳力是妈妈,此时身体尚未恢复,秋收的人手不够,又怕大忙时节找不到帮手,赶上多雨天气影响收成,种种顾虑之下,家里决定“抢前抓早”。   于是,选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爸爸去找车,姑姑、远房叔叔、婶婶也来帮忙,我与爷爷、弟弟、妹妹,拿着镰刀上地。   地里大部分庄稼还在安静、贪婪的吮吸阳光,有的已藏不住喜悦,露出籽粒饱满的果实。太阳在云间穿行,云影投在远处,像舞台上变幻的灯光,在黄绿夹杂的“方阵”上投下暗影,挡不住的阳光从云的缝隙中喷射,仿佛瞬间有一只手拨亮“灯心”,“方阵”又沐浴在秋阳之下。风的波浪漾开绿韵,掠过坡地,律动把一颗期待收获的心儿涤荡。   我的心情神圣而庄严,望着金灿灿的庄稼,眼前展开预想的好收成。   姑姑已站在三垄玉米前挥起镰刀,充任生产队的“打头”角色。只见她用胳膊一夹,把四、五棵玉米就势搂在怀里,镰刀贴着地皮一抹,几颗玉米应声而倒,顺手一放就朝前迈了几步,整个动作干净利落。我学着她的样子,随后轧着边垄的玉米。   等动起来手来,才发现这个“动作”需要力气与经验。我每次手里只能握一棵玉米,还要注意镰刀别轧着腿,不小心“挂彩”,不能干活反倒“添乱”。为了归整和扒玉米时“顺撇”,还要把轧倒的玉米顺着同一方向放好。我每次只轧倒一棵不说,还多了“整理”的“程序”,时间与体力消耗很大。越着急,手脚越不听使唤。姑姑已经落下我好远,随着地势的起伏,站着的玉米几乎挡住她的背影。   太阳耍起秋老虎的余威,晒的人皮肤发烫,我边干活边甩下衣服。可汗还是顺着脸淌下来。手抓玉米杆都染绿了,只能抬起胳膊擦头上的汗,玉米叶子把手臂划出一道道白印子,一接触汗水,更是疼痒、火辣辣的难受。想着父母在这块土地上,干了大半辈子,流多少汗水才把我们养育成人,一种责任感再给我加油。   乡村的散文、小说,把劳动写的又美又欢畅,热火朝天的劳动大军仿佛交响乐,乡村生活像诗像歌。等身临其境,才明白在这种深入内涵的体验中,怀有获取物质的渴望,它就很难成为乐趣与享受,多数则蕴藏苦味。   为给自己鼓劲,便用目光丈量玉米垄的长度。心里不自觉把站在眼前的玉米分成一段一段的小目标。每当轧到自己暗自作为标记的某棵树,或者某个坡底的玉米,总会暗暗的兴奋一阵——离地头终于又近了一段儿。   等把所有玉米轧倒,扒玉米穗则轻松多了,弯腰累了,还能跪坐在玉米杆上,看天高云淡。遇见籽粒稀疏的穗儿,挑出来烧吃,还别有风味。用牙咬开特别绿的玉米秸秆,嚼里面的汁液解渴,这种土气“甜杆”,是劳动中不错的小憩。重复甩玉米穗儿的动作,久了便有些絮烦。姑姑讲佚事、叔叔的乡村俚语让人在笑声中不知不觉转移了倦怠情绪。   等收割几垄黄豆时,我便获准休息。因为轧黄豆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我求学多年,对农活生疏,免得弄“炸”更多豆荚,造成浪费。几垄豆子就交给爷爷、姑姑他们。姑姑是下过乡的知青,这点活儿不在话下。爷爷是老庄稼把式,虽然将近80岁,可是割黄豆的速度,我们要小跑才能跟上。   躺在地头的树荫下,眯着眼睛望姑姑用来遮阳的红头巾、爷爷防晒的竹斗笠,他们弯腰收割的优美弧线,真是田野上移动的风景。作为有闲情的观赏者,我惊奇的发现有劳动者的金色秋天更加生动。原来换个角度与心境,体会田园风光的牧歌,美确实无处不在。   怕遭小偷惦记,玉米穗儿、黄豆是不能留在地里过夜的。天色将晚,拉玉米的车开来了,我与弟弟、妹妹开始装车,抱着玉米穗儿,费力的抛入车箱,车用“小档”在垄沟里慢慢走着。为了跟上车,我们只能抱着玉米穗小跑,还要留神脚下,免得跌跟头磕着茬子。这样的流水作业,让人不能喘一口气。车走到地中间,我们就气喘吁吁的跟不上车了。姑姑、爷爷过来支援,一起咬牙才坚持到地头。   拉黄豆时,往车里“挑”需要好臂力。车箱那么高,这个活只能留给男人干,爸爸、爷爷、叔叔挥汗如雨的装着。我和妹妹,跟在车后,拣落下的豆枝,此时恨不得自己变成火眼金睛,不要落下一粒黄豆,这可是父母用汗水换的!   天渐渐的黑了,回家煮面条充当晚饭,还要连夜把卸在别人家场院里的豆子打出来,人家明天也要收割,急着用场院。   月亮像一盏汽灯挂在空中,天空像藏青色的幕布,眨眼的星子像点缀的金粉。夜像广阔的舞台,而劳动更像一次别致演出。我们挥着棒子,爷爷抡着当地叫“连伽”的工具,有节奏的砸在豆堆上。随着豆荚的裂开,涌起的灰尘使月色越发朦胧,找准间隙,偶尔的屏住呼吸,手依然不能停,“连伽”旋转落地,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在安静的夜里传出很远,很远……只是“观众们”进入睡梦,鸡鸭躲在窝里,圈里的猪也很安静,房子、柴垛只剩下一个轮廓……后半夜结束劳动时,才发现手被划出几道口子,在紧张的劳动中竟浑然不觉。每个人从头脸、口鼻中洗下的灰尘,竟然让半盆清水浑浊不堪了。   第二天,翻着日历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昨晚月亮那么大那么圆,原来昨天竟然是中秋节!虽然没能和家人吃着月饼赏月,同享天伦之乐,但这个别样中秋,却让我多年不忘,激励我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沧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