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情感返照在水磨房的民谣中

2020-11-11叙事散文赵晓梅

情感返照在水磨房的民谣中这是一次情感的返照,这是一次灵魂的回归,这是一次历史的翻阅。离别乡村后的梦里,孤立山水之间的水磨房是我最美丽的景致。那一串串古老的吟唱牵连着我永恒的记忆,村庄里的水磨仍然安静地守望着乡亲不再饥寒的日子。我随姐姐赶着
情感返照在水磨房的民谣中   这是一次情感的返照,这是一次灵魂的回归,这是一次历史的翻阅。   离别乡村后的梦里,孤立山水之间的水磨房是我最美丽的景致。那一串串古老的吟唱牵连着我永恒的记忆,村庄里的水磨仍然安静地守望着乡亲不再饥寒的日子。   我随姐姐赶着的一群马匹和到收割秋天的乡亲来到村边的山谷,满谷的梨树悬挂着乡村甜润的季节,梨园里延续着一坡坡碧绿的玉米地,丰润的峡谷有一股股清澈的山泉蜿蜒曲折地流向水磨房,空闲在岁月中的水磨房在洁净的阳光下显得无比的忧伤和孤独。荒草葳蕤的山冈上,仍有记忆中的那坡紫红色的波斯菊坚贞地陪伴着曾经被人们热望过的地方,蝴蝶飞舞,鲜花丛中隐隐约约还有一道窄小的缝隙,我踏着花香走过山坡,站在被废弃已久的磨房前,心里强烈地涌流出一阵寒凉和沉寂,当我推开被岁月封锁在时代门槛前的木门时,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锁已在时光的剥离下失去了钥匙寻觅的灵敏,也不知这把锁是那家留下的。过去在村民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上磨房碾米磨面,谁家就带一把锁,把粮食倒在槽里后,锁上木门,村庄里的夜晚就在石磨经久不息的磨碾声中,露出安祥的睡态,断断续续的声音在村庄的生命中穿行,深深地镶嵌在村庄的骨骼上,融入村庄在流动的血脉中。深夜沉睡的人们,只要有水磨在耳畔回响,他们的梦里就有稻谷和玉米的香味,梦醒时,脸上已不再有愁苦的微笑。第二天他们便踏着清冷的露水,来到磨房中,将一袋又一袋生活的营养收集回家。离开时,又把锁带走,磨房就自然而然地让另一家使用。   我轻轻地触摸着锈迹已久的记忆,心里在想,留下这把锁的人家,也许是想把过去的一切日子都锁在这里,不再带回。走进磨房,我的脚步却被满屋的蜘蛛网缠绕在黯淡的往事中,深切地感觉到那已在沧桑岁月里风干的鲜活记忆却汹涌澎湃地向我涌来,历史停顿在这寂静的山野,我抬头寻找着从瓦片的缝隙里射下的一缕光柱,清纯耀眼的光柱照射在一盘巨大的石磨上,光滑的石盘放映着温柔的色泽,石槽里已没半粒粮食,厚厚的尘灰和枯草填满了槽沟,我渴望着那阵熟悉的声音,不是山泉流淌的欢唱,而是老磨沉重而带有香甜味道的负重的呻吟。我打开闸门,湍急的水流向着磨坊冲撞,推动着石盘滚动在空空的石槽里,那些早己布满丝丝绿色苔癣的水轮在水的冲击中遵守着古典的规律,转动着一条无法更改的命运。   隔着告别后长长的岁月,隔着万水千山的宁静,隔着疏远了的一段脚步,陌生的水声和石磨与石槽的撞击声淹没了停滞久远的搁置,摄人心魄地渲染着静寂的山谷。正在收获玉米的人们,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中停下了手中的活,寻着声音走出稠密的玉米林,老人们坐在沟壑中一块块干净的石头上,抽着一杆长长的烟锅,默默地回忆着那段与磨房息息相关的日子。这山野里带有温暖和香气的声音穿越了我生命中的沟沟坎坎,像一盘永不蜕变的磁盘重放着我的记忆。   那是上世纪八年代,姐姐背着一袋玉米向村后的水磨房走去,我正和几个小伙伴在河边疯跑,夕阳染红了天边的彩霞,姐姐叫我,让我和她去做伴,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幽谷。八月的彩蝶飞翔着美丽的翅膀,密密地织着野地上浓浓的黄昏,我在山坡上采摘花朵,等待姐姐从磨房里出来就回家,夜幕像帆一样跌落下来,笼罩着整个山谷,此时,一阵颤栗,恐惧向山风一样向我袭来,我大声地叫着姐姐,一条野狼在我凄历的叫声中,在姐姐威慑的怒喊里胆怯地退后了几步,野狼那两道暗绿色的眼光在姐姐不断挥舞的火把下渐渐远去,退进森林时,一声沧凉的狼嚎颤动着村庄的夜空,姐姐紧紧地抱着我向磨房里奔跑,闩住木门,我和姐姐相互相偎依着,等待着金黄的玉米在石碾子的转动中变成洁白的面粉。姐姐必须在今晚把面粉背回家去,全家人在饥馑里盼望着这唯一能够填充饥饿的粮食啊。当姐姐背着面粉牵着我的小手惊骇地走出磨房时,村里的一群年青人攥着松明火把正向山谷跑来,他们知道那匹野狼已在村后游走多日,野狼的嚎叫穿过空旷的山野和天空,绕过村庄的深巷,震惊着正在火塘边做饭的乡亲们,他们放下手里的杯盏碗筷,点燃火把就向着水磨房奔跑,明亮的火焰照出了一个朴素乡村美好的夜景,这是我记忆中最为牢固的场景了。   从此后,我的梦境里就有了石磨盘在石槽中一圈一圈漫漫滚动的声音,它像音乐一样伴随着我每一个安祥的睡眠。虽然,这种声音再也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唱响,它已成为一种滇西北乡村中古朴而充满忧伤的绝唱,已成为一页发黄的历史装订在中国乡村的史册中。可是,当我在故乡的土地上与这座古老的水磨房约定相会时,我夹在现实与历史的隔离地带,将诠释出怎样的答案。   几个小姑娘背着装满鲜菌和山花竹箩,走进了水磨房,在她们新奇而胆怯的眼里,水轮、石磨、石槽和那早已被时间的手指拆散的木漏斗,是贫困中落后的感动,是落后中文明的震撼,是先辈们命运的宿愿,她们没有提问,我也没有解释,只有这盘老磨,仍然在水流的冲撞中,发出亘古不变的声响。   一声苍劲而悠扬的山歌从玉米林的深处向着蔚蓝的天空唱响:
  大河淌水沙浪沙,浪来一对鲤鱼一对虾,
  等着鲤鱼来下酒,等着妹妹来当家。   这时,山谷里传来了一声甜美的女声:
  当家才知油米贵,养儿才报父母恩,
  鲤鱼下酒也容易,妹妹当家万不能。   玉米林中又传来男声的对唱:
  这时不是妹当家,开水泡饭盐是味,
  总有一时妹当家,肥肉当着老南瓜。   一阵欢笑声过后,小伙子又唱起来:
  大河淌水沙浪沙,浪来一朵牡丹花,
  你是哪家花谷朵,惹的阿哥睡不着。   多么古朴的山歌啊!多么亲切的水磨房!我就是在这样的山歌里奶大,古老的水磨磨碎了山村的清贫和劳累,喂养着山村瘦弱的日子。白云朵朵,朵朵白云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愿望和永唱不衰的民歌,向着山外飘荡。只有恪守土地的乡亲,在越来越少的田野,开拓着一道又一道的山谷。而这座老磨房,却用它沧桑的姿态,作为滇西北的山民一代又一代艰苦劳作的见证。   山还是那样绿,水还是那样清,山泉把山冈上的玉米浇灌得枝壮叶茂,顺着沟壑流向水磨房,与水磨幽会之后再流向乡村的田野。一片片洁白的天花在山风中弥漫着欲望的气息,刚刚脱离红帽的玉米棒把乡村的秋天鼓胀得香气四溢。于是,乡村的人们就把悠闲了一季的马匹赶上坡地,人们唱着一曲曲民谣喜悦地收获秋天,马匹也打着一阵阵响鼻驮着秋天回到村庄,农家院铺开了灿烂的秋天在阳光下曝晒,村庄的空气里流动着一股淡淡的粮食和水果的香甜味。夜晚,人们围坐在月光下的庭院里,把一个个炫目的玉米棒子,像编饰待嫁新娘的发辫一样,一串一串地编起来,挂在屋檐下。秋天的农家,在金色的玉米串里,显出一年四季的富丽和辉煌。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嵌镶在滇西北幽幽峡谷里的中国最南方的一个小村庄——永胜白马庙,村庄的日子已脱离了水磨日夜磨擦的痕迹,停顿在水磨房里的岁月,让行走在峡谷里的人用尽了一生都没有走出水磨房守望的村庄,他们已将生命和灵魂融入这片泥土。那桃花粉饰山冈的春天,那樱桃红透泥院的夏日,那稻谷染黄田野的秋季,那炊烟袅袅飘香的寒冬,在酒一样醇香的日子里,在舞蹈和歌谣,书籍和诗词中,我的故乡在一节节长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