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阅读灵魂与灵魂对话

2020-09-17叙事散文李华新
有人对于灵魂的阅读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是灵魂是可以阅读的吗?也许,白昼带着雪的颜色,吮吸尘埃。夜晚释放的罪恶,是一本诡谲神秘的小说。 那么谁在阅读这本小说,那么这样的小说阅读会有价值吗?可是有人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有人也是以为自己对灵魂的审

  有人对于灵魂的阅读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是灵魂是可以阅读的吗?也许,白昼带着雪的颜色,吮吸尘埃。夜晚释放的罪恶,是一本诡谲神秘的小说。 那么谁在阅读这本小说,那么这样的小说阅读会有价值吗?可是有人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有人也是以为自己对灵魂的审视和剖析,就是自己对于所谓灵魂的展示,其实你既然是在再用自己的方式和灵魂对话,那么,这样的一些感受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就是在这样的本来属于隐蔽的世界,那些从心底世界发出的邀请或是拒绝,都是在那些曾经不见天日的夜晚踌躇慢行,但是。是应该兴高采烈还是满面忧容,抑或是心情不错,阳光也不错的时候,让那些应该见证的或是不需要的见证的粗犷或是细腻的情怀,让那些本来是出窍的灵魂已经不再成为元神的东西,无法不去触动你内心最温柔的部分。不会是那种千愁百度,也不是那种故作的放松态。

  灵魂只有通过灵魂才可以触摸,才可以触动。因为你也需要交出你的灵魂,才可以彼此拥有这样的心心相印。否则你就不会真正能够得到这样的灵魂。更何谈和灵魂对话啊。

  比如,曾经有一本写坟墓和墓志铭的书,会让人惊异于那些感动的具体化,因为这些让人们可以在其身后阅读的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正好是对其一生的解读,有些还是逝者自己拟就的。这一点西方的墓志铭和中国的墓志铭大不同。西方人大多信奉宗教,尤为盛行的基督教文化指导着人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西方基督教文化认为,个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只有上帝可以永生。使人活着的是“灵”,人死后“灵”凭借着神可以复活,进入天国。基督教徒视死亡为“苦难的最后解脱”。在西方人看来,人死后可升天堂,天堂是美好的极乐世界。所以西方文化将人的现世生命延续至来世,延续至“天国”。这也就造就了西方群体豁达的生死观。

  墓志铭作为个体生命理性存在的终结,其文体功能主要是见证个体的存在,纪念逝去的生命。基于相对简约的文体功能,西方墓志铭简练兼具概括性,写实又不失幽默,少了几分中国式的恭敬严肃,多了几分诙谐。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崇高不朽的人生追求应是德才兼备,建功立业,为宗族、家国而献身。所以对于有功德的名人,其墓志铭多用美颂之词展现墓主优良的品性、突出的才能、不朽的功勋以垂范后世子孙,以求不朽。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看来生死较之于爱,又不是具有一定长度的。其实,有许多事情可以成为我们驾驭命运、塑造人生的砝码。只要用心去聆听感悟人生,懂得生活的智慧,你的人生纵使不是大红大紫,也一定会五彩斑斓。

  张小娴在一篇散文对于灵魂的解读是这样的, 灵魂是一个可能性、一种智慧。它也可以很简单:就是两个人的契合。为什么你觉得甲有灵魂而乙没有?因为甲的灵魂能与你的灵魂共振。

  当一根小提琴的琴弦被拨动时,会引起同一房间里所有弦乐器的共振,即使这个振动微弱得耳朵根本听不见,但是,最敏感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共振。

  当灵魂那根弦被拨动了,身体和爱也会共振。

  我们爱上的,是一个能拨动我们灵魂那根弦的人。那种感觉太奥妙了,很难去解释,以至我们只能说:“他有一种属于灵魂的东西。”   有一天,当你不再爱眼前人,也许是因为,灵魂那根弦已经断了。

  命若琴弦,魂如琴弦。

  也许这不仅是体现在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死观的解读上,也是对于灵魂的解读不同,阅读灵魂之所以不可能,也实在是一件纠结于不同观念的问题。西方的墓志铭突出个人的个性和志趣,中国的墓志铭则是对于一个人立德立言立功的浓缩。

  中国人灵魂问题不能视若儿戏一般,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庄重态的体悟,更是对于一个人在盖棺定论之后的慎言慎行。是不可以用幽默的形式的。敬畏逝者,不乱发诳语;敬重祖宗,善莫大焉。

  每一则墓志铭都饱含人们失去亲友的悲痛之情,都表达了对已逝生命的惋惜。中国人常寄希望于墓志铭,以求为千秋万代提供宗族依据或让逝者千古留名;西方人的墓志铭则是为生命的消逝做一个总结,为曾经的存在留一个纪念。

  当然,我们那些普通的人,大多不会有什么墓志铭出现的。就像现在更多的和灵魂对话的方式一样。我们对于灵魂的解读和抚慰,不是对于人逝去之后的表达,而是在生前人活着的时候对于你的灵境的解读和揣摩。也就更多一些功利性。

  灵魂还是有存在感的,有显性一些的刻在墓碑上,有的则是活化为人们的口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