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昆仑的特指和出处

2020-10-28抒情散文万禹
《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槐江山)向西南四百里的地方,就是昆仑山,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神陆吾主管着这个地方……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是多怪鸟兽。
  《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槐江山)向西南四百里的地方,就是昆仑山,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神陆吾主管着这个地方……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是多怪鸟兽。……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所记载的河出昆仑,可能是黄河的主要支流大通河所误。这个我们可以在同时期的《禹贡》一书的记载中了解到,由于受到时代和条件的限制,此前的古人包括尧舜也就是禹治水时期对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记载较少,或根本就没有提起,而提起者多为神话传说。因此,从《山海经》之后,人们一直对昆仑的出处迷惑不解,对于华夏民族真正的源出,也是一知半解。一个是此前没有文字,即使运用了结绳记事,但有些还是不能清楚地说明。所以对于黄河源头的误解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即就是古人都是从青藏高原辗转到河西走廊的, 但那个时期,人类的意识和思维进化才初步形成,当他们游牧到靠近祁连山的时候,已经是距今五万年到四万年的时候。四万年到三万年正是人类的意识思维开始全面进化的过程。所以,即使他们以前曾生活在青藏高原,也并非能知道黄河的真正源头,也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意识本身还缺少着思辩性。我不否认人类类动物时代具有简单的思维意识,但他们缺少思辩性是他们不能分辨事物的根本原因。另外一点,便是处于高寒地区的青藏高原,气候稀薄,更增加了古人不可能去专门进行考察落实黄河源头的事实。而据近代文物古迹考察,从发现的古物痕迹说明古代羌人距今3万年时在青海一带的生活,已经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湖滨了,几乎很接近祁连山。那么,再早的年代呢?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确切的考实资料,但在三万年之前,人类的思维意识更在混沌不清之中,很难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注意,因此在后来的一万年左右的时间里才有无数的神话出现,作为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现象的假设和猜想解释。包括河源问题,本身加上昆仑的神秘色彩,更加使河源问题神秘化。这便是后来人们在汉代之前甚至到了汉代仍然把大通河误认为黄河。在《禹贡》中就很明显了,它干脆就没有提起青藏高原,甚至河西走廊都很少提起,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两地对于尧舜时代时,尚处在偏远地带,所以在注解《山海经》时,就只能 以最近的考据为实。说明在两万年之后,仍然有青藏先民向河西走廊一带迁移,这才构成了大通河为黄河的这一误认。   在《山海经》中多以黄河的源头即发源地为昆仑山,包括在后来的《史记•大宛列传》也记有:“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名昆仑云”。虽然并不指同一处,但也指出“河所出为昆仑。”在《海内西经》、《史记•禹本纪》中又反复提起。直到魏晋南北朝时,在青海和新疆崛起了一个叫吐谷浑的国家,与之交往后才知道黄河的源头并不在祁连山,而在别处。这是第一次真正打破“河出昆仑”的神话,第一次逾越昆仑神话几千年以来的神圣界限,而指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河源之探索。   当然,“河出昆仑”,仅仅只是其特点之一。还有发于其中的黑水、赤水、洋水。后在《海内西经》中又增加了青水和弱水 。值得注意的是《西次三经》中所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而在《海内西经》中又成了“洋水、黑水出其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黑水明明是西流水而到了《海内西经》中又成了东流之水了?天下者唯雍州黑水为西流,故后人还称倒淌河。这种误差在两个时代说明有所改动,要么是误认,要么就是已经转移了昆仑所出的前身历史,已不是《西次三经》中提到的黑水了。在上一篇关于《山海经》的补充和说明中,我们已经知道《西次三经》为尧舜时期作品,而《海内五经》包括《海内西经》为周代作品,这种前后矛盾的地方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比如,赤水在《西次三经》中是“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而在《海内经》和《大荒经》中又成了“赤水出其东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这种前后的差别,已无从考证,而惟有的解释,就是气候了。我们知道在尧舜时代气候较为湿润,连绵的雨水,造成的后果就是到处漫溢着水,洪水的泛滥使的人民流离失所,最后连都城都被冲毁了。这个时候的水系分布当然就较为广泛了,而一些并行或相距很近的河流基本上就并在一起流淌,像河套一地整个被水淹没;在祁连之南,形成的偌大水渊,很可能就是被古人称之为“南海”者。后在《山海经•大荒经》和《山海经•海内经》中都提到黑水入南海的问题。这些我们都解释为气候因素,因后来各水系的分离,使原来的河流已改变了其原本面目。即使根据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在关于中华五千年的气候研究,指出中华五千年的气候变化的大体趋势是由暖变冷而解释为黑水也遇到水系分离问题,并且把古弱水变成今日之黑水当作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河流之一个朝东一个朝西,一个向东南注入一个向西南注入,天壤之别。这样的问题可不可以看作是古人犯的一个小小的错误或古人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呢?   除过河水出昆仑,还有四水也出于昆仑的,自大禹治水之后,因为开山劈地也开导了一些极渊深泽所流出而形成的河流。后期,到了商代时候的《山海经》中的昆仑已经增加到六水。至此昆仑更加成为孕育各大河流的一座神山。因为不管是四水还是六水,其中以河相称,并与河相提并论者,可见都已不是一条很小的河流了。包括古黑河。   但在《山海经》前五经中除了黄河因大禹在其治水期间并没有踏访过青藏高原所误之外,其他方面,在禹所走过或说治过水的地方应当不会有太大的误差,而后代包括夏代、商代和周代所写的《山海经》中的内容,很明显都有改动的痕迹。他们的编写很可能来源于尧舜治水时大禹和伯益所作的《五藏山经》。本来《山海经》在当时可能被当成一部史书逐代记录下来,但是由于缺少条件,没有办法进行进一步的实证考察,而多数来源于传说。这样,《山海经》除过前五经之外,因为这是大禹他们经过数万里的亲自踏程作记录的,其考实性是值得信赖 的,而其他几经的参考价值就相应小了。但其他几经中的一些内容还是很宝贵的,当然是作为那些对于前五经补充的部分,前五经并没有提起到,而在后几章中出现了,比如后期在《山海经》中提到了一些西来的少数民族,其人情风俗的记载都是挺可贵的。   所以,对于四水出昆仑,我觉得以《五藏山经》中的内容比较确实,另外可以参照《海外四经》和《禹贡》这样的与之年代较为接近的史书记载作为参考和对照,才能得出较为贴近的结论。在这里我以《西次三经》中的内容作为依据和参考,对于昆仑作以说明,其他几经只作为辅助和参考,不作深究。   另外对于昆仑的描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曾有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皆然(燃)。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淮南子.地形>>中也有记载:"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其另外的特征除过它的神话色彩外,还有“玉山”之称,也就是产玉;与黄帝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外便是山前后被弱水大渊所环抱;山体呈黑色,亦为悬圃等等,都构成了昆仑山的基本特点。   当然把昆仑山即定在祁连山并非偶然,期间肯定走过很多的弯路。但我们首要肯定的,除了祁连山在中华历史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外,另一奇特之处就是,山下有一条或几条河西流。天下河皆东流,而惟有黑水河,还有后来的托勒河和疏勒河(古代都曾是黑河水系的一个分支,现已成两个独立的水系),这是有别于其他的地方人士所称的昆仑最大的区别。所以,昆仑出在祁连山是理所当然的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