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转贴] 好散文,是要有重量的

2020-10-16叙事散文微风轻拂
文/黄海好散文是要有重量的。这种重量的体现不是形式,不是内容,不是语言,它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它可能是断续的,不完整的,也可能是寓言式的,或者是极端的超脱现实世界的独白。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阻隔了它向深的可能,许多人对片断式的散文写作不屑
          文/黄海   好散文是要有重量的。这种重量的体现不是形式,不是内容,不是语言,它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它可能是断续的,不完整的,也可能是寓言式的,或者是极端的超脱现实世界的独白。   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阻隔了它向深的可能,许多人对片断式的散文写作不屑一顾,但从弗兰茨卡夫卡的写作开始,我们对散文不完整性写作有了重新的认识。这种自言自语式的诘问,箴言般的理性思考,给我们散文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跨文体写作,它终结了一种经典,它彻底打破了现有散文的循规蹈矩,使得散文有了强大的重心和自由伸张的力量。这些完全散状的随感,日常生活经验状态,或者深度的个人化思索,使之散文更倾向于个性化和产生阅读陌生化的效果。
  当某种观点被普遍接受,并跨越时间成为大家的常识时,我们可能会失去对它警惕和审视。我经常对那些古典而具备众口一词的规则保留怀疑的态度,而且我还要对那些可能成为常识的教条进行甄别,我想所谓破则立,消解意味着重建,都是指的这意思。散文有着深厚的传统,形形色色的条条框框也最多,是最难写好的文本。在它看似没有规则中,实则许多的潜规则很难突破。   提到常识,首先要说到散文的特点。散文的内容是真还是伪;散文的形式是散还是聚;散文的思想是审美的还是审丑的,等等,一直是作家和评论家争论的问题。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伪命题。这好比是先有鸡才有蛋,还是先有蛋才有鸡的问题。我们的思维定式很大程度上有碍散文的探索,我们对散文的研究一直滞后的,我们对散文的批评变得无话可说,以至于我们在一些伪命题上喋喋不休。一段时间以来,我常常想文学是人学还是文学?我现在发现这也是个伪命题,就象怎么写和写什么一样。   散文的伪命题很多。   但我觉得有一条规则是作家和批评家可循的--没有风格的风格,就是散文的风格。语言是作家的风格,不是唯一;形式是作家的风格,也不是唯一,任何束缚散文的手脚的绳索,必须松懈下来。常识也不是唯一,不是非此则彼。
  我以为好散文的品质是自由。有了自由,就会少了束缚,少了守旧的观念。而问题的实质就在现在有人把散文写得太像散文,有人散文做了几十年一直还在做,这是语言修辞学和文化在作祟。这种种讲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散文的变革,使得它从未从旧有观念和秩序里走出来。   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好的散文”总是属于那些价值和人生观接近伪生活真理的篇章。他们喜欢谈论抒情、传统、道德、艺术特征、思想、情操、文化、真实,这些与我们的肉和身体毫无关系的词。正是这些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把散文逼向灾难的边缘。他们乐此不疲地营造空中楼阁,遍地谎话。
  
  从《尚书》开始,散文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几乎和诗歌平分秋色。先秦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散文写作一直有着深厚的传统。现在,很多人一谈到传统就深恶痛绝,甚至不齿,那是因为他们对散文传统的一知半解。我以为这个的传统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是融会的,不是孤立的。前些年,我们的散文写作强调智性、强调语言、强调形式、强调思想……强调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些提法和主张本身没错,但他们的写作忽视了散文的身体性、在场感、生活场、物质流和触手可及的时代气息。它们与我们的灵和肉紧密地系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散文写作的现场。   这就是日常生活带给散文的现场,是那样的驳杂和混乱,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玲珑剔透,那样的粗俗不堪,让我们应接不暇。
  这个现场在我们的散文传统中从未间断过,它只是不断地被后来者增加了新的元素和养分。   一篇好散文,它具备了细枝末节,具备了纵深横侧,还应该做到有感而发,动之以情。这是散文走向开阔和宽广的标志,也是大作家与小作家的区别。风花雪月,小景小情很难引起大家心灵的共振。而散文有了悲悯的情怀和大爱的气概,文字就就会有质感,就会生动美丽起来。   好的散文,它是作家心智和情思的结晶,他的每个字都是作家对日常生活历史的烙印和醒悟。他处世不惊地把所思所想从容地抒写出来,靠的是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靠的是作家对事物的敏感和爱恨。通过读与看,作家对事物表征有了初步认知和判断,但这还不够,作家只有通过缜密的思考,才能建立自己的写作和阅读的参照体系,可能对日常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我一直以为散文是小的,不光是它的形式、容积,它的功能,还包括写什么。   而我们一直忽视了这些小的地方,刻意地去妄想大的,并且企图改变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东西,把它们无限地神话或丑化、放大或扭曲。这让我越来越厌恶散文所谓的技艺和修辞,所谓的先锋和抒情。   它的小,小至细节,小至题材,小至语言,小至情思,小至思想,小至内心,它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小,我们能听到它细微的呼吸,我们读来为之动然。--这种小,是一种极致,是一种境界,举轻若重。   这种小,它的反向不是大,不是重。它没有方向,它开阔,四处辐射。 (转载自天涯散文天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