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老屋是一盏昏黄的灯

2020-10-10抒情散文摇曳风铃
老屋是一盏昏黄的灯农历十一的晚上,我梦到了已故八载的父亲安睡在老屋的床上,是他原先的位置。我隔了双开门的缝隙听得到他重重的鼻息声。我试图叫醒他,以为上班的时间快到了——以前我都是这样在他午睡的时候把闹钟放在外屋的桌子上,一边翻书,一边不停地
            老屋是一盏昏黄的灯

  农历十一的晚上,我梦到了已故八载的父亲安睡在老屋的床上,是他原先的位置。我隔了双开门的缝隙听得到他重重的鼻息声。我试图叫醒他,以为上班的时间快到了——以前我都是这样在他午睡的时候把闹钟放在外屋的桌子上,一边翻书,一边不停地看表,等着叫醒他上班——耳边却有他小声的应答,那声音听出有一些抱怨,似乎满怀的不高兴。

  突然就醒来了,记起原来今天是给逝者送寒衣的日子,而我昨天才给母亲打了电话,说了今年十一我不回去的信息,想必父亲在天有灵,对我不去祭奠的话耿耿于怀了吧。

  这样想着就万分地惭愧,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对父亲的祭奠看得太淡实在不该,于是折衷的想明天晚上找个方式寄托一下衷思聊表孝心吧。

  由于这个梦,牵出了对老屋的记忆。此时,距我们迁出老屋的日子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

  其实我在老屋居住的时候并不长,是我们家三次乔迁中最短的,仅仅六年,但却是埋在我记忆里时间最多的,跟了我四十多年。我关于家的梦里,除了老屋,从来没有过新居。这让我坚信中学一位化学老师说过的话:人能记住过去的事,并非你现在的记忆力好,而是小时候记忆力特别旺盛的结果。

  老屋在解放前是菜市的门面房,一排六间全带阁楼,整齐划一的规格,解放后成了民房。我们家大约是六十年代末买下的,不知道是第几代居住者了。因为学龄前的印象皆来自于外婆身边的故乡,所以之前对老屋没有任何记忆。七十年代初,被外婆送到的家就是老屋了,印象从此开始。

  房屋上下二层的结构,整体是砖混,楼板却是木质。旁逸出的一间是自家后来盖的,土坯结构,房顶用了麦草,上面苫着油毡。

  楼上住上我和姐,一楼是父母的卧室兼客厅,其实只有十二三平米的样子。靠近门口后来自己盖的那部分,六七个平米吧,是弟的寝室,也兼做客厅,是他和小朋友们的聚集所。老屋一层的窗,是南墙的一只方洞,被贴了白纸的木格修饰着。二楼则是双扇的木窗,同样糊了薄薄的白纸。

  家里地方不大,却广集人气。父母的朋友和我们的街坊总会在茶余饭后闲逛到我家,说一些家长里短的话或是和母亲交流一些针线活儿方面的体会。

  那时候的家具很单纯,木凳或是竹椅或是可能折叠起来叫马扎的东西。家里人多的时候,一般会坐在通往二楼的木梯上,而我则坐在最上端,俯视着说话的人,偶尔搭一腔,表示我的存在。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段时期,父亲请了一个会讲故事的李同事,年长父亲几岁,他们后来成了我家来往最密切的亲戚——被我们姊妹称为李伯的人,那段时期固定的时间来我家讲三国和水浒,招来很多的听者,木梯上就坐满了人。父亲是很有号召力的,加之那时除了收音机再没有其它传播娱乐的媒体,所以我家常常高朋满座,且个个宾至如归。李伯就坐在中央,像极了后来看到的说书人,表情动作极为丰富,让我们从中开阔了书本之外的眼界。

  我渴望李伯讲故事日子的到来还有一个很隐匿的缘由,就是听故事者有一个我的同学,男性。有着一张很好看的脸,他是最忠实的听众,几乎每场他都在,并且自带小凳坐在李伯对面的角落,我坐在梯子的上端正好可以看到他。

  虽然他是我家的常客,但我俩并不说一句话,甚至他好像从来也没有正视过我。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我的脑子并不是只随了李伯的故事情节在翻转,而是常常入神的看他,装作很努力听的样子,用手捧了脸,却把视线不时地投向他。那时候我只有13岁,却甚至想,将来做他的老婆也不错,我要好好地对他吆五喝六,让他对我俯首听命,压制他的狂傲,以还他当年对我的不屑。他长得好而且在班上功课也是一流,我一直尾随其后。

  但从自故事的结束和我们家的迁徙以及后来的分班,我见他的次数寥若晨星,做他新娘的打算一并消失殆尽。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是我们班里唯一到外省上学的人,毕业后分到一家小国营厂,听说因为家境和单位效益不好的缘故,一直到三十多岁才成家。前年回来看母亲时在街上看到了他,衣衫不整头发凌乱的样子,旁边还走着一位低矮圆滚的中年妇人,前边跑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那个小男孩,所以根本没有注意到我对他的关注和打量。我酸楚地独自笑了笑,迅速转移了我的视线,他大约早已不记得我了吧。

  和故乡与外婆一起生活的快乐并没有在老屋延续开来,我一直认为我是父母遗漏的亲人,偶尔拣回,也只是保证吃饱穿暖而已,没有任何可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于是,我对于父母的亲情远远逊于外婆。所以,在我遭遇他们的奚落甚至打骂后,阁楼的窗口就成了我遥望和呼唤远方亲人的出口,它也成了我理顺情感和心绪的唯一场地。我常常坐在阁楼的窗台上,看泡桐紫色的喇叭花飘出了清香,看屋前的槐树坠着串串槐花不停地摇曳。心情或是修正过来或是更加的低落。

  我的小朋友们也不多,因为我一口地道的老家土话阻止了他们对我的亲近,他们的笑容里大多都有戏谑的成份,这让我的自尊难以接受。从三年级起我开始被老师提名为班长,此后一直保持到高中,这是我引以为豪的地方。我的朋友大多始交于我的班干部生涯起,直到今天。如果老屋里还有我快乐的影子,也只是学生身份与他人小有不同的骄傲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充实。

  我和母亲之间一直横隔着一层厚度不浅的障碍,对她,我从未表现过女孩应有的依赖和娇纵。她匆匆地过往和出入在我的眼前,对我视若无睹。便是我第一次来例假怕她发现自己撕了本子替代卫生纸也不想有求于她。而她发现后也只是扔过几角钱说买个什么什么的了事。

  在家里我努力做着事不和她交流,而唯一的一次却让我很长时间想起便会热泪盈眶。那天大约是父亲出差了,我很早就放了学,在老屋的窗棂下做完作业,看小学生作文选。她搬了小凳坐在我身边,拉过我的手要我帮她做件事。我害羞地抽出手,睁着疑问的眼睛,她有点吞吞吐吐,终于说,谁谁给我弟买奶粉欠了一块多钱没还,想让我去要回来。我低了头,不好意思去,她没说话,半晌说算了吧,依就拉过我的手放在她掌心里,这次我没有抽回,我感觉着她掌心的茧子很硬很硬。这是我和母亲唯一一次亲近的表现,心里暖暖的。原来我也是渴望爱和娇纵的。多年后回想这一刻,当时我脸上温暖而幸福的表情还挥之不去。

  1978年秋天,父母单位分房,我们和老屋正式告别。在拎着最后一件什物离开时,油毡屋顶上土坯的缝隙里正有几棵枯黄的草在风中抖动,我想这是老屋对我们的留恋或是挥手致意吧。

  后来老屋也几易其主,修修补补,历经了二十多年。

  我也离开了父母,到了离老屋更远的地方工作。

  应该说我在老屋生活的六年中,并没有发生过对我的成长有过举足轻重意义的事件,它仅仅提供了一个孩子慢慢长大所需的栖身场所而己。但每次我想起它的时候,它就像一部黑白片,熟悉的画面便一一在眼前放映,清晰而且生动。

  去年国庆节,回去省亲的机会,我和丈夫再度回到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已经是黄昏了,顺着夕阳的方向,我们向老屋走去。沿着凹凸不平的路面,远远地就看见老屋已经萎缩了。房子像是矮了,门也显得小了,门前的路也窄了很多。仔细地看,老屋的地貌并未发生变化,大约是人长大了,所以视觉与先前大有不同吧。

  门紧锁着,但明显已没人居住。相连东边的那两家和西边的一家已重新返盖过,全是红砖青瓦。虽然也锁着门,但看得出有居住者的痕迹。阁楼上有晒着的鞋,门前的路也有磨得很白的印记。而我原先的家,门前长出了细细的草,还有一行绒绒的青苔。对面的槐树和泡桐,早已不见了踪影。

  老屋真的老了,好像亦没有直立起来的力量了,它被两边的新居挤得萎靡不振,破败的样子,像濒临瘫痪。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走出很远的脚步又不忍的停下,再次转向老屋的方向。朦胧中,老屋像是一盏昏黄的灯,在我的心里,怏怏地泛着点点的光,它可以随时将你准确无误地引向它的身边,并温暖你的心,只是不知,在哪一刻,它会突然地暗然失色,再也燃不起一丝的光亮了。

  老屋老了,但它仍会不断地在我的梦里崭新着。
2008.11.2

[ 本帖最后由 摇曳风铃 于 2008-11-3 15:1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