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百年沧桑镇风塔

2020-09-24抒情散文强子
从党寨寻访镇风塔回来,突然有了一种遐想。这种遐想掺杂着一丝神秘,还有一种开阔的时空跨度——三百多年前,让我们站在甘州古城钟鼓楼南门,随着一位深谙阴阳五行,须发飘飘老先生的目光,一直向南望去,深邃的目光穿过房屋,越过大片茂密的树木和繁盛的庄稼

  从党寨寻访镇风塔回来,突然有了一种遐想。

  这种遐想掺杂着一丝神秘,还有一种开阔的时空跨度——三百多年前,让我们站在甘州古城钟鼓楼南门,随着一位深谙阴阳五行,须发飘飘老先生的目光,一直向南望去,深邃的目光穿过房屋,越过大片茂密的树木和繁盛的庄稼,把镇风塔和钟鼓楼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顺着这条遐想的直线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据说,位于甘州城中央的钟鼓楼建成以后,楼台基部东、西、南、北四面中轴辟门,可供通行,既寓通达之意,又方便百姓行走。那时西北风大,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有时甚至刮起黑风,摧城拔屋,死伤人畜无数,人们深受狂风肆虐之苦。一日,有一云游道人至此,在钟鼓楼下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站在钟鼓楼中轴线上自言自语。好奇者见此道人银发白须,气质不同寻常,故上前询问,道人笑曰:“这楼固然雄伟壮观,造型奇峻,颇显古城灵气,然风沙袭来,穿洞而过,直达四方,无所阻挡,故风妖肆虐,需有镇风之物。”何为镇风之物?众人急忙追问,道人说“风来四方,需从四方镇之”,说完即飘然而去。好事者急忙将此事上报州府。府衙官长正苦于对防风镇沙之事无计可施,听闻此事便即刻召集全城熟悉阴阳五行之道的人齐聚钟鼓楼,商议镇风之事。然人多嘴杂,众说纷坛,有人建议干脆封了钟鼓楼东西南北四门,也有人说是在门洞下立个石碑。最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站了起来,他说在钟鼓楼上折腾,怕是会坏了钟鼓楼的风水灵气,不如以钟鼓楼为中心,放眼四方,寻找风水集聚之地,建塔镇风。大家一议,此计可行,于是,人们就在正对着钟鼓楼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地方建起了四座镇风塔,弥补了钟鼓楼“空洞”之缺,终于使风沙折腰,人民得以安定。但是,因为镇风塔均建在距城数十里之外的乡村地头,均是土坯塔身,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其中的三座早已毁坏,现已不知具体方位。保存下来的只有党寨镇下寨村六社的镇风塔与钟鼓楼南门遥遥相对。

  党寨镇风塔,又叫镇风沙土塔。原为镇风沙塔寺内之塔(有塔有寺足见当时规模之盛),而今,寺已毁,塔残存。据考,塔建于清代,通体以土坯砌筑而成,总高约15米,喇嘛教式。塔基边宽为9x9米,高2米,方形台基上有须弥塔座,塔身为瓶形覆钵体,其上又有一层金刚须弥座,四面各开3个拱形小龛,内置佛像,座上建柱形相轮,塔顶上置瓷质葫芦形宝瓶塔刹,瓶底有圆形宝盖。塔表以草泥裹面。总体上来看,与大佛寺内的土塔结构基本一致。据当地村民讲在台基和二层方顿四角原各建有约两米高的小塔,共计八个,塔上挂有十八个铜铃。据说镇风塔的铜铃曾经非常灵验,每当有风沙袭来时,铜铃总会在前一天叮当作响,提醒人们早做准备,防御风沙。后来经过风雨摧残,加上人为破坏,小塔被毁,铜铃也全部散失。

  而今,镇风塔依然耸立于居民点后面的田间地头上。塔表历经风雨,且多有昆虫、鸟雀筑穴、栖息,粪便腐蚀,裹面泥皮掉落。台基四周常有啮齿动物打洞,又加之所处田间地头,常受浇地水浸泡,底部已是返潮酥碱坍塌。塔座东、南、西三面,土坯裸露,或有当地居民拆取土坯移作他用,或有欲谋盗宝的人在塔身中部凿开大洞,严重损坏了塔身,原十三层相轮现在只见十层。

  在这里,残缺已不是美,镇风塔残缺的身躯,摇摇欲坠,也使它挫失了灵气。2003年,原是风沙克星的镇风塔却在一场大风中被催毁了塔刹。塔刹掉落,随之掉落的还有几本破损不堪一握的褐黄色经书,至于什么经,专家学者至今还未曾考证。经卷已被民间收藏,不曾见到,我只照着一张清晰地照片抄录了一段,曰:“是渚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堪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吐中所有众生若千种心。如来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六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宏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原文偶有句号隔开,我用标点进行分句也不一定准确,看来似懂非懂,然“人心”几句,反复咏读,让人回味不尽,感觉甚妙。

  建国后,甘州历届政府曾对古建筑践行维修,一些大型古迹,如大佛寺、万寿寺木塔、钟鼓楼、西来寺、甘泉池等均曾拨专款加以修复。也许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土塔镇风之事,也许镇风塔的破败已不再让人们抱有幻想,也许关于镇风塔的历史传说已鲜为人知,总之寥落的镇风塔至今尚未得此眷顾。

  据了解,镇风塔周围,党寨镇境内还有上寨村三层土台叠垒筑成的三塔墩,古汉墓群和武功庙遗址,当然这些古迹与大佛寺、黑水国遗址、木塔、土塔等比起来,影响甚微,但这是历史的痕迹,规模或大或小,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先祖生产、风俗或思想的印记,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

  所幸,在写镇风塔的时候,得知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时已将镇风塔各种资料详细记录在案,我想在国家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的形势下,镇风塔得幸展新颜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



[ 本帖最后由 强子 于 2009-6-30 15:4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