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盛世华姿舞风流

2020-09-24抒情散文凌云昕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07 编辑

泱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千转百回滔滔汇至大唐盛世,突然呈现出风云激荡、华彩缤纷的绚丽景象,仅玄宗一朝,顶尖级的艺术大师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李白的诗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07 编辑 <br /><br />


  泱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千转百回滔滔汇至大唐盛世,突然呈现出风云激荡、华彩缤纷的绚丽景象,仅玄宗一朝,顶尖级的艺术大师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李白的诗歌、颜真卿的书法、裴旻的剑舞、李龟年的笙歌,各领数百年风骚,超凡脱俗、臻达化境的“圣人”便有四位:诗圣杜甫、草圣张旭、茶圣陆羽,还有一位便是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生于高宗时期的河南阳翟,自幼父母双亡,跟随民间画师在洛阳以为寺庙绘制佛像谋生,后随韦嗣立入蜀三年,遍写蜀地山水,“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又经韦嗣立举荐,布衣入仕,出任山东兖州瑕丘县尉,后辞官隐居。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为宫廷作画,官至宁王府友。是吴道子绘画以壁画为主,开元、天宝年间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到宋代宣和年间,宫廷中还收藏有他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能见到的吴道子画迹、碑刻、画目共计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吴道子画在用笔、设色、造型、传神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古今独步的境界,以至苏东坡感叹说:"诗至于杜子美,文之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中国绘画史上,被尊为“样”的并不多见,在吴道子之前仅有张僧繇的“张家样”和曹仲达的“曹家样”。吴道子吸收了两家的优点,寓新于旧,推陈出新,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吴家样”,线条粗细变化有致,用笔轻重缓疾得当,营造了“衣带飘举,如沐仙风”的效果,时人谓之“吴带当风”,成为绘画史上的至高范本。吴道子早年曾向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迹似”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薛稷,拥有相当的书法功底,他将书法笔法用于作画,创造了粗细变化有致、运动感强烈的“莼菜条”描法,通过线条的粗细干湿变化,充分体现事物的质地、明暗和凹凸变化,被汤垕《画鉴》赞为“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吴道子画用笔的首要特点是粗细有致,实际上是把书法中用笔的提按法,用到绘画线条的勾画上,按笔处线条较粗,提笔处线条较细,通常在人体结构与衣纹转折处区分线条粗细,使它们有起有伏,有轻有重,有前有后,有虚有实,令人体与服饰产生立体感。五代荆浩《笔法记》指出:“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吴道子画用笔的另外一个特征是速度快而有力,有草书的笔法特征。苏轼形容他“当其下笔风雨快”,《宣和画谱》说他“落笔风生”,这也许源自他的两位老师张旭、贺知章的影响,唐人说张旭“挥笔如流星”,谓贺知章“纵笔如飞”,也正因为如此吴道子才创造了数量庞大的壁画。《寺塔记》说吴道子画在景公寺的《地狱变》图“笔力劲怒”,另一幅壁画的龙和天王“笔迹如铁”,“怒”、“铁”二字,极生动地形容了吴道子用笔的遒劲有力。吴道子将线条运用到了极致,历代名画记说他的用笔“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以《八十七神仙卷》为例,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无不体现着明确的艺术追求的力度,它们之间在形态上、粗细变化上相互呼应,互为制约又互为生发,每一根线条的力度都恰到妙处,没有丝毫偏轻或偏重之感,体现着特定的节奏,又都体现在“前行”的总趋势的力中,构成了“朝元”行列移动的气氛,体现着“满壁生风、天衣飞动”的力之美。

  吴道子画在用笔方面极尽雄劲曲折之美,在设色方面却大异其趣别开生面,并也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浓艳绚丽,而多略施微染敷彩简淡,后世谓之“吴装”。郭若虚在《图画见闻·论吴生设色》中说:“尝观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敷彩简淡”,“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关于“吴装”,元代汤垕在《画鉴》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也谓之吴装”。 吴道子早年行笔差细,设色受当时画风影响以浓艳重彩为主,中年以后行笔磊落挥霍,逐渐摸索创造出敷彩简淡的绘画风格,开创了淡彩人物绘画的先河,并成为千百年的传统,至今不变。同时,由于吴道子的笔法带有写意因素,重在笔墨,色不碍墨,以淡为宜,实际上也开了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吴道子画设色的另一特点是根据结构着色,“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陷处”,人物形象往往高标迥异,超出凡表。有些画甚至直接采用白描手法,被人们称为“白画”,虽然仅以“墨踪为之”,却使后人“莫能加彩”。令人遗憾的是,当今见不到较为完整的“略施淡彩”的吴道子作品,因而只能从与其相类似的作品中去寻找体味“吴装”风姿。在中唐以后的仕女图中,虽大多设色艳丽,但也有“吴装”风格的作品,它们常常只在仕女的面妆、衫裙、绦带等部分薄彩略施,观赏者透过那淡淡的敷彩,仿佛可以觑得掩翳在淡彩下面的缣素和肌肤。由于仕女的脸颊、前额、脖颈、帔巾等处,均不设色,这些无色的部位,反而被画面上的各色淡彩所映衬与烘托,越发透出仕女肌肤的白皙和帔帛的素雅,赋予仕女以娴雅淡远的情愫,和盛唐特有的人文精神,为世所罕见。

  吴道子画还有一个与诸画不同的特点是结构清楚,立体感强。与西方写实性绘画不同,中国绘画属于典型的平面性绘画,往往并不注重对人物、物体结构的把握,甚至有些画作中的人物给人以驼背的印象,吴道子画却不然。《广川画跋》记载说:“吴生之画如塑然,隆颊丰鼻,跌目陷脸,非谓引墨浓厚,面目自具,其势有不得不然者。”由此可见,吴道子的人物形象脸颊和鼻子较丰满,眼窝较深,面部结构清楚突出,与张僧繇“面短而艳”的造型特点一脉相承,其他画家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本来中国黄色人种的面部结构比较平,画成“隆颊丰鼻”,“跌目陷脸”,几乎像白种人一样结构明显,这应是吴道子在作画时融入了雕塑的理念,作了适当强调的结果。《广川画跋》又称;“吴生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意会。”是指他善于正确而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形体结构关系,使每一个造型、动态都可以让人好像看雕塑一样,从一个面联想意会到其他面,人物造型动态真实自然、鲜活生动,这同《画鉴》中说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是同一意思。吴道子特别擅长画群像,苏轼评价他的群像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这从他的《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中可以见其一斑。那桀骜不驯、周身劲力迸发,尾巴像钢剑一样直竖起来的蛟龙,阳刚大气的天王、文官和天将,特别是五位天女刻画得真气充沛又个性鲜明:天后的安详威仪、两位捧瓶天女安详之中一个坦荡,一个恭顺;天王后面的两个天女则刻画得顽皮可爱,尤其执砚台那个还颇有撒娇之态,画中人物错落有致,表情各不相同,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技艺,比较一下同为传世名画的《列女仁智图》和《历代帝王图》,就可发现顾恺之、阎立本所画的人物,个体特征不突出,面部结构比较平,有概念化倾向。

  基于对用笔、设色以及造型方面的精微把握,吴道子画在传神写照方面达到了“神假天造,英灵不穷”的境界。这是唐代画评家张彦远对吴道子画的评价,说他的画极为传神,像天生地设一般自然生动,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这和吴道子生活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独特的性情有很大关系。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值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王维、李思训、曹霸、杨庭光、卢稜伽、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画家,他们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云集东西两京,争奇斗艳,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吴道子正是在这种千年难得一遇的时代环境影响下,“站在历史的峰巅”,以杰出的天才,超人的勤奋,集众家之所长,创造了“笔才一二,像已成矣”的全新艺术风范。由于吴道子出身于社会底层,久经风雨沧桑,深知人情冷暖,特别强调“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把全部的情感都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以赤子之心绘世间万物,因此他在绘《地狱变相图》时,才敢于将那些祸国殃民的高官显贵打入地狱接受审讯,对那些有功于国家人民的帝王将相,则把他们描绘成天王、菩萨和金刚,永受世人崇拜和敬仰。据记载,开元年间吴道子随玄宗东巡洛阳时,遇到了分别以草书、剑舞享誉天下的张旭和裴旻,裴旻许以重金请吴道子为自己亡故的双亲绘制佑福的壁画,吴道子对他说:“我闻裴旻将军之名久矣,若能为我舞剑助兴,足能抵当所赠。”作画那天,裴旻请张旭陪吴道子饮酒,自己挥剑起舞。当酒已半醉,舞未全酣,吴道子起身挥毫,立笔横扫,状若飞旋,若有神助。作陪的张旭观此情景,不禁兴致勃发,乘兴书写一壁狂草,吴道子自称“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当时旁观的士人无不感叹:“一日之中,获观三绝,真乃人生之幸事。”

  吴道子虽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艺术杰作,被尊为“百代画圣”,但晚景却十分凄凉。“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入川,吴道子也逃离皇宫,流落民间,他拖着病体,历尽艰辛三度入蜀,无奈刚到蜀中,就得到了玄宗车驾已返回长安的消息。这时的吴道子再也无力翻越巴山蜀水返回中原,只得滞留在蜀地,于至德三年(758年)客死川中。吴道子虽出身贫寒之家,混迹工匠之间,却以自己的天才创造和如椽巨笔为我们绘下了大唐盛世的华彩乐章,在中国绘画史上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