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我的邮政情缘

2020-09-24抒情散文飞花落叶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7 编辑

我的邮政情缘我的邮政情缘,是一个不解之缘。我的父亲母亲目不识丁,解放前夕逃荒要饭到江南一山村落脚。我出生在江南,自小我就如一根纽带担负起家族之间江南江北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7 编辑 <br /><br />我的邮政情缘

我的邮政情缘,是一个不解之缘。

我的父亲母亲目不识丁,解放前夕逃荒要饭到江南一山村落脚。我出生在江南,自小我就如一根纽带担负起家族之间江南江北相互联系的重任。记得那个时候,我不过二年级,刚刚学会最基本也是最普通的字词造句。一豆油灯下,我的父亲母亲眼巴巴地望着我,这个说一句,那个说一句,期待我把他们的话写在纸上,装进信封,然后父亲会在次日起个大早,步行二十五华里山路,把我手写的这封家信送进邮局的信箱,当然还要认真地贴上面值8分钱的邮票。

就这样与邮政结缘,直到今天,八千里路云和月,时光悠悠几十年,终是不离不弃且一直对邮政心存感激。

随着年岁增长,为父母读信写信越来越熟练轻松随意,到了小学五年级,写信回信基本上不用父母口授,只要父母在之前把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余下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我都能把握得很好,那语气,那口吻,读来,不仅令父母频频点头赞不绝口,也令收信的亲戚欣喜快慰。渐渐地,村里人需要写个回信立个字据什么的,都会寻上门来,恳求我帮忙。我自然乐此不彼,很有成就感了,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当我今天以一个所谓作家的心态回首往事的时候,我对邮政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是写信这件事,充分调动了我潜在的某种能力;是邮政,使得远方谋面抑或未曾谋面的读者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我有了倾诉、交流的愿望,同时骨子里的表现欲使得我把文字作为了道具,邮政对于我其实是展现了一个最初的雏形的平台。

当我真正把邮政当作平台的时候,我已经经历了成长的苦痛,备受生活磨砺的艰辛。那是1998年的夏末秋初,我被通知“一刀切”下岗。我整个人都懵了,炎炎烈日下,我冷汗淋漓,几近虚脱至昏厥。

我很快清醒过来,并积极自救。反反复复地思考后,我迈着坚定的步子走进邮政局,在早就熟悉的邮递员的引荐下,我一口气选择了十几种报刊杂志,预交了1000元定金,作为1999年的报刊订阅费用。

还是在邮政局,每一次我都是买100张邮票、100信封——当时的邮资是每封不超重的平信八角钱。写信的费用变得不再便宜了,可是我依然一如既往地热爱着写信和投稿——下岗不落志,从此我要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养家,养我自己和孩子。

1999年对于我是一个里程碑。我一边读着自费订阅的书报杂志,一边勤奋地笔耕不辍。我的手写稿或打印稿通过邮政寄往全国各地的编辑手中或案头。那一年,我速成作家——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发表了100多篇小说散文类稿件,于该年年末加入我们池州市作家协会,并有幸参加了1999冬季九华山文学笔会。

通过不懈地努力,也是通过邮政这个平台,我的知名度有了大大的提高。当1999年的寒冬过去,我迎来了我生命里崭新的春天——我的民师资格得到认定,我转正了!我拥有了一个无比坚固的铁饭碗(即编制),有了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属名词,从此我将衣食无忧。

2002年的2月,我如愿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成为我们县屈指可数的省作协会员之一。

说起我的邮政情缘,一件件一桩桩,实在是数不胜数。

我的《写信情结》曾经在《江淮时报》发表;《飞向远方的邮票》,在《安徽日报》的休闲周刊发表……

给我带来巨大成就感的是,邮政圆了我的出书梦!

因为邮政鸿雁传书,我结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许多笔友,其中以江西进贤的三石先生最为投缘。在三石先生积极支持鼎力相助下,近四年,我一鼓作气出了四本书:《爱是一个动词》、《花开的声音》、《我从垄上走过》、《如花似锦的日子》。这些书,都是通过邮车千里迢迢地从外地出版印刷后运送到我家。而我这些自费出版的书,又是通过邮政,寄给全国各地给我汇来书款的文友们。

多年来,无论在哪里,只要我看见那辆绿色的邮车,我都会下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对它行注目礼;不论熟悉或陌生,穿邮政制服的邮递员都是我最尊敬最爱戴的人……每天,我都按时抵达我所在乡镇的邮政大院,接收属于我的邮件以及书报杂志样报样刊和稿费。由于我每年自费订阅的款项足够大,所以我享受约定俗成的待遇——在邮政局有专柜,在不影响工作人员工作的情况下,还可以翻看新到的没有分发的书刊……感谢邮政,给了我多么优越多么宽松多么便利的环境和条件!

当然,感谢不能仅仅表现在口头上,更应该表现在行动上。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年的报刊订阅宣传期,以身作则义无反顾积极订阅的同时,我还动员鼓励一些犹豫不决中的准订户。比如,以订阅《新安晚报》或是《江淮晨报》为例,我就不止十次,不止对十个人说过同样的话—— 一年144元,咋看,好像数字不小,可是你再想想吧,一天才花多少钱?不过4毛钱,一支普通香烟的钱,甚至买不来一个肉包子的钱,就是这区区4毛钱,几十版的报纸够你看三四个小时,其间,带给你多少资讯多少精神享受呢?

我们当地邮政支局的局长无意间听见我以一普通读者和订户的身份在说这样的话,深受感动,不仅对我表示了尊敬和感激,还当着我面转述我的话给他们支局一线邮递员们:你们听听苏老师是怎么说的,难道不能举一反三借鉴一二吗?只要把工作做认真做细致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到一线邮递员们辛苦勤勉的工作状态,我会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投去充满敬意的目光,同时我会随时随地把我的感受和感悟记录下来。记得1999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乡村信使》,在1999年5月12日的《安徽日报》社会周刊“百姓人生”版发表,这在我们当地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那个名叫郭爱荣的邮递员那个时候还没有对象哩,照片上的小郭把挂着满满当当大邮包的自行车扛在肩上,正高挽裤腿赤脚过河,露出雪白的牙齿,笑得灿烂而可爱……

如今的小郭,已经当了孩子爹,在小镇安家落户,十几年如一日地做着投递工作,足迹踏遍山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我们依然天天见面,谈及旧事,提起“当年勇”,小郭总是笑着说:嘿嘿,都是苏老师你害了我哇,害得我这一生都离不开这邮政了……

嗨,谁会离得开邮政呢?试问:花儿离得开阳光,鱼儿离得开水吗?这是很古老很经典的不解之缘啦!

我的邮政情缘,也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