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辽西年俗记忆之四——杀年猪

2020-09-24叙事散文云破月出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7 编辑

杀年猪现在,不少的人都抱怨说年味淡了。话里话外,似有抱怨人心不古忘了民族根本的意思。其实,“年味淡了”的原因,无非是人们的生活好了的缘故,大可不必提高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57 编辑 <br /><br />杀年猪
  现在,不少的人都抱怨说年味淡了。话里话外,似有抱怨人心不古忘了民族根本的意思。其实,“年味淡了”的原因,无非是人们的生活好了的缘故,大可不必提高到道德或伦理的层面上去讨论。过去人们对年的期盼,有九成在于吃食上。吃的目的达到了,心情自然也就好了,年过得自然也就有意思了。所以,盼年的内容,无非是盼“吃”。而吃的内容,无非是一口人二斤半的米面、大黄米的年豆包和一口或肥或瘦的年猪。而其中最具诱惑力的,当数年猪。
  北方农村,家家养猪。在我老家那一带,谁家要是不养两头猪,那一定被认为不是正而八经过日子人家。在多数人的印象里,老家的样子,就是三间(也许是五间)茅草房;河石垒砌黄土泥挂帽儿的矮墙,围出一个院落;窗下面砌着鸡架,紧靠鸡架的是猪圈;猪圈前有一个小光场,一般都有一棵树,或桃或杏。猪圈通常有两个,一个较大,另一个较小。较大的一个是瘦猪圈,养的是瘦壳郎,一般不少于两三头。另一个是肥猪圈,算是猪的“雅间”,在瘦壳郎里分出一头较大的养在里面。两个圈里的猪吃的东西大不一样。瘦壳郎吃的是涮锅洗碗的泔水,刚有些浑,最多掺几捧剁碎的青菜或是撒一层粗糠,猪的尖嘴插进去半截,从左到右一通猛捞,弄出“欻欻欻”的一片响,还吹出一连串的泡泡。相比之下,肥猪圈里的猪日子过得就滋润得多。猪食是很精心地馇出来的,青菜兑棒子面,很糨,猪吃的样子也斯文了许多,一口一口的,没有“欻欻欻”的那种声音,更吹不出泡泡。过了秋,入了冬,就要再加一把劲催肥。猪食里的青菜自然没有了,变成了青一色的棒子面。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把“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的原理扩展到猪身上,半夜里起来尿尿,顺便往猪槽子里添一把生棒粒子。夜静,“咯嘣咯嘣”的声音从猪圈里传出来,很脆,很生动,听得人心里舒坦。于是,不出两个月,猪就气吹似的肥了,裆里已经有了两块肥肥的赘肉。女人看了说,嗯,上膘了,有夹裆肉了。猪变得懒了,走动起来显得费劲了,绅士似的在圈里踱。公社食品站的人开始挨家挨户的看猪,动员人们把猪卖到食品站去。可人们不理这个碴儿,老婆孩子苦巴苦曳一年了,大小总得杀个猪,年不能过得太水喽。

  老家有童谣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杀年猪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有早到刚跨进腊月门槛的,有晚到二十七八大年根子的。杀得早的,必是有出了阁的住家女急着要回家,并且说,年前脱不开身儿,再来就得过了年了;杀得晚的,必是出门跑外的父子爷们儿有事绊住了回家的脚步。还有的,是女人舍不得。经营了一春巴夏,人畜都有了感情,一说杀猪,眼圈就红了。说,兴许还能再长点呢,正能吃的时候,等些日子吧。一等,就过了小年。眼见着左邻右舍的年猪嗞嗞哇哇地叫声越来越稀了,男人就下决心说,不能再等了,可得杀了。女人不再吱声,开始准备捆猪的绳子,拾掇出在屋角里搁了一年的猪梃杆和刮毛;男人出去借打头二百斤的钩子称,请杀猪匠和帮忙抓猪的人。
  杀猪是技术活儿,不是人人都干得了的。下刀的位置、深浅,都有说道。浅了,血流不出来,猪不死。过深了,血就喷到胸腔里,存膛血。听说还有把猪杀“活”了的。看着是死了,其实是假死,等解开了绳子,它又突然苏醒过来,能跑出多远多远,挺吓人的。还听说有的已把杀死的猪抬到了煺猪毛的锅上,一瓢沸水刚浇下,那猪却噌地跳起来,撞翻人,窜出门去,惊险无比。这话是听村里的杀猪匠说的,真假不可考。老家那一带把会杀猪的人叫杀猪匠。请杀猪匠不花钱,白支使。杀猪匠一个腊月闲不着,东家找,西家叫,只落得个好嚼头。讲究的人家,在吃过饭送人出门时,就把一个早准备好的纸包塞到杀猪匠的怀里,杀猪匠也不推辞,笑一笑,往怀里一揣,就走了。回家打开看时,或者是一方子煮熟的肥肉,或者是一截血肠子,也兴许是一块肥骨棒儿,孩子老婆也都欢欢喜喜地跟着解解馋。
  杀猪这天早晨,女人老早的烧好一锅沸水。男人在院子里放好一张方桌。杀猪匠和帮忙的几个壮汉在一旁候着。女人用干瓢舀半下子棒粒儿,趴在猪圈门子上,用手晃出哗哗的响声,然后倒在猪槽子里,算是给猪献上一瓢“送行酒”。女人一边看猪吃棒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猪,猪,你别怪,猪羊本是一刀菜,早去了早托生……然后,用剪刀铰下一撮猪毛,丢在猪圈里,说是管“发”圈的,来年还能养得出好猪。
  女人一转身,四五个壮汉一齐跳进圈里,眨眼间,一人已抓住了猪的两个耳朵,一人抄起了两条后腿,一人拽住了猪尾巴。猪呢,只有扯着嘶哑的嗓子嚎叫不休,却没有半点挣扎的力气了。片刻工夫,就被人家捆了四蹄,用一根杠子,只一悠,就悠到了猪圈外头。然后过称。两壮汉抬称,男主人把称杆,很费力地把砣打平了。猪放在方桌上,男主人紧紧地掐住挂砣的细绳,几个脑袋也都挤到一起来,从左数到右,再从右数到左,最后确定是一百六十斤(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大猪了)。男主人唏溜着鼻子,笑了,说行,没善长,秋天进圈时才五六十斤。然后,用眼睛寻找着女人,女人却早躲到屋里去了。
  说话的空当,杀猪匠早挽起了袖子,用一根细绳缠住猪嘴巴。取一截木棍横穿进去,打两个摽,攥在左手里。右手食指中指在猪咽喉处摁几下。这是在探血窝,找下刀的位置。然后,一刀子下去,不用回刀,血就一下子喷出来,干净利索。

  小女孩拽着母亲的衣角,躲在门旮旯后,扒着门缝往外瞧。男孩子胆大,手里攥着洋钉子或者是一截木棍,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们是在准备着薅猪鬃。猪鬃是猪脖子上边长着的一溜粗而硬的毛,挺值钱的,公销社收购。薅猪鬃要抓住火候,最佳时机就是猪将死未死的时候,晚了,猪身体一凉,就薅不下来了。薅猪鬃的工具就是洋钉子或是结实的木棍。方法是,把猪鬃在上面缠绕两圈,再用寸劲猛地一扽,咔地就下来一撮。薅下来的猪鬃用木梳梳去绒毛,整整齐齐捆成一子儿,拿到公销社去卖。换了钱,再去买小鞭儿(一种小爆竹,也叫干草节)。

  猪喘完最后一口气,全身都松软下来。于是,人们七手八脚地赶紧解了四蹄和嘴巴上的绳子,然后在后腿内侧拉开一道小口,用梃杆从小口处插进去,贴着皮下捅出若干条通道。杀猪匠撮着嘴对着小口使劲吹,一直到猪的四腿撑开,全身鼓胀为止,再用细绳扎住小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好煺毛。

  北方农村的灶间多是一东一西两盘灶,锅是十几号的大锅。煺猪就在这大锅上进行。煺猪的热水是早就烧好了的。取两扇门板,搭在两个灶台上,锅上也担上两根横木。吹得鼓胀胀的猪先趴着放在门板上,再慢慢地前移,头和前腿延伸到横木上去。然后,舀热水往猪身上浇。热水一浇,猪毛就成张的脱落,煺猪的人十指并用,连薅带扯,原本一头黑黢黢的猪,很快就变成了白生生的光溜蛋子了,样子蛮可爱的。

  经过一番清洗之后,就要开膛了。先取下猪头,再割下四蹄和尾巴。割尾巴时,男主人就悄悄地嘱咐杀猪匠“大点割着”。于是,细细地一根猪尾巴,却带着一大块肥肉疙瘩。那是紧挨着猪屁股的一块肉,据说是猪身上最瓷实最香的一块肉。猪尾巴都是一家之主吃。老辈子传下来的说法,小孩吃猪尾巴黑夜走道害怕,总觉着后面有啥玩意儿跟着。猪鼻子小孩也不能吃。老家那把猪鼻子叫“猪纲子”。说是吃了猪纲子长大嘴硬,不会说话儿。这当然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只不过是哪个天才的老祖宗想多吃一口肉而杜撰的一种体面的理由而已。又因其有存在的合理性,才一代代地沿袭到了今天。

  头蹄是要留着二月二吃的,用一根绳系成一嗜噜,吊在冷屋子的房梁上去。肠子灌了血肠,和割下的大块方子肉,一齐放到锅里煮,留着晚上待客。

  要请的客人,头天晚上就告诉了。请的多是亲门近支,再有就是村里的头面人物。杀猪请客有个专用名词,叫“吃猪血”。不管请谁,不说去吃肉,也不说去吃饭,要说去吃猪血。年龄和辈份相仿的好说,隔着墙喊一声就得。年岁大的长辈就不可太随意。头天晚上家大人要先走一趟,把“吃猪血”的话说过一遍。第二天临吃饭前,还要再打发孩子逐个上门恭迎。上岁数人礼法多,稍有疏忽,人家就挑你,就不来吃你这猪血了,还像受了什么大委屈似的说“没吃过饭是咋着”。其实都不是真格的,只不过是摆一点可爱的“谱”而已,等家大人再上门去说“快去吧,您不到,人家还不笑话我”,事情就解决了。

  菜实惠。一碗清炖三尖子肉块,一碗片血肠,一碗老汤炖酸菜加粉条,一碗肥肉片熬大白菜。上菜不用盘子,用大碗,是那种两手端着都费劲的大海碗。酒是当地酿造的六十度小烧子,劲头足,喝一口拉心拉肝的。今天吃你家,明天吃我家。虽说是“车轱辘会”,但图的就是个热闹。乡下人就认这个理儿,只有老少爷们热热闹闹地喝他个脸红脖子粗的,年才算有个年样儿了。





[/copyright]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