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瓜有秧,人有情

2020-09-24叙事散文于文华

瓜有秧,人有情(散文)□文/于文华瓜的生存,离不开秧的滋养;人的成长,逃不脱情谊的呵护。想象,从指甲大小的纤弱根苗,一点点蓄势,一点点拓展,长出枝蔓,延伸瓜秧,秧上抽枝,慢慢攀爬着、延伸着生命的希冀,吸收着养料、光照、水分,一天天,开出一
瓜有秧,人有情(散文)


□文/于文华


瓜的生存,离不开秧的滋养;人的成长,逃不脱情谊的呵护。

想象,从指甲大小的纤弱根苗,一点点蓄势,一点点拓展,长出枝蔓,延伸瓜秧,秧上抽枝,慢慢攀爬着、延伸着生命的希冀,吸收着养料、光照、水分,一天天,开出一簇簇淡淡嫩嫩的花朵。

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结果,不是所有的心愿都如愿以偿。瓜农会保留部分,其余的好不留情,统统掐去,包括那些看似碧绿茁壮,实则毫无用处的骚秧。西红柿、黄瓜、茄子、刀豆、辣椒这些菜蔬莫不如此。黄豆、胡麻、葵花、玉米、高粱这些立生植物,秧不是往长里走,而是向高处攀升,尽可能将有限空间腾出来,利于其它兄弟姐妹的生存。葡萄的秧,匍匐在地,人们设法使其顺着房檐攀爬,成为夏天一道翠绿的风景。

春风吹,瓜秧长。绿色的枝蔓像憋足了劲的青蛙,蹦跳着腿儿,一个劲疯长。而我的心海,总是被成长之路上那些有情有义的真爱感动着——想起他们亲切砺人的话语,点点滴滴溪流般帮助、照料我的行为,心中涌动的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其实,说到底,每个人的长大,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与困苦的考验,都离不开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爱与帮助。

孜孜以求的学生时代,在孤苦无援的艰难岁月,在寂寞无闻的文学创作路上,我的老师、亲朋、文友怀着满腔热爱,真诚无私帮助我——即或在现在,我依然得到来自这个世界不同地域网友的无边关爱。我用我笨拙贫乏的笔,写出点点滴滴的感触,以期得到些许安慰。

一、高中:朱映昌与罗晓康老师

这个世上没有谁能够主宰别人的命运,但来自老师的爱,却能够牵引你人生的方向,让你在面对困惑时毫不犹豫选择理想。在理想碰壁时,勇敢无畏地爬起来,穿墙而行。在伤痕累累、毫无救助时,依然找到坦然自若行走的力量。

如愿考上县重点高中一中后,因要凑学费,报名有些迟,宿舍紧张,无法入住,班主任让我在校外找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县城,那里找一个床铺供我住。想到高中语文老师朱映昌,他当时在县政府任办公室主任,大权在握,找个床位应该不成问题。我找到他家,说明了来意。他说当家户族几个娃娃在他家借宿,只能找外面的房子。想了半天,领我到县教师进修学校,找到校长,说把我安排一下,且特意说明要多加照料。没有收一分钱的住宿费,我混进学员当中,一人一个床铺与课桌,尤其教师灶上隔三插五,浑水摸鱼吃一碗香喷喷的炸酱面,让我终身难忘。

在学校学习时,我发现有个地震室,两间房子,独立在库房边,安静而闲适,是住宿学习的好地方。打探得知,地震室有物理老师罗晓康负责,那时住着他妻侄——一个初中学生。第二年,我找到罗老师,以请教问题为由,表达了我的意思。见我老实本分,罗老师当场答应了我的请求,要我和他的亲戚住在一起,互相照应,只是每天要按早中晚固定时间在地震仪上观测数据,且绘制在专门的地图上,一月向县科协上报一次。我一一答应,在地震室愉快地住了两年。那间地震室成了同学们课余谈天说地,喝水休息的好地方。

记得门前便是学校菜地,我和同学经常偷偷用脚踢下个头大的包包菜,随意洗洗,放些清油,炒几下,一个个吃的津津有味,争着抢着吃的干干净净锅底朝天。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条件,越发坚定了我们矢志有为的理想信念。

二、补习生涯:张家驹校长与王叔、刘叔

那年高考败北后,我伤心绝望,整天躺在家里的小房间,感觉生活是那样的灰暗,人生是那样的失意。一遍遍地想:为什么成绩没有达到预估的分数。

开学的铃声悠扬传来,同学们有的兴高采烈去大学报到,有的信心百倍重整旗鼓参加复读,而心高气傲的我,感觉无颜面对老师对我的期望,走不出失败的阴影。是我高中时期就对我寄予厚望,格外青睐的张家驹校长,派同学来“请”我复读——这即给了父母极大的面子,也使垂头丧气的我有了信心。我再次背着书包走进心爱的课堂,来到熟稔的校园。

这次有校长关照,我顺利住进学生宿舍。那个时期,学生宿舍基本都是大通铺,起初是炉渣上铺一层厚厚的麦草,后来改为床板,但常常人满为患,睡觉人挤人、人挨人,夏天酷热难当,冬天二十多个人的宿舍,只架一铁炉,烧煤块,且值日生不负责,经常冷灰死灶。数九寒天,下了晚自习,稍稍学习一会儿,回宿舍就发现实在无法睡了。左边的同学挪挪,右边的同学搡搡,流开一尺左右的空隙,把被子卷成圆筒,不脱衣服,直直钻进去。起初有些冷,幸亏人多互相取暖。但手上和脚上还是冻疮遍处,多年后一到冬天,脚后跟依然奇痒无比,十分难受。

家在榆中的张校长,平时以威严著称,但在他家尤其喊我到他住处时感觉特谦和,他屡次叫我到他房间,亲手炒了肉菜,下了干拌面条,边给我鼓劲,边分析利弊,让我一次次扬起苦读的风帆——现在,每每在大街上碰见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老校长,总是情不自禁迎上前去,嘘寒问暖,且一遇到困厄境地,就会想起他的鼓励的眼神:只要向前走,才会有办法;只要迎难而上,总会有出路!

恶劣的学习环境,谁不想早日考出去,到心仪的大学就继续深造,但我的高考成绩依然没有超过录取线。校长、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却未能如愿以偿。放弃吧,心犹不甘,且离录取线很近。父母不管不顾人们的冷嘲热讽,说只要我信心,有决心,就是砸锅买铁、沿街乞讨,他们也要供我上大学。没办法,我再次羞愧地走进校园。

尽管未上高校录取线,但参加补习却绰绰有余,每年都是免费就读,但住宿费与伙食费得自讨腰包。住在学校一是是人多,晚上很久才能入睡,休息不好;二则冬天太冷,实在难以忍受。

有了这样的想法,父亲找到他当临时工的朋友,要求借住在他县城的家里,按月交伙食费与面粉。我与王叔的妻子、小女儿吃住在一起。年轻气盛的我,本该安分受气好好住,自以为叫了伙食费与面粉,就应该顿顿吃的像样些。成人后才明白:“宁肯家增一斗,也不愿日添一口”说的多么透彻而精彩。有次她家来了位他们的亲戚,和我很能谈的来。私下向他袒露心迹,说什么经常吃黑面、剩饭剩菜,且不及时做饭,影响了我的学习。有时还要帮他们带孩子、担水,甚至参加他们的劳动。大发牢骚;我是来考大学的,不是来带孩子挑水劳动的云云……结果那亲戚一五一十全盘端出,王叔的妻子当面指责我没良心,要我连夜搬走。

那天晚上,我痛心疾首,伤心失望,在寂静无人的大街上行走了大半夜,思前想后。深夜,无法入睡的我拿出笔来,在日记本上写了整整大半个本子。次日早上,灰溜溜搬出了她们家,和同学挤到放假。这件事,伤透了我的心,从此我再未踏进王叔家一次。平心而论,我掏有数的伙食费不假,但人家能够接纳我,像家人一样待我,热水热炕,且灯光不受限制,人家有忙有闲,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个大小伙子能差了什么……再则,知人知面不知心,初次打交道的陌生人,说了几句好话,就将自己的心事毫无保留说出来,是多么的幼稚和不成熟。

第三年补习时,和父亲要好的铁哥们,在燃料公司一块共事过的刘叔主动说要我找他。我再一次背着行李,提着书包,打听到他单位——县燃料公司驻地。想必刘叔已和公司经理沟通过,他微笑着再次向经理说明情况,并抬来一副床头、床板,支在他睡的房间。他吩咐大师傅炒了几个菜,想客人一样招待了我。以后,他像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生活,每每从家里提来馒头,自个儿基本不吃,胡乱对凑,几乎全让我下了肚,隔一周过些,他就要给我打牙祭。或是猪蹄,或是油条,或是油炸大豆、花生之类的东西。每次他们单位吃好的,诸如红烧肉、排骨之类,他总要多买一份,给我热热的端来。我要是不吃,刘叔会佯装生气,喝斥道:你正用脑子,就该吃好点。那时,他正值年轻,好喝酒,但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尽量在外面喝。即或在他宿舍喝,要是我下了晚自习,会赶快结束“战斗”。他是司机,经常外出拉煤、拉东西,每次外出,都要想方设法给我留几元零花钱,还特意安顿大师傅,要是有好的,叫我尽管吃,记在他的名下。点点滴滴的温暖着我,桩桩件件的关爱,让我一直敬重刘叔——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他给我帮助最大。

爱,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但却有实实在在感觉得到,如透明的空气,雨后的彩虹,明媚的春光,维系着生命的动力与美好,却又不图回报。 当我沐浴在情谊呵护的光芒中,当我置身在暖意熔融的关爱里,并没有体味、发现那种明亮。只有在时过境迁后,才越来越感知到它早已带来的温暖。

三、写作:一兵先生与小溪先生

从07年开始,我进入中财论坛春夜听雨栏目,陆续挖掘、整理、创作乡土怀旧系列散文。在敬一兵先生、高迎春先生、杜永生先生等版主及众多文友的厚爱、支持下,陆陆续续、拉拉杂杂写到69篇,有人建议应该编印成一个集子。于是,就散文集名字在春夜听雨展开广泛讨论,应者云集,有人建议题目为《乡村怀旧》,有人说《乡村往事》,有人提出《回眸乡土》……一兵先生提议以响亮、时尚的《最乡村》为好,我采纳了他提出的书名。又是素未谋面的一兵先生给我联系出版公司,从文案设计到装帧插图,从封面内容到合同签订,从资金协调到顺利刊印……一兵先生花费了大量心血。从出版公司小邓反馈的消息称先生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多次到他们公司监督、催促。他是我的全权代表,我将合同和钱款打到他的账户,而未拿一文钱的报酬,只是给先生寄了一本《最乡村》。说实话,没有一兵先生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最乡村》的顺利出版发行。

人常说:大恩不言谢。惟愿一兵先生好人一生平安!

也是中财的缘故,收到安臣君的文集《草从对岸来》,看到他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就有些羡慕,想加入该会。发短信联系,他推荐了该学会德高望重的史小溪先生,并给了小溪先生的电话号码。我发了一个短信,将我的情况作了一番介绍。过了几分钟,史老师就给了我热情洋溢的回信,要我把有关情况发到他的电子邮箱,包括创作情况、个人简介及主要作品。去年二十三号我将散文集《最乡村》给史老师寄了一本,随信将创作概括连同有些自传性质的,在中财论坛管理版块的获奖作品《我的人生我的梦》也一并发给。

新年里,我试着给史老师发了贺年问候,他很快给予了回信:祝愿我们全家最温暖的祝福。元月五日,收到了史老师从延安寄来的挂号信,说“从来纨绔少伟男,自古深山出俊鸟”,随信寄来了推荐申请表,且叮嘱多多,一一安顿,生怕我出什么差错。还说请他帮忙申请会员,给他寄特产的有,和他套近乎的有,“你倒好,老实可爱,就寄出一本书……”,不管能否申请成功散文学会,小溪老师对素不相识的我关爱有加的精神,令人感动——因为喜欢文字,酷爱散文使我们有缘。

佛家说相识即有缘,有缘就有牵挂。据说,人和人的相遇几率在千万分之一。人到中年的我,在不长也不短的人生岁月中,遇到贵人相助的事情不少。有些有名有姓,有些至今不知道姓甚名谁——那个洪水袭来,对水中玩耍的我提小鸡一样抓在岸上之人,那个骑自行车横穿马路一车呼啸而来,浑然不觉危险,背后棒喝一声“小心”之人,那个拉车上坡时默默推车上路之人,那个夜路饥肠辘辘,找不到住宿旅店给我指路之人,那个给姑娘取车票,路上无车,几里路走的腿困人乏用摩托车捎带我到目的地,不要一分钱路费的好心人……让我深深感觉到人类美好的情谊,犹如那些闯入眼帘里明丽的、饱满的、纯粹的,袒露在大地之上,把自己的生命与热情,自然赤忱地全部打开,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与保留的花朵。 瓜儿生长离不开秧的帮扶,鱼儿生存离不开水的养育。人的成长离不开情谊的滋养。情谊是一种骨肉血脉的营养,一种温馨暖人的关爱,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人和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会思想、有情感。看过瓜的我知道,瓜秧老了死了,瓜就不再继续成长。而人若离开情感的呵护,情谊的支撑,就像枯木一样,虽活着,但没有鲜活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

我姑舅表妹有一处店铺,妻子瞅中了想做买卖。妹夫害怕以后难要房租,推推拖拖,再三阻拦。表妹不怕得罪原房主,力主租给我们,还说了句耐人思索的话:除了金钱关系,人,还有亲情。

是什么,激励我们在风雨中前行,勇敢承担漂泊的孤独;是什么,擦亮我们明净的双目,超越寒冷看到春天的花蕾---是那些抚平生活的曲折与痛苦,让我们倍感人生幸福与甜美的情谊。

时光前行,情谊始终存留心底。无论山高水长,无论天荒地老,什么时候,人都离不开情谊的抚慰!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1-1-9 15:37 编辑 ] 感悟, 情谊, 人生, 生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