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修表匠

2023-04-09抒情散文何大齐
钟表是舶来品。早在明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以自鸣钟作为敲门砖,敲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的大门,万历皇帝一见这玩意儿就很喜欢。当时钟表主要是座钟和怀表,怀表有一条链子……

钟表是舶来品。早在明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以自鸣钟作为敲门砖,敲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的大门,万历皇帝一见这玩意儿就很喜欢。当时钟表主要是座钟和怀表,怀表有一条链子,一头连在表上,一头拴在当时穿的中式上衣的衣襻上,这样就可以放到怀里或内衣口袋里。后来才有了把链子缩短、直接戴在手上的腕表。

到了清朝,从欧洲舶来的钟表也得到清王室的青睐,但主要还是皇亲国戚的玩意儿。民国以后,大量的洋钟表流入中国的大城市,一般的富商和上流社会人士也都买得起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钟表商店的崛起。在北京的繁华商业区就有经营钟表的商店,例如亨得利,在北京有三家门店,分别在大栅栏、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北大街。一些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会经常光顾,所以生意长盛不衰。随着使用钟表的人越来越多,维修钟表的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钟表的专卖店也大都设立了修理部,为本店卖的钟表做售后维修,也兼修其他名表,同时也出现了个体修表匠。

干修表这一行的首先是技术要十分精湛,尤其是怀表和手表,形体小巧,部件都是机械的,修表时要屏气凝神,零件微小,必须用极准确的动作来操弄,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全凭眼看、手准,须精细、熟练。所以修表的师傅,都要戴一个能架在眼眶上的圆筒状放大镜。他能钻出头发丝一样细的孔,能锉出小到只能用镊子夹的齿轮,能修整微细的游丝。

那时我父亲和叔叔也都有怀表和手表,是瑞士生产的“欧米茄”,在当时那就是很好的表了。表出现了问题,他们就请技术最精湛的修表匠到家来修。修表匠一般都是中年男人,衣着整洁,干净利落,手提工具包,里面装着放大镜、小镊子、小锤子、润滑油、小零件等东西,每件东西都十分小巧,看着像玩具。表匠进屋后,坐在光线好些的桌子前,先问问叔叔这表有什么不对劲儿,然后拿起来放耳边细听一会儿,心里就有谱了,知道哪儿出了问题,打开后盖,戴上放大镜,各种小工具依次上场,开始修理。擦油泥、拨动游丝、紧螺丝、换零件,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待装好后,再把表贴在耳边细听,确认没毛病了,收摊儿交活。从进门到完活儿,一气呵成,那真是“一丝不苟技精,成就时间永恒”。我站在旁边看着,真领悟到什么叫手艺活儿了。

当时能有手表的大都是中上等阶层的人,广大的劳苦大众是不会花重金买手表的。所有修表匠也都是言谈举止文静,服装整洁得体,这主要和他们的服务对象有关,因此他们比一般工匠更受人尊重,收入也更高。

我有一位同事的父亲,就是干修表行业的老技师,我喜欢听他聊天,听他讲修表往事。他说年轻学徒时,为了锻炼手的稳定性,师傅让他“回家拿把镊子,每天去捏花叶子上的腻虫,不能夹死它也不能掉下来”。这得下多大的功夫啊,急性子的人可能也干不了这行。在长期的磨炼中,修表匠都修炼成心平气和、最有耐心的人了。

修表匠的精神,也和现在常说的“工匠精神”相契,有了这种敬业、精细、专注、创新的劲头,天下没干不成的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