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半山上的草堂

2023-04-09抒情散文叶辛
草堂在当代,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和文化概念。

半山上建过一个名副其实的草堂,那真的是茅草盖的。远远地看去,一望而知便是颇有古意的草堂。

但是,真正的由茅草盖顶的草堂……

草堂在当代,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和文化概念。

半山上建过一个名副其实的草堂,那真的是茅草盖的。远远地看去,一望而知便是颇有古意的草堂。

但是,真正的由茅草盖顶的草堂,没有走出草堂固有的宿命。

年轻的时候,我落户在贵州修文、息烽、开阳交界的山寨上。那是50年之前,有半个世纪了。那个年头,村寨上仍有三分之一的农户,我们尊称为贫下中农的,居住在茅草屋里。那应该是真正的茅草一层一层盖顶的茅草房了。我们几乎走进过每一户贫下中农的家,既是访贫问苦,忆苦思甜,也在同时亲眼目睹了茅草房里头的晦暗、潮湿及家什简陋。记得一个同伴走出茅草房时,讲了一句大实话:有人说茅草房冬暖夏凉,根本是在睁眼说瞎话。每年秋后,总有一户两户农民,会请来寨邻乡亲翻盖一次茅草房。说若不翻盖,到了雨季,茅草房里就呈现“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景观,无法入住。我们当知青的一为增长见识,二为深切了解贫下中农生活的艰辛,每当农民家翻盖茅草房,也会前去凑个热闹,帮个小忙,同时蹭一顿饭吃。正是在这种帮忙中,我们了解到了两个乡间生活的常识。其一,别看把一层层的茅草盖上屋顶去,那也是个技术活,至少得盖三层。而且,三层的草,不能盖完全一样的,丝茅草、芭茅草和干谷草得交织着盖。一层盖严实了,才能覆上第二层。最简易的,也得盖上三层。其二,修建得再好、再讲究的茅草房,它的寿命最多只有10年。接近10年时,屋顶上的茅草,就会逐渐腐烂、发黑、断裂,漏得人不能在里头居住。也是从帮助农民一起翻盖茅草房时,我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的“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意思,从而更贴切地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也明白了,农民们为什么会在温饱稍见改善以后,迫切地希望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一幢砖瓦房的强烈愿望。

半山上建起的那幢像模像样的茅草房,仍然没有逃脱其寿命不足10年的宿命,风吹雨打,烈日霜雪,仅仅过去了7年,屋顶上的茅草就被刮得荡然无存,只剩下了发黑的一层破损的油毛毡和歪歪倒倒的木头架子。

我这会儿要写的半山上的草堂,纯粹是坐落在半山花草树木之间的一幢砖瓦房。依着山势,除了外观上让人感觉和草房相似之外,其大门上,还请书法家写了两个大大的字:草堂。

明明是砖瓦结构、别墅型的建筑,为何仍称为草房呢?

有人说,成都近郊不是有个杜甫草堂嘛,多半也是效仿一下吧。

杜甫草堂我去看过,也是建得很漂亮的一处建筑。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杜甫住的被大风一吹就会掀去茅草顶的草堂了。

那么问题来了,茅草房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了,在中国的大地上,不知建造过多少这样的房子,为什么穷困潦倒的杜甫住过的草堂,今天还有人仿造、还有人来纪念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杜甫是一个大诗人,他在草堂里居住过,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他写下的诗文,他诗文中所透视出的文人情怀,不仅仅是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掀翻时的自怨自叹,在这种悲惨的境地中,他由自己联想到的是天下同命运的寒士和老百姓,也深切关怀的,是人民的命运。人民大众为他的文人情怀所感动,才会历经千百年地建起草堂来纪念他,缅怀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半山上的草堂,才会凸显出它的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