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月亮与“三不沾”

2023-03-23抒情散文陈涛
落地蓬莱机场的时候已是深夜。

第一次来烟台,一晃也是十五年前的事了。我的家乡离烟台不远,可来到这个城市却是到北京工作之后。那年与一些作家朋友慕名专程去到蓬莱,在海……

落地蓬莱机场的时候已是深夜。

第一次来烟台,一晃也是十五年前的事了。我的家乡离烟台不远,可来到这个城市却是到北京工作之后。那年与一些作家朋友慕名专程去到蓬莱,在海鸟的盘旋鸣叫中乘坐渔船出海,可惜并未待久便匆匆离去。

月夜寂静,中巴车驶离机场,从高架桥下穿过,又转入空旷平坦的公路行驶。此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月亮”,声音中透着讶异与惊喜,于是众人一齐从身旁的车窗四望。我坐在车厢中后部过道的位置,一抬头便可以看到。圆月低垂,明亮浩大,离我那么近,似乎近前几步就可以触碰。有了这温暖可爱的圆月的迎接,只觉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尽了。或许大家都感受到了圆月带来的欢乐,谈笑一下子充满了整个车厢。

对这圆月,我注视了很久,该怎样去形容呢?我想到了冰心先生。一个我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的人。她的大幅照片悬挂在办公室外的走廊墙壁上,红颜白发,满目慈爱地注视着每一个从她眼前经过的人。冰心先生曾在烟台度过了八年的童年快乐时光,她多次说到,“烟台是我灵魂的故乡,是我创作的源泉,我对烟台的眷恋是无限的。”“我对烟台的眷恋是无言的,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笑。”我想到了冰心先生的那篇美文《海恋》,她看到了太阳,“在清晨我看见金盆似的朝日,从深黑色、浅灰色、鱼肚白色的云层里,忽然涌了上来,这时太空轰鸣,浓金泼满了海面,染透了诸天……”,她也看到了月亮,“在黄昏我看见银盘似的月亮颤巍巍地捧出了水平线,海面变成一层层一道道的由浓黑而银灰渐渐地漾成光明闪烁的一片……这个舞台,绝顶静寂,无边辽阔,我既是演员,又是剧作者。我虽然单身独自,我却感到无限的欢畅与自由。”在她的眼中,太阳像金盆,月亮像银盘,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极了。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烟台。参加一场烟台统一战线历史、文化、人物、故事采风活动。坦白而言,参加过的采风活动很多,但是由统战部主办并组织的却是第一次。我曾经请教过一位多年从事统战工作的朋友,让他用精短的语言给我介绍一下统战工作。他脱口而出四个字,凝聚人心。是啊,人心。人心才是最大的政治。我想起六年前初到西北的一个小山村任职锻炼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地理环境的不适与思维习惯的差异,使得我在村里的工作进展缓慢。当地的自然环境虽然差些,但是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借助文化的力量,我实现了与当地朋友们的顺畅交流。任职锻炼的那段时光,已不记得多少次夜色中走在山中的小道上,头顶是一轮圆月。村子地处高原,群星在夜空中璀璨硕大,圆月伸手可触,发出耀眼的光芒。

有次,当我再次夜行时,我突然意识到文化的作用就如同这月亮一样吧。它不如太阳那般炽热夺目,它是清寂的,它给人以指引,尤其是让那些暗夜中的行人不会迷失前行的方向。张炜在谈及万松浦书院时讲到,“书院必须有耐心把自己放到时间里去,在时间里走入冷静和接受。必须孤独,必须清寂。有信心守住清寂,才能做些事情,才能健康的存在,才会有价值和意义。”我想文化亦然,文化是“无用之用”,它的作用看似并不是那样的明显,但它却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大用”。

从烟台市中心出发,半个多小时车程即可到达福山区,福山区委书记是位女士,利落干练,基层工作繁重,即使是周末也难得有闲暇时间。她招待我们用晚餐。鲁菜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为八大菜系之首,可提及鲁菜,常被人调侃为黑乎乎,咸乎乎,粘乎乎,我想讲这些话的人如果到过福山,就不会有如此的观点了吧。

福山建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鲁菜的发祥地,美食文化享誉海内外。二十年前,福山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鲁菜之乡”称号。饭桌上,主人向我们逐一介绍道道美食。有同行的外地朋友忍不住发出慨叹,直言福山的美食颠覆了自己对鲁菜的印象。饭至后段,服务员端上一个小碟,碟中一小块黄色的方形点心,色彩金黄,明亮晶透。初看略像豌豆黄。主人让我们猜是什么食物,又用了何种原料制作而成。众人言语纷纷,却无一人答对。我品尝后,觉得味道甘美,唇齿生津,主人说,这是“三不沾”。听主人讲出这个名字,我脑海中闪现出篮球比赛时,投篮不沾板、不沾筐、不沾网,以及指的是能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跟爱情、知识、金钱都不沾边的一群人。而作为食物的“三不沾”指的则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主人接着向我们介绍,“三不沾”是传统鲁菜中的一道名菜,用鸡蛋、绿豆粉、白糖加水搅匀炒制成的。虽然原料很少,却是一道名副其实的功夫菜。做这道菜要综合施用“晃勺、拨、炒、拍”等多种手法,一气炒1800下,整个费时五十多分钟,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柔韧有劲,糯而不散的境地。听完主人的介绍,再去品尝眼前的“三不沾”,内心也就有了别一番的况味。大至国族,小至家物,甚至一块小小的毫不起眼的小点心,其背后无不暗含着一种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精神。

“三不沾”需要绿豆,绿豆同样也是龙口粉丝的主要原料。龙口粉丝是烟台的品牌。当地朋友曾带我去看龙口粉丝博物馆,问龙口离烟台的距离,却被告知并不去龙口,而是招远。在途中,我忍不住询问为何命名为龙口粉丝的粉丝并不在龙口呢?或许这是许多人都会存有的困惑。后来我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得到了答案。明末清初,招远人创造了绿豆做粉丝的新技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招远粉丝以“丝条均匀、质地柔韧”而闻名远近。等到龙口港开埠后,粉丝远销海内外,由于招远生产的粉丝,绝大多数卖给龙口粉丝庄,所以龙口成为粉丝的集散地,因而得名龙口粉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粉丝制作早已从招远发展到了龙口、蓬莱、莱州、栖霞、莱阳、海阳等地。

现在招远的多家企业在粉丝的研制方面制定了许多标准,听来令人倍感振奋。我们都知道三流企业出产品,二流企业出品牌,而输出标准的是一流企业,所以岂有不自豪的道理?在粉丝博物馆,我亲眼目睹了粉丝的制作,它是用绿豆、豌豆,经浸泡、磨浆、调糊、压丝、漂晒等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当我走到成品的展示厅,将一袋袋光洁透明的粉丝拿在手中仔细端详时,脑海中又闪现出了 “三不沾”。

离开烟台时,同样是一个深夜。夜来夜往,时光短暂,算起来待在烟台的时间也就整整两天。这两天里,许多的感触与情绪涌向了我,有欣喜,有感慨,有自豪,还有一些况味需要我细细思索。坐在车里奔向机场,我透过车窗玻璃,又看到了迎接我的圆月,较之我们来时高悬了些,依然明亮,正以柔和的光芒照耀着这一方美丽的土地与大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