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踢毽儿

2023-03-20抒情散文何大齐
“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这熟悉的儿歌,是我们小时候踢毽儿时,一边踢一边唱的,这儿歌就是踢毽儿的节拍器。

旧时的北京,不论在……

“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这熟悉的儿歌,是我们小时候踢毽儿时,一边踢一边唱的,这儿歌就是踢毽儿的节拍器。

旧时的北京,不论在四合院内,还是在胡同里,或学校的操场上,都可以看到孩子们踢毽儿的身影,和这首响亮的伴奏儿歌。我上小学时,这是课间休息最常见的一种休闲健身游戏。占地面积小,有块空地儿就能玩儿,毽儿都是孩子自己做,我们管这个叫“庖毽儿”。那时住平房,家里都养鸡,用的材料就现成了,在鸡窝、院子里都能捡到鸡毛,实在捡不到就从鸡身上拔几根。听说从活鸡身上拔下的毛做成的毽儿好踢,也不知有什么道理。那时铜钱儿虽已不当货币用了,但很好找到。用一块软皮条或结实的布,中间剪一小洞,把它蒙在两枚铜钱儿上,从背面将两头从小洞和铜钱方孔中拽出,毽托儿就做好了,有的中间插段儿鹅毛管,将五颜六色的鸡毛塞在里面,把两侧的布头裹紧,用小线儿绑结实就行。但大部分都省去插鹅毛管,直接捆好就齐活了。虽说工艺简单,但颜色的搭配,长毛短毛的组合成形状,也能让伙伴们评价一番。公认好看的,也得且显摆呢!记得我做的,很少有人夸,而且踢几次就散了架,再换几根鸡毛,捆紧点儿,就又有的玩儿了。

孩子都是心灵手巧,动作灵活,在踢毽儿时,可以玩儿出很多花样。用脚尖、脚两侧、脚后跟,简直那毽儿就像长在脚上,这就是所谓的“里踢外拐,八仙过海”。各人有各人的绝活儿。有的单个踢比多少,有的几个人踢你来我住,用什么姿势的都有,一玩儿起来真是不亦乐乎。清代有首诗描写道:“杨柳抽青复陨黄,儿童镇日聚如狂。空钟放罢寒冬近,又见围喧踢毽场。”

踢毽儿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及后来的诸多朝代。宋朝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儿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兼、抢背、耸膝、佛顶珠等各色。”

到清朝末年,民间已达到鼎盛期,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为养生的方法之一,是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京戏等相提并论的。

现在公园里经常看到一些退休的老年人,五六个人围成一个圈子,毽子踢得就像传球一样。这位大叔用脚面踢过去,对面大婶一背身儿,用脚底又传给下一位,旁边的大爷用脚帮子一甩又踢给对方,个个身手矫健,动作灵活,真是身心愉悦啊!我猜想他们小时候一定是踢毽儿的能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1987年国家毽球协会成立,制定了各项竞赛规则,把儿童的游戏发展成了正式的体育项目。现在的毽儿,在小商品市场都可以买到,底托有橡胶,小铁片等,上面有羽毛的、有绒线的等等,价格便宜,颜色鲜艳,真是太方便了。在国家重视的大环境下,我多么希望在街巷、小区、操场上,看到更多的兜里揣着毽儿,有空儿随时就踢的孩子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