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隐藏在乡间的瓷

2023-03-20抒情散文璎宁
啪的一声,我的后背上挨了一巴掌,与巴掌同时降落的还有母亲的呵斥声:“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食物端到嘴边吃,手不扶碗会穷苦一生,吃要有吃相,不能垂下双手,把嘴巴凑到碗沿上。”我……

啪的一声,我的后背上挨了一巴掌,与巴掌同时降落的还有母亲的呵斥声:“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食物端到嘴边吃,手不扶碗会穷苦一生,吃要有吃相,不能垂下双手,把嘴巴凑到碗沿上。”我愣怔半天,忍住泪水,双手捧起了一生的饭碗。但是事实证明,我并没有因此富足。不愿意穷苦只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

作为瓷,坚硬冰冷,空着时它们被摞在一起成为瓷本身,安静沉默,在暗处保持自己的硬度和光芒。因为食物,它们才有了味道,酸甜苦辣咸,都能承载。譬如一个粗瓷大碗一直盛着苦药或者盐粒,时间久了,那苦或者咸便也浸入到瓷本身。用舌头舔一下,便会依稀记起一个喝药汤的苦夏或者吃馒头就盐粒的冬天,大雪像盐粒一样泛着白光,大风刮了一夜又一夜似乎无法停止。瓷的味道就是吃食的味道。它的满也是食物带来的。它所承载的地瓜、萝卜、玉米、高粱或者咸菜,或者药汤,喂养着一个乡村,喂养着许多普通的生命。因此,它们不仅是鲁北平原乃至大地上的人们的一种器皿,更是一种期待。那个时候,敢爬屋上墙掏鸟蛋,下河下沟捉鱼摸虾,也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撕破邻居家的粉连纸窗户,却不敢轻易打碎一个粗瓷大碗。

打碎一个碗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我们全家围坐在院子里喝面汤的某天黄昏,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我到锅台边端起了一碗面汤,那是用白色的面做成的汤糊,黏稠透亮,太有诱惑力了。我甚至想多喝一碗白色的面糊,自己就会越快出落成一个美丽少女。我端着一碗温热的面糊,还没有送到嘴边,一个小土坑让我打了一个趔趄,汤碗掉到了地上,砰的一声碎成了两瓣。母亲的巴掌迟于碗碎的声音几秒后,降落到我的屁股上。我嘤嘤地哭泣,乌鸦们呱呱的叫声更加瘆人凄惨。看着破碎成两瓣的大瓷碗再也无法复原,也因为没能喝到面汤,我伤心难过。那个黄昏,因为一个大碗而灰暗,也因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沮丧。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好似粗瓷大碗是一种寓言,能预知生活的未知似的。

碎成两瓣的碗没被丢弃,半个用来喂鸡,半个再摔碎当瓦片使用,刮去土豆或者丝瓜上的皮。使命虽已转换,却依然和人同处一个屋檐下,它们从厅堂退到了墙旮旯、窗台上、泥洼里……然而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作为瓷的特质。由一片瓷,依然想起一个碗、一个家、一个村庄炊烟袅袅的日子。

半碗小醋鱼,半碗炸货,或者半碗肥肉……日子清苦,有半碗食物已经令人满足。然而祭日月鬼神之时,粗瓷大碗一改往日容颜,冒尖满盈。水饺、月饼或者炸货,摆在月光下的桌子上,散发食物的香气,有着庄重的仪式感。

这时的粗瓷大碗承载着一个仪式的重要部分,白色的釉发着清幽的光。小圆形的碗底有着坚定的弧线。祭拜的人双膝跪下,烧香磕头,嘴里念念有词。那种神秘感,让人感觉世界上真的有鬼神,而人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鬼神就会附身来惩戒。

祭拜时,除了祭拜人,其余的人要远离现场,以示尊重。如果祭拜的时候碰了碗或者碗里的食物,祭拜便不再灵验。知道大人祭拜时的庄重和禁忌,我们总是躲到门道或者灶屋,离着“祭坛”很近的地方。祭拜一旦结束便会蜂拥而至,抱起一个大碗躲到一边狼吞虎咽。因为大人们常说吃了祭拜的食物长寿。我们对长寿的定义尚且模糊,但是对于食物却垂涎三尺。

鲁北农村办喜事讲究八大碗,顾名思义,以碗承装,上笼蒸煮,顾名蒸碗。一般是炸肉、烧白条、丸子和鱼块搭配几个素菜。八个大碗使用的也是专门的瓷碗,碗口大,瓷的亮度高,有的还有简单的蓝色花纹。端八大碗的人小心翼翼,神情庄重,一边走一边吞咽着口水。吃八大碗的人,嘴上冒着油花,神情和悦满足。

碗口说着酸辣苦甜,也输送朴实和诚信。邻居端来半碗包子,你得端满碗扁食还礼。借粮食也是。我常常看见母亲把一个大碗的麦粒堆得冒尖,用手护着穿越深深的巷子去还给邻居,回来时也常在碗底看到几枚水杏或者一块熟地瓜。

我们家有一个豁口大碗为一个女疯子专属。那个大碗跟着母亲从黄河西岸到东岸认祖归宗安家落户。经过多年使用磕碰有些泛旧了,一个大豁口露着白茬子。釉彩变成了暗黄色,边缘上细小的缺口密密麻麻,属于使命即将结束的一个大碗。母亲常用它装些吃食送给流浪来的疯女人三三吃。疯三吃完母亲送的食物后,母亲再把碗拿回家单独放置在窗台上。这个残破的大碗让我感觉有了某种不快。我时常爬到窗台边偷看,母亲是不是又把什么吃食放到了大碗里,让我一度气恼疯三的特殊待遇。因为我不止一次从大碗里拿走母亲放置的地瓜干或者槐花窝头。有时我怀疑大碗有性别,属于母性女性的多。她们拿得起,放得下。内心像烹制的食物一样香甜和柔软,骨质如瓷坚硬有光泽。她们在苦涩的碗里加上糖,在寡淡无味的岁月之碗中加入盐。碗,像女性的盆腔和乳房承载繁衍生息的要义。碗里的天地宽广无边,碗里的日子温暖悠长。

人故去时,用瓷碗装满泥土,插上香烛,送别。孝子的头顶上也顶着一个瓦片,“一声瓦罐碎,红尘转瞬别。”一声清脆,逝者忘却今生的哀愁苦痛,轻松上路。那一声响,那瓦片的碎,意味着以后再也无法见到逝者,无论多么不舍,人生终将离别。母亲去世时,大姐用右手摔碎的那片粗瓷的碎片,至今仍然布满我的心房。破碎组合,然后又破碎。

人的寿命有限,可是一块瓷却有强大的生命力,坚硬粗粝。如果没有外界的力量,它们会一直存在下去。

春天,我又到故乡的旷野里游荡。哪怕一朵苦菜花、一棵蒺藜也好,也算我抵达过春天。我蹲下来,世界缩小为我和一只蒲公英,它刚钻出地皮不久,锯齿边缘带箭头的叶片紧贴泥土,像土地的孩子抓紧自己的胎衣。两朵黄色火把样的花朵一高一低在黄昏的余晖里微微颤抖。我的右脚心忽然有什么扎入,刺痛传来,一股液体流到鞋底上。我脱下鞋子,一个正三角形的碎瓦片还在鞋底薄弱的地方保持入侵的姿势。锋利的尖对准了脚心,那是很久没有体验过的锥心的疼,竟然来自一块碎瓷片。我脱下鞋子,拔下了它,并仔细端详,它熟悉又陌生,像一段用旧的时光,像我使用过的瓷碗上的一片。我再次蹲下向四周扩大寻找范围,并没发现其他碎片的存在。显然,这是一片粗瓷大碗的碎片,因破碎而分离。碎片的三个边缘锋利尚存,两道蓝色的线条隐约可见,是那个时代粗瓷大碗的标记。

那么,它来自哪里,上古还是现代?如此在泥土里辗转流离不肯消失。它光洁明亮,白色略微发黄,抚摸一下,冰凉的质感传到肌肤。轻轻转动,还有光亮射向四周。透过微弱的光亮,我看到了那个扎着羊角辫,流着鼻涕,正在哭泣的孩子。她靠在饭屋的墙边上,孤单而瘦小,她的爹娘和其他孩子都围在桌子周围捧着碗吸溜吃食,而她的脚下躺着一个碎了的粗瓷大碗,一些白面糊糊还在大碗的碎片上冒着热气,很快成了糊状。无疑,这个孩子因为摔碎了一个碗而受到“惩罚”,因为这惩罚,她的晚饭泡汤了,也定格了那个饥饿很深的夜晚。以后每想到这个夜晚,她都莫名战栗。她实在想不通,无意间摔碎的一个瓷碗,榨取了她那么多委屈的泪水,让她初次体验到了成长的疼痛。

直到去年故乡拆迁,大姐在老屋里转来转去,很难抉择该把什么带到新楼房。

最后用一个包袱包裹了几个粗瓷大碗背走,寓意饭碗不能丢,我的心方才释怀。粗瓷大碗,坚硬与柔软,深与浅,苦与甜,爱与恨,生与死,都在瓷的世界里交织碰撞,破碎融合。我为新家置办的碗也不再全是瓷制的,还有不容易碎的树脂碗、不锈钢碗,甚至还有塑料碗。那些粗瓷大碗,作为一段历史,完全退出了乡间的生活,它们或被遗弃,或者与故乡的破屋烂墙一起归于了泥土。

被大姐带回来的几个粗瓷大碗,躲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暗淡无光落满尘埃,会一直空下去。然而只要伸出手去,就会触摸到过去生活的烟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