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风雨相随

2023-03-16抒情散文艾诺依
到了沈阳,才知道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有故事。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走走停停,兜兜转转,有些人将半生年岁、子孙后代留在这片土地上,驻守得久了,就成为其中的……

到了沈阳,才知道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有故事。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走走停停,兜兜转转,有些人将半生年岁、子孙后代留在这片土地上,驻守得久了,就成为其中的一对石头,彷佛乱世恋人紧挨肩膀,饱经风霜。假如停留在墓碑前刨根问底,就会追问出过往的身世,不经意间翻开日历,陈年的梅花早已风干在最后一页。

六月中旬,寒风凛冽。城市如耄耋老者缓慢的步伐,阴沉着调子、暗哑的嗓音惜惜作别。飞机掠过上空,耳边是家人讲述地记忆,轻轻抓住历史的一缕丝线,便能牵扯出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但在拼凑不齐的情节中,捕捉到失落地缝隙,这段漫长历史的当事人至此消失、无从考证,这也是不禁担心忧虑的地方,“一个老兵的经历是故事,一百个老兵的经历就是历史”,又有多少人能与老兵隔空击掌。

故事开始在长三角北翼的港口城市,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一身,有着“北上海”之称。1941年,一名13岁的稚童为反对地主残酷的压迫剥削,毅然成为了游击队的侦察兵,虽是娃娃,但在后人眼里亦是英雄,他改名换姓开始新的生命历程。1946年,一位16岁的懵懂少女也加入了新四军,断断续续接受一点教育的她,强烈反对当地的包办婚姻,听到士兵们聊起部队生活,向往出去闯荡,成为拿起枪杆子、朝敌人脑袋上打去的新一代革命女战士。1948年,两人共同参与了淮海战役,她望着他熟练地把村民支援的狗皮和蓑衣铺在伤员身下取暖、甚至把用来吃饭喝水的葫芦瓢二话不说给难以行路的伤员接大小便,他身上那股军人特有的坚毅与干练吸引了她,心中便定下情愫。这场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在那66个昼夜的战火中,她想,只要活着回去,就在一起。

就这样,一切美好,刚刚开始。他们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参加渡江战役,乘胜向纵深穿插,随后,和兄弟部队解放杭州,上海,又进军浙东,参加舟山群岛战役和浙东剿匪,解放了定海本岛。平时,他们忙于执行各自的任务;闲暇时,两人一起畅想着未来的光明。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也做好了为国为民随时牺牲一切的准备。

1952年,第23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他毅然放下新婚妻子,再次重返战场奔赴前线,为避免对方担忧,只言片语都未曾留下。从部队领导那里听闻消息的她,来不及埋怨生气,只想立即变成一只北方的鸿雁,飞到那片传说中金达莱花盛开的田野。

几日后,她毫不犹豫地揣着领导的一张“批示”就奔赴前线,人在哪里作战、是生是死,谁也不敢保证。然而,她未及多想,从南到北,舟车劳顿、水土不服,只愿千里迢迢来到相距最近的地方。他,就是自己的战友、同志、兄长、爱人,他们并肩而行、出生入死,这次也不能丢下她一个。

抵达前线时,整个山头被炸得焦黑一片,到处是弹壳残墟,有许多炮弹还在燃烧,阵地上的草也都被烧焦了,那会儿,因为喝不上水,战士们口干得话都说不出来,步谈机话务员急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为的就是打出血,用来滋润喉咙。面对这一次的困难,她依然没有打退堂鼓,在战友的口口相传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他。

他们相逢在奄奄一息的伤员之间,简陋的防空洞透出阳光折射的光线,不远处有轰鸣的炮火,原先准备好的话都忘了,两人只是紧紧的互相握住对方的手。

她轻轻的帮他弹去衣服上厚厚的灰尘,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个年代的恋人总是聚少离多,匆匆见面,又匆匆告别,但心里都互相牵挂、互相信任、互相忠诚。

那时候,机场、库房常常上午刚建,下午被炸。他申请加入空军飞行员行列,但因为右手曾受过伤,三个手指轻度残疾,无法灵活操控飞行,组织便安排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2军后勤部,协调通信、防空、运输物资等工作。于是,他和战友们日夜抢修机场、库房,来不及休息片刻。

战旗如火,凝聚着人民的目光;铁流浩荡,肩负着祖国的期盼。多少同伴丧生战场,多少生命瞬间凋零。对她来说,已经心满意足。

战争结束后,他的工作地改到了丹东,她退伍转业回到江苏,五年的异地分居生活,她学会了独自面对生活的酸楚,一力承担起照顾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每次他回家探亲,她毫无怨言、从不喊累,她和他一样懂得坚持和奉献。1962年,她随军来到丹东这个魂牵梦绕的小城,又追随他去了开原、长春、沈阳……直至亲自护送他的身躯长埋于这片黑土地。

2019年初夏,窗外,沈城的清风吹拂透着一丝凉意,她躺在病榻上,惦念着早已离开人世的他,那双劳苦一生、布满皱纹的双手用力抚摸着泛黄的照片,动情地回忆说:“以前他总叫我小刘同志,现在我老了,我见到他要喊老王同志。他那倔驴的性子也拗不过老人,以前当侦察兵改了姓名,后来还是把子女后代的姓氏改回来。”

她眯起眼,接着又说:“他是一个苦孩子,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九死一生,和许多革命年代出生的人一样,他说不出自己的生日,总是和大女儿一起过生日,有时也不愿给孩子们细说自己几十年前亲历的苦难和荣耀。”

时过境迁,斯人已逝。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这位89岁的老人已经辞世一年有余。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墓碑并不是一代人的终结点。硝烟散尽,枪膛发凉,人们对那段激情岁月的追忆和回味,对革命战士的热爱与崇敬,对牺牲烈士的祭奠与缅怀,都从未停止。家人对老人的思念也在与日俱增,一次次从交谈中得知这段祖辈的故事,一次次感受到祖辈的心中藏着如火的真情。

70多年前,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相识相恋,在炮火硝烟中缘定终生,在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相濡以沫,这一幕幕情景彷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我凝视着公墓照片里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微笑的模样就像所有安心离去的人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