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朝露·夕颜

2023-03-16抒情散文刘薇
世间万物,人皆喜爱美好,但虽美好却又短暂,会更令人倍加唏嘘,譬如去日苦多的朝露、华芳馥馥的夕颜。每个人的朋友圈,估计都有日益壮大的趋势,就连近乎“零社交”的我,几年时间竟也

世间万物,人皆喜爱美好,但虽美好却又短暂,会更令人倍加唏嘘,譬如去日苦多的朝露、华芳馥馥的夕颜。每个人的朋友圈,估计都有日益壮大的趋势,就连近乎“零社交”的我,几年时间竟也积累了众多的联络人,只不过其中已有了多位故去者,回想起来,不禁心生慨叹。

第一位是王医生,他青春洋溢、笑容灿烂,微信头像是一簇质朴、清新的鸡蛋花。他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求学,凭着优异成绩留在了医疗界打拼。2015年,刚刚和心上人拍了婚纱照,便被查出罹患恶性肿瘤。转年的1月,朋友圈晒出了他坐在病床上,被同事们簇拥着过生日的照片,并配有这样的文字:“感谢大家,太让我感动了,感谢放疗科全体医护人员,谢谢你们的帮助与惊喜,我会努力,成为强者的。”

可惜,不是所有的医学奇迹都会降临,病痛对于生命极为残忍。经过一段艰辛而痛苦的抗癌历程,2016年5月,病魔夺走了这个年仅二十多岁的年轻生命。他的父母从老家赶来,为儿子料理后事。在他离开后的第七天,父母用他的微信在朋友圈发出信息,替他向亲朋好友道谢、告别,并对治病期间给予帮助和捐助的老师、同学、朋友及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明确表示斯人已逝,不再接受任何馈赠。

有人说,鸡蛋花的花语是孕育希望、复活、新生。也许这就是他的微信想要留给大家的讯息,生命虽美好短促,但请相信,一定会以其他的方式获得重生。

第二位已故者姓邱,是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才俊。他的微信头像,是香港维多利亚港湾高楼林立的夜景,灯火通明,一片繁华。确切地讲,我与邱先生并不熟悉,大约只有一两面之缘和寥寥数语的交谈。依稀记得,他是一个充满了斗志和活力的年轻人。

那天,在和同事闲聊时,辗转获悉,他和同事是学医时的同学,工作非常勤奋、努力。谈及他,同事欲言又止,最终长叹一声,说,2018年6月,他参加完同学聚会,因为赶时间,乘坐的汽车从高架桥上意外坠落。

伴随着生命的戛然而止,他的微信朋友圈永远定格在了6月6日。微信头像下,只留下一行英文字:“Justice before truth, Process before rights。”翻译过来,意思是:“正义先于真实,程序先于权利。”

是啊,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会先到。可惜了,一个正直的年轻人,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这样匆匆离去。而这样的事情,身边也并非罕见,是否也在提醒所有人,请珍惜静好的岁月和清晨再次见到的暖阳呢?

第三位也是一位医生,和蔼可亲的陈医生。据我所知,他大概是江苏无锡人,异地工作,背井离乡多年,一直心心念念盼着退休后重归故里。他的微信头像,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那是一片灿若云霞的粉紫色鲜花,掩映着一面灰白色的石墙,还特地标注了两行文字“江南之无锡2014/04/30—2014/05/03”。不知是不是那段日子,他曾短暂回到过家乡。

某日,偶然听说他罹患重病,恰临2019年元旦,我急忙用微信发去一条问候,但一直没有回复。转眼便过去了几周时间,这可真不是陈医生一贯的行事风格,因为他颇有文学功底,为人又非常和善,总是尽量帮助他人,且毫无所求,故而接到信息一般都会以工整的文字很快回复的。正在担心他会不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突然就收到这样的一条留言:“您好,谢谢您的牵挂和关心,这里是他的女儿和女婿,父亲大人陈……已于2018年7月7日离开。”

噩耗如此突然!回想起之前工作中的几次接触,不由得令人扼腕,一时间竟不知该做些什么。无奈之下,只好言语安慰其家人。对方随即发来信息:“谢谢您。唯一的遗憾,是父亲未见到10月份出生在家乡的外孙。”联想到陈医生生前,曾对很多患者的施以援手,我立即不假思索地回复他们:“我是儿科医生,关于孩子健康方面的事,你们可以随时联系我。”也许身为医者,能为同行家人做的事,大抵也不过如此了。

大约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陈医生的女儿因孩子的事,与我取得了联系,彼此加了微信。至此,彬彬有礼的陈医生的女儿,有时会通过微信,向我咨询一些关于孩子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因此成为未曾谋面的朋友。

陈医生的微信昵称,是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手机号码,这大概是为了方便患者求医问药吧。但遗憾的是,他的微信头像所展示的那片粉紫色花儿的植物,分辨不出是什么花,像杜鹃,又似乎是野蔷薇。杜鹃的花语是友情和思念,而这种颜色的野蔷薇代表的也是思念。无论是哪一种花语,都氤氲着浓浓的乡情,诉说着他对故乡的眷恋。

生命的过程,未尝不是归航。既然绝大多数人只知道生命的起点,无法预测生命的终点,那么,如果有非常想做的有益、有趣的事,那就抓紧去做,不要等待未必能来到的明天。这样,也许会减少一些人生的遗憾吧。

第四位已故者年逾六旬,姓万,是一位刚直不阿、性情耿直的医学专家。他明明有很多头衔,却在微信朋友圈里标注为“万大夫”,足见这才是他最引以为傲、最在乎的称谓。他的微信头像,就是自己坐在沙发上的半身照,一如本人,坦荡直率。

他患病时间不短,经历过大手术与若干次放化疗。然而,即便在此期间,他依旧没有放下肩上的责任、停下手中的工作。在他身后培养出博士生11人、硕士生37人,足见其教书育人之勤奋。而在生前的采访中,他说:“我为病人服务的时间不多了,就更应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尽量为病人多做点事。”就像他的微信封面,在一望无际的峡谷上,有数不清的热气球,满载着梦想在随风飘荡。

可能他给所有人的感觉,都是教学严格、作风严厉、治学严谨,甚至是工作严苛,而事实上,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却能感受到他温情、活泼,偶尔孩子气,乃至顽皮的一面。比如,他最喜欢晒的爱犬和最爱的孙伙计。温馨的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不苟言笑的老人的朋友圈,那一刻,也变得有了温度。

他的朋友圈于2018年8月28日不再更新,因为那时的他已经病势沉重,最终在10月10日病逝,享年65岁。他的同事为他写下“救死扶伤懿德长存,攻坚破难风范永驻”的挽联,沉痛哀悼。万医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所遵循的医学之道。

第五位已故者是我的亲戚,论起来,我要尊称他叔叔。叔叔其实不怎么用微信,所以他的微信朋友圈,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记录。

第一条是2014年6月21日18:16,只写了四个阿拉伯数字“1”,我觉得那应该是叔叔初次发朋友圈的试验。第二条是2018年5月7日中午,那是一段驱车行驶在公路上的短暂视频,展示的是乏善可陈的景色,标注的文字则是“蒙古高原”。紧接着的第三条,是四天后凌晨5点11分发的图片,那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为什么我会这么在意他发的朋友圈?以世俗的评判,叔叔是优秀而成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优秀不仅表现在学习上,他是那个年代少见的全国统招硕士研究生,更表现在工作上的出类拔萃──南辕北辙,不得志去做临时工时,哪怕只是洗刷瓶子,他都会做到最好,尽己所能完成好每一件“活计”;实现梦想,成为人民教师时,绝对是倾尽心血,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时来运转,被命运推到管理岗位时,依旧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做好工作。也正因如此,他才能以布衣之身,获得常人难以企及的事业上的成功。

然而,命运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逆转。2013年,在长时间的辗转求医后,叔叔被确诊为胰腺癌。应该说,叔叔的手术做得相当成功。术后,身体重创的他消瘦了几十斤,卧榻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下决心再次更改人生坐标。他不仅主动申请从原来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而且开始着手计划陪着婶婶外出旅行,想借此补偿之前因为忙于其他,而浪费掉的本应属于家人的时光,那三条朋友圈的信息,便是这段时间留下的印记。

2019年,叔叔的情况再度恶化,当秋风刚刚开始带走枝头的黄叶时,他安静地离开了。叔叔的微信封面,是一片薰衣草的海洋,在遥远花丛中,掩映着一栋红顶白墙的小房子,与他朋友圈显示的风景真是天差地别,而他的微信昵称,则是自由自在。尽管亲人的去世会令活着的人饱受思念之苦、怅惘之愁,但摆脱了病痛折磨的叔叔,大概就像终于打破了荒芜沙漠禁锢的远行者,自由自在地奔向了能让他向往的充满了薰衣草芬芳的天堂。

年岁朝露,浮生过隙。生老病死,似乎应该是自然规律。人这一生,不管是不是基于爱的孕育,生命总会以懵懂的方式起始;不管是不是盼着健康长寿,衰老与疾病一定会如影随形;不管是不是惧怕离去,死亡总会以终结者的姿态降临。据说,夕颜的花语是“暮光中永不散去的容颜,生命中永不丢失的温暖”,那么就让我们──笑对生命,乐而不淫;静待死亡,哀而不伤;珍惜拥有,哪怕只是朝露之清泫、夕颜之绮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