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江边桐庐

2023-03-16抒情散文董利荣
桐庐,是浙西富春江畔的一座小县城。1973年,因为母亲工作调动,12岁的我从乡下来到了桐庐。仿佛是一见钟情,年少的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城市。

桐庐给我的最初印象,无疑新奇而

桐庐,是浙西富春江畔的一座小县城。1973年,因为母亲工作调动,12岁的我从乡下来到了桐庐。仿佛是一见钟情,年少的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城市。

桐庐给我的最初印象,无疑新奇而又神秘。初来乍到,我家便入住富春江边一座二层老宅院的两间小房,房间的天花板和木板墙壁全是缝隙,父母请人用旧报纸把房顶和四壁糊起来才能入住。

尽管条件简陋,但老宅院的后门外就是宽广美丽的富春江。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宽阔的江。大人们去江边洗衣洗菜十分方便,我则在夏季尽情扑入富春江的怀抱,很快便学会了游泳。老宅院的前门,是当时县城最繁华的一条街——开元街,街名得自于县治在唐朝开元年间搬迁至此。开元街连着富春江与分水江的交汇处,这里是通往杭州的轮船码头,俗称东门头。记得东门头有一家桐江饭店,母亲曾带我前去下过一回馆子,点了一道招牌名菜“桐江醋鱼”,那种酸酸甜甜的鲜嫩味道,至今让我齿颊留香。

东门头的东岸有一座精致的小山,那是桐庐县城的标志。传说历史上曾有一位老者来到这座小山,在梧桐树下结庐而居,采药治病。人问其名,则笑而不答,指桐以示。于是人们尊称他为桐君,山也因此得名桐君山。公元225年建县时,先人们便用“桐庐”作为县名来缅怀这位悬壶济世的老者,也仿佛寄寓着世代安康的美好愿景。

那时候的桐庐县城,住房和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开元街两旁,我去离街二三里远的桐庐中学读书时,还要穿过一片农田。定居桐庐后,我除了去杭州读了四年大学外,没有长时间离开过这座县城。即使读书期间,每年也至少回家两趟。每次回来,总会发现县城发生了一点变化,不是这里修了一条路,就是那儿建了一幢楼。学校附近的农田也消失了,变成一个运动场。等我大学毕业回桐庐工作,又见证了县城的大变化,那就是兴建了一条与开元街垂直的“新街”,并在两旁建了一排五六层的“高楼”。然而,两面临江、一面靠山的区区5.48平方公里的地方,实在是桐庐县城的发展瓶颈。

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富春江南岸那片广阔的区域。那时,桐庐县城对岸从江边到远处一排大山脚下,全是田野山丘和一座座村庄。由于富春江上历来无桥,又加上码头与国道一直设在江北,江南即便是沿江的村子,也显得偏远。记得我读高中时,学校组织同学们乘渡船去对岸下杭埠的农村割稻子,虽仅一江之隔,村子给我的印象却是贫穷落后的。村民们进一趟县城都得靠渡船过江,在他们眼里,隔江相望的县城就是向往的地方。

然而,没想到,贫穷落后的村子,有朝一日会成为高楼林立的新城。这一切源于富春江上第一座公路大桥——富春江一桥的建成通车。如今的富春江上桐庐境内一段,已相继建成了六七座桥梁。桐庐县城江北老城与江南新城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尤其是江南新城,面积已是老城区的十倍以上。县城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江南新区,因为高速与高铁均建在这里。交通的便捷带来了城市的加速发展,形成了城中有城的格局。我尤其惊讶于原先仅“三千多烟灶,一二万居民”的小县城,转眼间就变成15万人口的新型城市。不少外地人也乐意来桐庐买房,把家安在桐庐。

一晃,我入住桐庐已近半个世纪,这期间经历了多次搬家。虽然次次房舍简陋,但好在常常紧靠富春江。晚饭后在江边走一走,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十几年前,临江开发了一个楼盘,我下定决心购买了商品房,从此全家真正临江而居。我钟情于窗外的富春江,昼夜昏晨,晴雨雾雪,一年四季都有别样的美景。家在桐庐,诗意地栖居于富春江畔,真是难得的福气。

初来桐庐县城时住过的那座老宅院,如今已不见了踪影。那一片区域被建设成江滨公园,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有时我饭后散步途经此地,不免会勾起少时的回忆,引发我对县城沧桑巨变的感慨。如今的东门头也已消退了昔日的喧闹,但有时双休日的早晨,我喜欢去那里的小吃店,要一副大饼油条,配一碗豆浆,依然是小时候的味道……

文章评论